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有人认为,唐诗中若举一首诗代表唐代的文化精神,这首诗必然就是《长恨歌》。
公元806年,诗人白居易以校书郎身份出任长安南郊盩厔县尉,和朋友陈鸿、王质夫一起到仙游寺游玩,聊起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往事,十分动情。
王质夫建议:“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白居易欣然接受,以华丽的文辞、世俗的情趣与超越尘世的情怀,写出了这段皇帝与贵妃曲折离奇、生死不隔的爱情故事。
歌一行世,便轰动天下,所到之处,都有人指着他说:“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后世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日本流传很广,日本的“古典文学双璧”——《枕草子》和《源氏物语》,都有《长恨歌》的影子。
17世纪60年代,日本狩野派画师狩野山雪发现,当时有许多关于《源氏物语》的绘画,但作为《源氏物语》灵感来源的《长恨歌》,却很少有完整的绘画作品,于是创作了20多米的巨幅《长恨歌图》画卷。
原画现藏爱尔兰切斯特贝蒂图书馆,以《长恨歌》诗歌故事为基础,加上画师自己独特的理解,进行绘制,显示出画师对诗歌原文的深入解读。
据学者研究,狩野山雪读了不少中国画史方面的著作,深受中国宋元绘画的影响,加上日本绘画之风格粗犷、线条明快、富有装饰性等特点,画师的工艺和水准在《长恨歌图》画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所绘亭台楼阁、人物花草、山石云水、乐舞宴会等,场面宏大,富丽庄肃,技法娴熟,令人叹为观止!
上海古籍出版社征得馆藏方授权后,邀请了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就画册所反映的诗歌故事、名物制度、绘画特色等,进行了生动解读。
同时又邀请知名书籍设计师潘焰荣操刀,耗时大半年完成整套画卷的装帧设计。
画册设计一函两册,分上下卷,运用丝网印刷、烫金等多种特殊工艺,颇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