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三个多月之后,也许大家都饿了,近期,以大饼油条为代表的上海小吃接连成为画家笔下的表现对象,在朋友圈盛传。
2018年,上海中国画院画家洪健率先在第七届全国九城艺术联展上海站上推出“上海小吃”系列水墨作品,同现场展出的其他水墨作品在气质上大相径庭,充满烟火气的作品成为一时之话题。
■洪健“上海小吃”系列
出生于安徽、现定居上海的画家李知弥最近为俞挺新书《上海小吃指南》配了一批小吃插图。
李知弥《早安上海》▼
当这样一幅上海早点全家福出现在眼前,是不是有点繁花似锦的感觉、食指大动的冲动?上海早点、上海小吃,就是这样的个性鲜明,各得其所。
李知弥《食事》▼
画面上的小笼包,是江南美食的代表,小笼包里那一口滚烫的鲜汤,才是上海小笼包的灵魂。而豫园里南翔馒头店门口的排队长龙,是几十年不变的沪上一景。
李知弥《长亭外》▼
生煎馒头取了这么个诗意的名字,而且摆盘还用了高脚碟子,背后衬一个漆器食盒,那就是古代有钱人家送餐用的了,诗意的名字可能蕴含了一个故事。
对于生煎馒头,有一点倒是十分好奇:无论是上海生活经验丰富的洪健,还是半路来沪生活的李知弥,他们画的生煎馒头为什么一律都是褶子朝上的?
因为我们印象中,生煎馒头好像应该都是褶子朝下的呀。
十多年前,我跟一位如今的文化名人在饭店里吃饭,点了一客生煎馒头,有少许上海生活经验的那位文化名人愣说生煎馒头是褶子冲下的,而我坚决说是褶子朝上,两人还打赌。结果生煎馒头上来,果然大头冲下。我虽然挺佩服文化名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但始终觉得自己也没错。
后来果然发现,生煎馒头褶子朝上、朝下的其实都有。
褶子朝下的生煎馒头,都是用不发酵的面团做的,这样皮能做得很薄,里面灌汤,褶子部分在下面,油煎至焦香也好吃。
而褶子朝上的,是用发酵过的面团,油煎过程中馒头会膨胀起来,比较美观。
看来洪健和李知弥画的,都是发酵版的生煎馒头啊。
李知弥《什么都好》▼
现在也能吃得到油墩子(也叫油端子),只是感觉上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马路边的香气和下午三四点钟的馋劲了。这样三个油墩子吃下去,中年大叔怕是要喝一口洗洁精下肚了。
李知弥《相投》▼
画的是油炸臭豆腐。画面上有一黄一黑两种,黄的是绍兴臭豆腐,黑的是长沙臭豆腐。只是以前上海人的小吃记忆里,黑色臭豆腐好像没怎么见过。
另外一名老上海人、著名漫画家赵为群,也在居家抗疫后,开启了他以上海小吃为主题的“舌尖上的漫画”日记创作。记忆的闸门打开后关不住,他一口气画了54天,集齐了一副扑克牌。当然,他的生煎馒头,也是褶子朝上版的。
赵为群“舌尖上的漫画”不但带着浓浓的上海生活回忆,更有漫画家特有的幽默,这些幽默用沪语旁白呈现,洋溢着十足的海派特征。
难怪有心人还为他“舌尖上的漫画”配上了沪语对白,做成新媒体版本的“上海小吃吐槽大会”。
赵为群说,我本来只是想解解闷,解解馋,没想到朋友们说看了漫画口水直淌。还有朋友兴趣高,我画一种他就烧一种,还发给我看,故意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