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数学,大众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枯燥晦涩”“深奥难懂”“拉分科目”……可以说,数学是众多学子的心病,在毕业多年之后还被数学考试噩梦惊醒的酸爽经历相信不在少数。
如此重要的数学,为何成为那么多人的“噩梦”?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观察很多人的学习体验,不难发现:长大后在数学接触学习过程中,数学课堂更多是一种知识技能的训练课。
抽象的数学公式,各种繁琐的计算过程,不断机械的重复练习,让最初的好奇和兴趣一点点被磨灭,陷入“听不懂”“跟不上”“越来越抵触”,甚至“反感恐惧”的恶性循环。
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这种由学生本人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东西,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众多数学启蒙图画书中,刚刚上市的《蒲公英数学图画书》(全37册),让人眼前一亮。
这套书用图画呈现数学,用故事讲述数学,通过引入身边常见的生活实例、轻松有趣的故事,提出数学问题,结合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100多种精彩丰富的实验和互动游戏,深入浅出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介绍给孩子。
一套书,厚厚37本书,打开迷人数学世界的大门,帮孩子放下对数学的畏惧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在玩中学,学以致用,逐步建立起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从而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享受数学的乐趣,爱上数学。
作为美国“新数学运动”的产物,这是一套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出版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由四十多位美国数学专家、儿童教育、插画家从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出发共同创作而成,其中还有汤米·狄波拉、洛伊丝·埃勒特、埃德·安伯利等多位荣获凯迪克大奖的著名插画家。
书中更是渗透了现代数学观、教育观和儿童观,不是“按图索骥”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孩子去主动思考、发现,自主得出结论,真正理解并内化数学背后的原理,用数学去理解世界。
“把数学学习变成帮助孩子构建数学思维的游戏,正是这套书的魅力之一。”正如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翔评价所说,这是一套“独一无二的数学书,也是一套独一无二的图画书,展示了数学语言的精妙以及数学思维的迷人”。
以“数”的概念为例,每天数数都要用到的数字,一开始是怎么被命名的呢?在《数是怎么来的?》一书中,作者把数字的发展历程分成了配对、比较大小、命名、排序和数数这五个阶段。
随着作者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和猎人一起观察森林里的动物,和牧民一起用小石子记录牛的数量,小心翼翼地配对,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牛都回家了。用眼睛、耳朵和手指头来数数,在从小就朗朗上口的点数歌谣中,数字最早就是用人的身体来对应、来命名的。
小读者穿越到这样一个探索和发现的历史过程时,对概念背后的道理就会领悟得更深刻,“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会明白“原来每一个数学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而是慢慢发展出来的”,从而感受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实践者黄敏评价这样的故事,会带领小读者“在书中发现数字命名背后的秘密,由此真正掌握数字的魔法”!
这套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书馆引进后,邀请了五位国内数学科普、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翻译,译文更符合中国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数学学习习惯。
内容主题方面贴近国家小学数学教学标准,涵盖了数与运算、测量、图形与几何、逻辑与规律、统计与可能性、代数六大数学领域,不仅包含了奇数、偶数、负数、乘法、除法、长度、面积、体积等基础知识,还涉及了二进制、五进制、函数、概率、拓扑、集合等高阶知识,帮助孩子全面了解常见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蒲公英童书馆数学图画书编辑团队表示,“这是一套给孩子的数学图画书,我们有幸请请到了一批最好的译者,原汁原味地呈现数学的精髓和画面的精美。在编辑处理的过程中,对于译文我们花了很多心思来求证与打磨,力求表述更为准确,既呈现出原著所蕴含的数学之美,还能让孩子读上去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