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渡大红番茄,个大皮薄,色泽鲜艳,沙甜汁多,在上海郊区有着良好的声誉。黄渡番茄之所以名声在外,离不开黄渡地区一大批示范推广的种植能手。在曾经的蔬菜之乡泥岗村,就有一位种了50年番茄的“老法师”张桂平,他种的番茄特别好吃。
眼下正是番茄采摘和上市季节,记者在泥岗村西陈村民组田头一座大棚内,看到正在采摘番茄的张桂平夫妇。放眼看去,整个大棚充满生机,一排排缠绕竹架的番茄藤蔓上,挂满了无数红绿相间的果实,每个番茄个头圆润,色泽诱人。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很快,地上堆满了老张夫妇采摘的番茄。“请你尝尝我们种的番茄,味道怎么样?”老张爱人热情地将一只擦洗干净的番茄递到我手上。我一尝,顿觉甜中带酸,酸中带沙,沙中带糯,一下子记起小时候地道的黄渡大红番茄味道。
今年75岁的张桂平,是土生土长的黄渡农民。老张介绍,黄渡地区种植番茄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的番茄种子是从保加利亚引进的,还邀请了浙江嘉善的农业专家前来指导。依托优良品种和独特的土壤条件,黄渡地区出产的番茄深受市场欢迎。从此,“黄渡番茄”的名气也越来越响,除了供应市场,一部分还供应上海益民食品厂,用于制作罐头及相关产品。后来,张桂平成了生产队里的番茄育秧员和推广员,他培育的番茄秧苗品质好,其它生产队都慕名前来购买。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张桂平凭着一技之长,选择了种植番茄的致富途径。20年前,他选用了美国大红与北京早红杂交的“903”番茄品种,该品种个儿更大,卖相更好,吃口更佳。最高峰时,张桂平家种植的番茄有8000株,摘多少卖多少,货到就被争抢一空。如今,不少老吃客还时常惦记着他:“要吃正宗黄渡番茄,就去找泥岗村的张桂平……”
老张称自己与番茄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认为番茄好吃但最难服侍。除了技术上的钻研摸索和总结经验,还要吃得起苦。他说,番茄的种植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下籽、育秧、翻秧、松土、定植、搭架、施肥、浇水、覆膜、整叶、修枝等一系列工序,不能有丝毫马虎。还要防止高温、干旱、暴雨、台风以及病毒危害,不然会直接影响到品质和产量。老张是热心人,每当农友遇到番茄种植方面的技术难题找他,他总是毫无保留地细心指导,无私帮助。
老张介绍,过去种番茄都是露天种,果实要到7月才能采摘。后来采用了大棚种植,采摘时间提前到了4月上旬。大棚种植与露天种植,成本提高不少,付出的辛苦也更多。村里青年人都到外面工作,种植番茄的人越来越少了。老张夫妇从未间断过番茄种植,但近年来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种植面积减少到了2000株,每年可收番茄2000公斤,获利约4万元。记者问,这么多番茄怎么销售?有困难吗?老张自信满满:“这个不用担心,有很多回头客,都是上门自提,采下来一两天就卖光了。”
在老张夫妇看来,他们现在种的这点番茄不算太吃力,把它视为健身和消遣:“只要身体允许,我们还会一直种下去的。”老张很看重“黄渡番茄”这块“金字招牌”,当他得知安亭镇正在逐步恢复黄渡番茄种植,推进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说:“黄渡番茄一定会东山再起,重振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