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扇醒目的半圆拱形落地式长窗下面,是金光熠熠的五个字——兰心大戏院。
1945年,抗战辍演八年的梅兰芳在这里首次复出。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同样在这方舞台奏响,从此飞进千家万户。
近日,这座建于1930年的剧场“90岁”生日之际,启动了修缮工程,预计一年后重新回归公众视野,重回当年摩登岁月。
“如何将一座90岁高龄的老剧场,在复原优秀历史建筑原貌的基础上,提升剧场安全的合规性、演出及配套的专业性和空间使用的有效合理性,从而满足现在及未来高水平的演出需求,是此次修缮最大的难点。”主导此次修缮的上海建工第四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孙亦飞说。
作为上海开埠至今历史最久的剧场之一,兰心大戏院由戴维思和勃罗克设计,外貌与结构虽有仿美国近代建筑风格之处,但整体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风貌。
它巧妙地利用地块特点,将正门也就是建筑的主立面设计在茂名南路与长乐路两条马路交汇的转角处,为内部提供了宽广的室内空间。
主立面中部,为三扇半圆拱形落地式长窗,窗外有花瓶式栏杆的装饰性阳台。上部为挑阳台的三联窗, 尤为醒目。外墙使用褐色泰山拉毛面砖,转角处由齿形状假石封边。
以红和金两种色系为主的剧院内部,处处散发着华丽、经典,又蕴涵着怀旧的气息。大堂里垂吊着古典华丽的巨大水晶灯,犹如18世纪的电影场景。旋梯边的大立面镜子光可鉴人。无论是舞台、座位还是垂悬于舞台上空的红色幕布,都被巧妙地设计成了弧形,和谐而充满美感。
观众厅一楼台口两侧墙面采用镂空镶金设计,并一直向上延伸至观众厅顶部。
圆拱形的吊顶是整个观众厅设计的亮点,弧顶内许多根精细的金色线条汇聚向闪亮的中心,充满欧洲宫廷风格。
据悉,此次主要针对兰心大戏院2807平方米范围内的建筑整体修缮,主要分为外立面及室内两大部分。外立面主要为:泰山砖、花岗石、花式线脚等不同材质的逐一修复;对建筑钢制外门窗的更新修复、复原标志性主入口装饰雨棚。
室内方面,则根据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的要求,对观众厅及进厅大堂等重点保护空间进行保护性翻修,复原剧院历史原貌之气派。
座位从原本的681个增加到709个,斜坡的角度和座位排布也将根据视线分析重新布局。舞台的台口将被适当拓宽,也会尽可能增加吊杆,以适应更多类型的演出。
孙亦飞透露,拿下兰心大戏院修缮工程的项目,设计院前前后后出了不下5稿设计方案,多方论证才最终定下如今的修缮基调——旧模样,新设施。
这座曾经上海滩独领风骚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近代文化史的见证地。
当时,在中国的侨民演出团体及海外来沪表演团体大多在兰心大戏院演出。1931年2月下旬,专业歌剧协会在这里演出了三场古诺的五幕歌剧《浮士德》,同年12月8日,又首次演出了凯·弗兰西斯的《女儿经》。
从当年12月起,“兰心”还兼演电影,并获得了美国派拉蒙和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电影专映权。1933年6月,“兰心”为英国影片经营公司包租,专门放映欧洲影片。
1933年10月,兰心大戏院安装了有声电影放映设备,是当年上海最先配备这一装置的两家电影院之一,从此,“兰心”迈入了近代上海一流的剧场兼最豪华的电影院行列。
1934年至1942年5月,“兰心”举办过工部局交响乐队的星期音乐会287场。1942年5月31日,工部局交响乐队在“兰心”举办了最后一场“告别音乐会”。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接管前工部局交响乐队,首场音乐会便选在“兰心”演出。意大利指挥梅百器大师在沪病逝前的最后一次指挥,也是在“兰心”举行的。
当年,芭蕾舞剧也与“兰心”结下过不解之缘。
从1934—1935年演出季开始,俄国歌剧团就在兰心大戏院举行公演,从未中断。在1934年至1940年4月的六个演出季中,俄国歌剧团在“兰心”共演出了二百三十五场,他们在“兰心”舞台上留下的《浮士德》、《茶花女》等歌剧经典之作给上海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2年2月,旅沪俄侨中的芭蕾舞演员在兰心大戏院举行首演,其曼妙的舞姿迅速赢得观众的青睐,上海随之出现了芭蕾舞学校。
而兰心大戏院大堂的墙面上,至今仍悬挂着英国芭蕾皇后玛戈·芳廷的巨幅油画。1931年,就在兰心董事、英国驻沪总领事白利南为戏院主持启门典礼不久后,年轻的芳廷首次登上了上海的舞台。
兰心大戏院还是上海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国元首、接待各国友人的重要场所。
1960年1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兰心观看上海实验歌剧院演出的舞剧《小刀会》。1964年7月,刘少奇、陈毅等在兰心观看上海人民淮剧团演出的现代戏《海港的早晨》。
周信芳、俞振飞、袁雪芬、丁是娥、筱文艳、赵丹、俞丽拿、陆春龄、杨振雄、莫非仙等同样在这里留下了他们艺术史上重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