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3个多月,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如今,国内疫情已被控制,暂停的社会重启,各行各业相继复工,生活开始回归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散去。 “后疫情时代”,你的生活改变了吗?晨报学记团邀请小记者走上街头,了解真实的人生百态,倾听普通人的心声。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个不同的开年。新冠肺炎把一切都改变了!学生们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漫长寒假,大人们不去上班天天在家,街头冷冷清清,大家每天都在看着新闻,关注疫情的发展。仿佛一切都停滞了!天气渐渐转暖,漫长的寒假终于过去,疫情也渐渐平缓,经历了重大变故的人们开始恢复旧态。街头的人渐渐多了,花也渐次开放,仿佛睡了一个长长的懒觉。最困难的日子正在过去,人们熟悉的生活已经在回来的路上。5月17日,我们晨报小记者走上街头,采访了各类人群,了解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我采访的人中,有普通的保安,有刚刚工作的实习生,有平时就在家办公的创业者,还有和我妈妈一样,因为孩子在家学习而亲子关系紧张的母亲……其中一位,是从事机械进出口的企业主。他的脸消瘦,眼睛里带着血丝,看上去很疲惫。他告诉我,疫情让他的公司经受了巨大的打击,几乎是灭顶之灾,因为国外所有的订单都取消了。但是,他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他说,目前已经开始寻找国内的客户。他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受到疫情影响的,还有一位两个孩子的爸爸。我采访他时,他左手抱一个,右手牵一个。他是从事教育软件开发的,也是因为疫情,他不得不赋闲在家,收入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可是他不仅没有沮丧,还有了不同的感悟。“正是因为我不能去学校了,闲在家里,我才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他们。”他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孩子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少的是工作的收入,多的是与孩子相处的宝贵亲子时间。虽然大部分人都受到了疫情的负面影响,但也有人受到的影响是正面的。比如我采访的一对年轻情侣,他们是从事网络平台销售的,疫情期间,他们的销售额反而大大增加。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希望疫情早点过去,人们回到正常生活中。采访结束,所有的人有共同的心声,就是不管疫情持续多久,它终会过去。我们要有信心,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记者点评:小记者通过街头采访10多个人,呈现了疫情对各行业从业者带来的影响,有面亦有点,有负面影响的案例,也有正面的案例,内容很扎实,很有新闻报道的样子。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接近新闻体裁,所以建议小记者要学会“隐身”,用事实说话,不要习惯性地“跳出来发议论说感受”,比如原文中有“作为大事件的亲历者,能够记录下这一切,既让我兴奋,又让我心情有些沉重……”“他的经历和乐观不禁感染了我。”你只需要用心去琢磨,如何通过到位的叙述和描写,让读者自己感受到人们在疫情下的乐观、坚强和努力。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一个任务:5月17日,请小记者围绕“新冠疫情改变了你的生活吗”,到静安公园做街头采访。这是我们晨报小记者疫情后的首次采访,也是我第一次做街头采访,心里又紧张又激动。终于到了17号,一早,我和爸爸来到静安公园。接过老师给的调查问卷,我一下慌了神:如果人家不肯接受采访,不理我,会不会很丢脸?我就像一只没头苍蝇到处乱“撞”,绕着公园走来走去,不敢去有人的地方。好不容易看见一位叔叔坐在长椅上,我硬着头皮走上去,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不声不响把问卷塞到他手上。叔叔看了看卷子,又看了看我尴尬的表情,心领神会地笑了笑。完成问卷后,他鼓励我:“小朋友,胆子大点,不要怕!”接过问卷,我心里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看着我的同伴们都开始进入状态,心有不甘的我决定再试一次。这时对面正好走来一位姐姐。我蹬蹬蹬地跑了过去,声音像蚊子一样小,“姐姐,我是新闻晨报小记者,想采访下你……”话音刚落,姐姐笑着说:“好啊,没有问题。”这一下给我增加了勇气,声音也大了起来,问题从我脑袋里也“咕噜咕噜”地冒出来了,我们聊了好多好多,干货满满。原来采访不是这么难,我又开始在公园里跑来跑去,不过完全没有了首次的紧张。不知不觉,我已经完成了5名路人的采访。从对他们的采访中,我了解到,虽然疫情带来了很多影响,但工作生活都在继续。大家都表示相信祖国的强大,一切都会好起来。回到家,听完我滔滔不绝的讲述,作为一名老记者的妈妈告诉我,第一次采访紧张很正常,但要想成为合格的小记者,一定要学会“七分采三分写”,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采访提纲。“加油,小伙子!”老妈的鼓励让我更加坚信,我在小记者采访路上会更加进步!记者点评:有别于上文,这位小记者的写作角度,是围绕自己写第一次街采的心路历程。从“慌了神”、第一次“无声采访”的尴尬,到“不甘心”后“蹬蹬蹬地跑了过去”、“声音也大了起来”,再到“跑来跑去”、“完全没有了首次的紧张”,这就是成长最好的证明。
