■ 丝网版画—钱斌《丁娘子》
每当我在探寻车墩文化的最初记忆时,总要与播扬在车墩地区的一个个远古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记忆于心,自以为,这是它的最初的文化源头。但是,许多文化人不这样认为,理由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太虚拟、太飘缈,成不了最初的文化记忆。他们的这种观点,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车墩地区的古文明、古文化至今没有中断,源远流长,在这片土地上还存有不少古遗址、古寺、古桥、古亭,这些斑斑驳驳的古文化遗迹,凝聚着车墩的远古文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较广、较实的古文化记忆系统,就连很多琐碎的生活细节也被许多人长时间的追忆。这是实证的记忆系统的最好证据,不能否认。
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而论,流传在车墩地区的远古神话传说才是最初的文化源头。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我刚下这样的结论,耳畔就响起许多文化人在向我严肃地发问。
我听了他们的不满意的发问,耐了耐性致,没有直接去回答,因为我的思考也是艰深的。我的结论很明确:车墩地区的最初的文化源头,是流传在车墩地区的远古的神话传说。
大家应当知道这样一个基本是文化概念,所谓车墩文化,就是车墩人的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的过程积聚,也是车墩人的精神价值的凝聚和体现。虽然流传在车墩地区的各种神话传说比较飘缈,但是,这里有着远古车墩人类超拔的联想力、想象力。这种凝聚,在精神价值中所反映的神话传说,更贴近、更集中体现出车墩文化的精神内涵。
既然把车墩文化的最初源头放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上,我们还得从神话传说本身说起。
众所周知,神话传说产生的基础,主要依赖于原始人类初期与大自然作斗争、结成社会、为维持自身生存和人种的繁衍而进行的生产和劳动的实践,以及在社会生活、情感上的流露。但要变成神话传说,就要靠人的巨大的想象力。远古时代,车墩人类已初步具备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认识水平和神话传说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都存在着一种朦胧而神秘的观念。远古的车墩人要幻想战胜大自然,向往公平公正,主宰人生命运,守望真切情感,于是产生了人格化的联想、想象。这种人格化的联想、想象就是神话传说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生态上的动力。
据文史记载,远古时代的车墩地区,曾流传过大量的神话传说,如:《丁娘子传记》、《玉皇大帝制秤》、《陆逊造车》等,比较有名。这些神话传说大都集中反映了古代车墩人的生产生活、独特技艺、向往公平公正、情感追求的本质特征。它们都与那时的文明社会大相径庭。
《丁娘子传记》、《玉皇大帝制秤》、《陆逊造车》,这三则神话传说的体裁,无论是口头传承的,还是记录整理成文字的,都是古代车墩流传在民间的文学艺术的作品。虽然它们各自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艺术加工程度、个性魅力等都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具有通俗易懂,有故事情节,流传广泛,蕴含着某种朴素的民间文化的韵味。
那么,车墩地区的远古神话传说有哪些流传得比较广泛呢?据松江古代民间故事集成史料记载,车墩地区有三则神话传说比较有名:《丁娘子传记》、《玉皇大帝制秤》、《陆逊造车》。
下面,先说《丁娘子传记》。
相传 在明弘治年间,车墩华阳桥有一个奇女,名叫丁娘子。她生性聪明,干活灵巧,长相美丽,既能纺纱又能织布,由她精心制作成的布衣衫,人人喜爱,远近闻名。然而,丁娘子人品美丽、技艺出众,却在婚姻大事上迟迟没有着落,前来请“八字”的人一批又一批,她都没有相中。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巧合的事。相传双庙村有一个俊小伙子,相貌人品都好,又有上进性,方圆几十里有不少姑娘向他求爱,都没有意中人。于是他对外发誓,非有绝技漂亮的女子不娶!
