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镇丨读四史爱大场:赵朴初和上海少年村


作者:大场社区
编辑:丁夏
时间:2020-05-25 21:33

赵补初

今年是赵朴初同志逝世20周年,他当选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因病于2000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提倡人间佛教,重视僧才教育;几十年来,他领导中国佛教界在协助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健全僧伽制度、佛教对外交往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缅怀朴老革故鼎新、刚果强毅、公勤廉明、追求真理的伟大一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朴老与大场的情谊,如清风、若明月,正如学诚法师追思朴老时所说的那样:标准斯世,没而不朽

■ 赵朴初中青年时代

赵朴初与上海少年村

抗战胜利前后赵朴初兼任上海益友社(地下党外国组织)监事会主席,积极开展工作和斗争,1946 年 7 月 15 日上午,宝山县大场镇香花桥北块的宝华寺大门口,挂上了一块大校牌———“上海少年村”,这是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

赵朴初先生创办的少年村,是收容教养流浪儿童的慈善机构。这些儿童大的不过 20 岁,小的才 10 岁出头。他们从街头流浪到进入少年村,就进了自己的“家门”。在这里,不但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这里的老师都是将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怀备至,循循善诱,耐心教诲,使学生们总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赵朴初先生是一位有远见、敢于开辟教育新途径的人民教育家。赵朴初提出:“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乎怎样纠正孩子们过去的缺点,教他们怎样做人,读书识字都是其次的。教养院是一座桥梁,把孩子们从黑暗的 一头,带到光明的一头。”

他提出要把做人的道理融化在他们的课本里,他们的日常生活里,乃至老师本身的态度言语里。要同受教育的儿童一起生活,对于他们的错误,不要采取惩罚的方式,而“借重感化和说服”。

上海少年村在赵朴初先生的亲自关怀下,在这种进步教育思想和方法指导下,流浪儿童改变了不良意识和习惯,迅速成长起来,其中不少同学成了国家栋梁之材。自 1946 年创办起,共教养儿童 3200 余名。上海少年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为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54年下半年,上海少年村停办,完成了历史使命。

少年村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94969部队驻地,目前尚存鹤庐、放生池上八角亭2栋民国时期的建筑。

鹤庐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斜坡式屋顶,二楼走廊中央突出一平台,整体成正方形结构,边长19.14米。正门上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嘉定进士秦曾潞题字的“鹤庐”楷书匾额,匾额右侧题字“筮六贤甥雅鉴”字样。

鹤庐后是一片长约40米、宽约15米的水池,四周是刻有花纹的汉白玉栏杆。池中央有八角亭,边长4.55米,二层,扶梯盘旋上下。2002年驻军部队对少年村实施了修缮,同年11月12日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

来源:大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