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去农贸市场买菜,见新箬又上市了。一股新箬的清香扑面而来,不由使我联想起许多吃粽子的趣闻轶事:粽子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但在旧社会是富人们的特权和穷人的奢侈品。小时候常听奶奶讲她父亲省吃粽子的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十五、六岁。农忙时节为养家糊口父亲也去富人家做忙月(打临工)。每天下午二、三点钟东家都会安排吃点心(有的人家咸菜泡饭, 有的是糯食)。一次,父亲到一户富裕人家打工, 那时正逢端午节,这富人家的点心是咸菜泡饭加两只粽子,父亲开心极了, 心想富人家端午节包粽子而我的家中连三餐也难以为继,包粽子更是梦中的事。故他吃点心时只吃泡饭而不吃粽子,粽子省下来偷偷拿回家给我的爷爷奶奶吃。一次被女东家看见了,因我父亲干的活是大人干的活,而拿的是孩子的工钱,她看见了权当作没看见。一连七、八天天天他都拿粽子回家。不曾想,父亲孝敬父母亲的行为却感动了女东家。工期结束结账回家时女东家夸我父亲有孝心,又加送八只粽子给父亲拿回家。
■ 箬
建国初期百姓生活还较艰苦。但包粽子家家户户包得起了,就是原料差些。我十四、五岁的一天晚上,妈妈拿着剥光了的两只粽子走到我床前,把我在睡梦中叫醒:“德林醒醒,德林醒醒!”我爬起来闭着眼睛懒洋洋地问妈妈什么事?妈妈说:“粽子剥好了快吃。”我喜出望外,起身睁大眼睛盯着两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那时,由于粮食紧张, 妈妈包粽子的原料一半是糯米, 一半是大麦麦片和蚕豆豆板、枣子馅,这样的粽子在那时也算是美食了。我一边吃一边想:妈妈爱我老大,但我上有爷爷奶奶父母,下有弟妹几个,我不能多吃。我只吃了一只,另一只还给了妈妈。我对妈妈说:“晚上睡觉多吃不舒服。”聪明的妈妈早就知道了大儿子内心真正的想法,故不强求。第二天妈妈把此事告诉了奶奶。奶奶见人就夸我有良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粽子的品味要求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粽子要求也高了,讲究也多了。去年端午节包粽子,我怕年轻人厌肉太肥吃后人发胖,特意买了一大堆精肉。老伴还请人帮忙包,包了许多烧了一天。烧好了想“批发”给小辈们。小辈们争相问我,馅头肉是精的还是肥的?我说你们放心吧,我买的统统是精肉,保证你们吃后人不会发胖。结果我好心办了件蠢事,小辈们都说平时做菜猪肉要吃精的,粽子里肉要肥的,肥肉粽亮晶晶肥糯糯好吃。有句成语叫“挑精拣肥”,这次真被他们用上了。精肉粽需求量大减送不出去,怎么办?我和老伴俩哭笑不得,心想,好端端的肉粽子总不能当垃圾丢吧!无奈之下凉了后我把粽子一袋袋装好放进冰箱速冻,冻得比石头还硬。老两口今天吃两只明天吃两只,天天吃一直吃了半个多月才清仓。包粽子现在和过去已大不一样了。过去居民、农户都是在家中包,现在包粽子有工厂、店铺。嘉兴粽子已成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品牌。粽子的馅头也适应个性化要求而多样化了,品种繁多,有鲜肉粽、咸肉粽、骨头粽、豆沙粽、蜜枣粽、五仁粽、蟹黄粽、海鲜粽等等。吃粽子也随心所欲了,想吃了手机上点两下就有快递小哥马上送上门来了。现代化社会,吃粽子方法也现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