一时间,丁娘子和俊小伙子选择对象的事传得纷纷扬扬,终于有热心的乡里乡亲为他们牵线搭桥,双双有意,俊小伙子急忙向巧织女丁娘子求爱,丁娘子提了个条件,要女织夫随,否则不嫁。俊小伙子当场应允。
婚后,丁娘子和俊小伙子在华阳小镇上开出了第一个私人布庄,叫“丁娘子布庄”。这布庄一开张,顾客们莫名而来,生意红红火火,名扬四方。丁娘子布庄出产的布衣衫还进京,得到皇上青睐。
又说《玉皇大帝制秤》。
相传人间本来没有秤,在买卖上不可能有公平、公正,为此民间百姓们在买卖交易中,纠纷四起,怨声载道。这件事很快传到了玉皇大帝那里,他即刻召集群臣商议,要制定出公平天秤来。
太白金星上奏曰:秤杆定北斗七星,让人一看就心明眼亮。
玉皇大帝点头称是。
上臣老君上奏曰:南中六星,天阵南锤,与北斗七星连成一线,为天体之中轴,若南北二斗联作秤砣,一定能主持公平、公正。
玉皇大帝大悦:言之有理,正合我意。
于是他派观音来到人间,主持用天平秤来把持商业行为上的公平、公正这项民心工程。
从此人间就有了秤的运用,以致买卖有了公平、公正。
再说《陆逊造车》。
三国时,吴国有一名大将叫陆逊,为了在战争中赢得胜利,他几经努力搞到了蜀国军师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木制运粮车)图纸,如获至宝,决定仿造一批车辆,投入战事运粮。
于是他征集吴国里的能工巧匠,进行伐木仿制,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仿制了一批“木牛流马”车辆,准备装上粮食启运到各个战场。
意想不到的是,所有车辆全部按图纸进行仿制,结果无一启动。能工巧匠们几经在图纸上查找原因,都没有查到结果,无可奈何。
大将陆逊望天长叹,自知智慧不及军师诸葛亮,便弃车回府。于此大量征集到的粮食堆积在该地方。
从此,这个地方就有了个地名,叫车墩。这就是“车墩”的由来。
从以上三则神话传说中,我得出这样三个结论:
一、车墩文化的最初记忆,来自于车墩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这些神话传说说到底,就是为后世人的文化记忆而产生的。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一种审美形态。它不同于哲学上的由物质到精神的反映论特征。这些神话传说的形成,是车墩地区的远古人类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最初的文化记忆。
二、车墩地区的神话传说的形成,是车墩的远古人类想象力的飘缈虚拟的创造。正如中国远古时代所流传着的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一样,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它们都应是古代中国文化记忆的开端。车墩地区的神话传说就是远古车墩文化记忆的开端
三、我们还从这些神话传说的题材内容、故事情节、表达形式、人物形象上看,特别是它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事态物态形象化的创作方法,对车墩历代文学创作及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也对车墩文学艺术的虚构及浪漫的创作方法的形成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这三则典型的远古神话传说,让人有一种情感上的感动和选择,有一种勇于追求的启迪和警示,有一种公平、公正的向往和企盼,全都躲藏在朴素的故事背后的人格里。这种人格,就是远古车墩人的一种缩影。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神话传说也满足了人们的一定的精神需要,也是一定时期车墩人的一种理想化追求。
纵观车墩地区几经流传的一切神话传说,我发现,它们在叙述手法上,这些神话传说,都是一种远古车墩人幻想化的、神化的叙述手法。这是远古车墩神话传说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远古车墩神话传说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由此说来,远古车墩的所有神话传说,集中表现的都是远古车墩人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虚拟故事。它是车墩文学童年时期的产物,多为口头民间作品,不仅记载早、种类多,而且不少古老的神话传说,至今依然在民间口头上流传。
从远古车墩神话传说的集成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流传时间久远,这些神话传说所记录的与民间口头上流传的,在具体情节上有所不同,出现许多变异。特别明显的是,发生神话传说间的融合及地方化的现象,有的还融入了一些后世宗教性的观念。
我以为,这些神话传说在远古车墩民间人的口头创作史上,以及在远古车墩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远古车墩的神话传说,是对车墩历代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是了解车墩人类童年生活和文化精神的一把钥匙。它对研究远古车墩的生产生活、社会婚姻、原始宗教、精神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此可见,远古车墩的原始口头文学、原始宗教神往、原始初露的艺术想象,都是车墩人类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生活、精神反映和文化记忆的自然属性,蕴臧着远古车墩的精神文化的最初韵味。
■ 丝网版画—周菊华《江南记忆》
作者简介
黄忠杰
研究员 作家 上海市松江区人。创作发表文学作品 250 余万字。
主要著作:
《黄忠杰文集》(1—3 卷)、《黄忠杰自选集》;
散文集《乡情的足音》、文化大散文集《神奇的小昆山》、《西行探幽》;
文化探索书系《松江文脉》(上卷)、《松江文化记忆》(上卷);
文化探索专著《松江文化上下五千年》(上卷);
文化大散文集《寻觅松江》。
获奖情况:
散文《深深的记忆》荣获 2002 年首届“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 一等奖。
散文诗《啊,鲜红的党旗》荣获 2011 年北京“永远跟党走“建党 90 周年征文大赛散文系列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