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开直播,讲述一部世界琉璃艺术史


作者:詹皓
编辑:詹皓
时间:2020-05-13 20:59:12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刚刚获认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特别呈献一场融合了国际与东方艺术多元之美的《Why Glass?用LIULI探索生命与情感》国际玻璃艺术展。

展览萃集了全球15位代表性玻璃艺术家共49件作品,从19世纪的世界玻璃艺术第一人埃米尔加莱,法国近代脱蜡铸造技法继承者阿马尔里克瓦尔特与复兴者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法国当代国宝级玻璃艺术大师安东尼勒彼里耶、当代玻璃艺术里程碑的美国工作室玻璃运动,一直到亚洲现代玻璃艺术。展览跨越百年,讲述一部世界玻璃艺术史。展览将展至今年9月。

518日当日,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免票参观(观众限流且需提前预约),为了避免观众扎堆,同时创新博物馆传播方式,5月16日晚间推出博物馆直播导览。为了向全国医务工作者致敬,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从即日起至今年底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开放。

“我的心灵花瓶”与“焰火禅心”跨时空对话

100多年前,法国玻璃艺术巨匠埃米尔加莱以他深沉的生命情感、社会关怀定义了玻璃艺术,他诗意的“我的心灵花瓶”成为艺术史上闪亮的作品,也成为本次展览策展人、琉璃艺术家张毅的向往。张毅说,人类的玻璃历史极长,但是,涉及个人生命感触的创作极少。埃米尔加莱是一个重要标志,他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让他一生研发的玻璃技法有了灵魂。

埃米尔加莱对自然的热爱,化作玻璃的莹润色彩;他对文学的热爱,成为刻在瓶身上的诗句。然而,他对父亲、知己逝去的悲伤,化为扭曲的、黑色的作品,忧郁而深沉。

■埃米尔加莱《中国菊》

张毅不但倾尽全力收藏埃米尔加莱的作品,更以生命的创作进行回应。张毅的“焰火禅心”,同样是诗意的语言,同样是走过生死挣扎的感悟,被法国艺术大师安东尼勒彼里耶认为是对埃米尔加莱作品的致敬。此次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同时展出埃米尔加莱的“我的心灵花瓶”与张毅的“焰火禅心”系列作品,人们将聆听到两位充满诗意与民族情感的艺术家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玻璃艺术的印象派大师

19世纪末,画坛出现了印象派,法国脱蜡铸造技法的先驱弗朗索瓦德孔西蒙是莫奈的好友,深受印象派的影响,他希望让玻璃保留绘画的色彩与质感。原本研究陶瓷艺术的他,发现熔铸的玻璃呈现出透明与半透明的色彩,能够恰如其分地捕捉光影、色彩与流动。于是,弗朗索瓦德孔西蒙开始了脱蜡铸造的探索,他以不凡的定色技术,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让玻璃有了绘画的质感,堪称玻璃艺术的印象派大师。

■弗朗索瓦德孔西蒙《向光飞行》

用生命的瞬间,表达永恒存在的哲学

安东尼勒彼里耶是法国国宝级玻璃艺术家,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大师”称号。作为百年脱蜡铸造世家传人,在取得哲学学位后,他继承了外祖父弗朗索瓦德孔西蒙的窑炉与志业。安东尼勒彼里耶的作品展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对人类的关怀,用生命的瞬间,表达永恒存在的哲学。

■安东尼勒彼里耶《仍然活着3》

张毅作为中国现代玻璃艺术的开拓者,与安东尼勒彼里耶相知多年,拥有极为默契的创作理念。他们举起“Why Glass?”的大旗,反复探索玻璃艺术中最深沉的命题。张毅说,法国玻璃艺术的传统(对生命的探索),辉映着法国文化精神的浪漫和哲学的辩证,是中国玻璃艺术发展最具共鸣的群体。

■吉拉尔德.瓦特林《缝纫》

■法碧娜.皮克《盎然害羞树》

美国玻璃艺术征服无数名人

图兹詹斯基是美国当代玻璃艺术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是迄今唯一获得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作品的玻璃艺术家,也是该博物馆20万件藏品中唯一的玻璃艺术藏品。至今,全球已有超过70家著名博物馆典藏她的作品,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等。她的作品还入选第一届美国白宫典藏品,克林顿、詹尼范思哲等人也都是图兹詹斯基的忠实粉丝。此次展出她的作品《积雪》,独一无二的热熔玻璃丝技法,让玻璃材质的轻盈与生命张力被发挥到极致。

■图兹詹斯基《积雪》

保罗史坦卡的作品被形容为“玻璃中的诗”。他把一根根如发丝纤细的彩色玻璃管融化并制作成花朵、种子、树叶、蜜蜂,再镶嵌于透明玻璃中,宛如真实的生命凝缩在细微的空间中。他的作品曾被英国女王、比尔盖茨、希拉里等人收藏。

■保罗史坦卡《玫瑰茶花束方体》

惊艳世界的日本盒子

藤田乔平与日本现代玻璃艺术一起成长。他的作品是对日本传统生活的永久怀念。藤田乔平的盒子,源自日本传统漆器的莳绘装饰, 混合了金箔贴饰,极其绚丽地再度诠释了日本传统。

像藤田乔平那样,站在自己的民族文化角度,再现一种当代的风貌,表达人类的精神、思想和情感,这也是艺术家杨惠姗和张毅的创作愿景。

■藤田乔平《五色之舞》

他们重新定义了中国琉璃

1987年,张毅和杨惠姗从电影事业的巅峰华丽转身,成立了琉璃工房。张毅和杨惠姗相信,琉璃艺术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人的自省。他们定义的中国琉璃,是中山靖王的琉璃耳杯,是“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是白居易的“彩云易散琉璃脆”。

因此,花与禅是杨惠姗和张毅重要的创作元素。本次展览呈现了杨惠姗的“花好月圆”“澄明之悟”“一朵中国琉璃花”,以及张毅的“焰火禅心”等系列作品。

■杨惠珊《独秀》

张毅的“一抹红”系列作品以玻璃铸造为媒介,融会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表现宋代山水的水墨层次、晕染,让宋代审美趣味在琉璃的语汇里流动。张毅回归到自己民族的语言,用中国人的色彩,将哲学与诗意,将一生际遇,凝练成最混沌也最纯粹的一抹红。

■张毅《一抹红·春音》

30多年来,张毅和杨惠姗透过国际玻璃艺术大展、在大学成立工作室、建立博物馆,一点一滴建立起中国琉璃文化、产业和艺术创作的基础,不断发展中国玻璃艺术的崭新可能。

继作品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永久收藏后,张毅与杨惠姗的作品成为中国美术馆首度收藏的琉璃作品。馆长范迪安说,他们重新定义了中国琉璃艺术。

■张毅、杨惠珊夫妇

本次展览策展人张毅说:“我们只关心玻璃艺术是不是人的艺术?是不是人对于世界的反思?否则,所有的玻璃创作的呈现,只是技巧的沉溺。”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