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保险的那家公司被报道了,偿付能力未达到监管要求。我买的保险不会打水漂吧?”
随着各险企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出炉,最近“偿付能力”四个字在保险行业新闻里的曝光率高到爆表,也引来了部分市民对于其保单的担忧,今天就跟大家说说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怎么回事。
消费者担心保险公司倒闭,监管部门更是如此。
正因此,银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每季度都要公布偿付能力的信息,主要就是看看他们的经营情况。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偿付能力充足率”,一般都是按照百分比来计算。
其中又分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全部资本-附属资产)/最低资本,可理解为保险公司的高流动性资本;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全部资本/最低资本,则是该险企的全部资本。
这里有几个名词需要稍作解释,但我们毕竟不是上专业课,周到君尽量说人话——
全部资本:这个无需解释,顾名思义,不管是看得见的公司大楼,还是看不见的账户投资,都属于“全部资本”中的一员。
附属资本:这一类资本只会在保险公司破产清算的情况下才会被用来偿付保单,包括但不限于保险公司拥有的房地产、次级可转债等。
最低资本:是监管部门规定的一家保险公司必须要有的资本,这是考虑各种风险后经过严密精算得到的数字,但我们可以就把它简单理解成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的最大风险。
不管是哪个充足率,都代表了保险公司所有保单同时发生理赔,能赔的次数——例如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300%,就表明该险企把自己统统卖光,能同时应对所有保单理赔3次。
如果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0%,意味着未来一年这家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小于 0.05%,这概率可以说是极低了。
总而言之,偿付能力越充足,说明这家险企破产的概率越低。
很多人会误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高越好,实际上并非如此。
偿付能力仅仅可以用于判别险企“还债”的能力,决不能反映险企的整体经营状况。如果你投保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高得离谱,可别急着高兴,只能说明这家公司资本利用率太低了——我们普通人多个几百几千尚且知道放到余额宝里赚赚利息,你的保险公司却空放着数以亿计的资金只等着还债,看起来不太聪明的亚子。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上市险企偿付能力往往都能在榜单中名列前茅,动辄200%以上也不稀奇,难道他们也?
不不不,人家股票进入资本市场流通后,有了全国股民做后盾,纯粹只是因为太有钱。
只要你的保单够少,你自然不用担心会还不起钱。
如果你看到有的险企偿付能力高到离谱,但保费却少得可怜,那它很可能是一家初创企业,也可能刚刚完成了大额注资。如果二者皆不沾边,那就真的有点可怜了。
通常新晋的保险公司,为了能从老牌劲旅(国寿、平安、太平洋、太平、新华、泰康,人保)手中抢夺市场,它们会推出保费更低、保障更多的“高性价比”产品,以此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的保费收入,得到更多的客户。
而每一张保单对于险企来讲都属于负债,产品性价比越高,负债也就越多,所以高性价比的产品结构会直接降低险企的偿付能力。
银保监会现行制度下,对于保险公司有以下三项要求: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 50%;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 100%;
风险综合评级在 B 类及以上。
保险公司只要不符合以上任意一项,即为偿付能力不达标。
其中“风险综合评级”是近几年才引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偿二代”。这个指标比偿付能力充足率更全面.
这一指标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监测指标数据,将保险公司评定为A、B、C、D四个等级,并根据不同的等级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
评级为A类,意味着这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且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较小。
B/C/D类的风险等级依次越来越高,D类最为严重,可能是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也可能是其它风险突出。
在刚刚结束的一季度,103家保险公司中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69家被评为B类,4家被评为C类,1家被评为D类。
目前寿险公司风险等级达标的A类和B类公司占据绝大多数,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还是保持在正常水平的,保险行业的偿付能力整体也呈平稳上升趋势。
B类以下的保险公司仅5家,其中唯一的“D类”公司没有什么悬念,依旧是“老大难”中法人寿。
对于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保险公司,银保监会将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限制,常见措施如下:
要求保险公司股东增资
限制向股东分红
限制商业广告
限制增设分支机构
限制资金运用渠道
暂停发行新保单
……
也就是说,一旦偿付能力出现问题,监管完全有能力通过各种方式,防止偿付能力变差,让保险公司更稳定,在必要的时候不排除直接接管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