深情歌唱的街头歌手、温馨欢乐的一家三口、悠闲攀谈的老友……周末的静安公园,闹中取静,一片和谐,似乎与往常没有不同,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人人戴着口罩吧!在特殊的后疫情时光里,我穿上小记者马甲,手握一叠问卷,开始了第一次街头调查访问——后疫情时代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您好,我是新闻晨报小记者,我们正在进行后疫情时代市民调查……”我的访问从一位坐在长凳上的叔叔开始。叔叔30多岁,原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由于疫情关系,几乎没有办法正常工作。不过,他依然很乐观:“休息在家,我有了更多时间健身、画画,陪伴父母,也能多陪女朋友,现在在等她呢!”叔叔笑着说,他已经辞职,投了不少简历,准备寻找新的机会。路人中,一位推着行李箱的叔叔引起了我的注意。他20多岁,高高瘦瘦的。在访问中我了解到,他来自江西南昌,上午刚坐高铁来到上海。原本在上海的一家餐厅打工,过年回老家后,餐厅一直没有正常营业,所以他就待在老家。这不,随着上海各行业的复工,餐厅也陆续开门迎客,他再次回来。哥哥说:“虽然之前打工的餐厅关闭了,但我还是想在上海找到工作。”还有一位30多岁的叔叔,也正带着旅行箱等人。他是上海奉贤人,因为疫情,自己创业的小公司倒闭了。不得已,他在市区找到了一份工作先过度,并在附近租了房。叔叔无奈地说:“损失肯定惨重,但是必须从头再来,一定会更好的。”短短一个半小时内,不少过路人都愿意接受我的访问,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我崇拜的医生姐姐,有兢兢业业的保安叔叔,有正在读研的学生哥哥,还有在家带娃的全职妈妈,无论生活受到疫情如何影响,几乎都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后疫情时代里,虽然我们的城市还没有“满血复活”,但从路人那从容的脚步、轻松的面容,还有乐观而坚定的话语中,我看到到这座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下星期,我也将正式复学。我相信,我们会尽快回归平常,朝着各自的梦想继续前进,加油!记者点评:街采的难度,除了要克服胆怯心理之外,还要善于观察人,寻找适合的采访对象。这些小记者做到了,他采访到的三个普通人的命运,很有代表性地展现了疫情之下旅游、餐饮和创业小公司遭到的重创。但大家依然乐观,努力生活,结尾令人昂扬。
5月17日,我参加了晨报学记团组织的关于“疫情后生活”的街头问卷采访,每位小记者要完成10份问卷调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街头调研活动,说实话,我还是有点紧张的。在妈妈和学记团老师的鼓励下,我跟着小伙伴们走进了静安公园,开始寻觅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我扫视了周围一圈,挑中了一个正在聊天、看着和蔼的阿姨。我一边心里给自己壮胆,一边慢慢地走过去。向阿姨说明来意后,阿姨很客气地说她们已经退休了,这份问卷不适合她。告别阿姨,我继续寻觅。咦,那边走来一个推着婴儿车的阿姨,去试试吧!“阿姨,您好!我是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赵羽歆,想邀请您帮我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阿姨爽快地回答:“好呀!”我心中一朵名为惊喜的花朵正在盛放。“我们的问卷是关于……”终于我的第一份问卷完成了。这次的成功让我有了很大的信心,后来陆陆续续完成了其他的9份问卷。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拒绝的,也有很多热心的。让我最感动的受访者是位阿姨,她是在医院工作,我问她的时候,她刚刚接受了我们其他小记者的采访,但她还是很热心地让她的先生帮我完成了我的问卷调查。看着这些完成的调查问卷,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次的街头采访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下次有机会我还要参加。记者点评:街头采访,“挑”人很有讲究,这位小记者在第一次实践中就摸索出了些门道。尽管如此,被拒绝还是常有的事情,这也是抗挫力的训练。从写作上看,小记者能够抓住一个“最”字来挑选写作素材:最先(第一)个采访的,最让自己感动的,这种眼光也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本文在语言表现力上还可以再下点功夫,努力减少“白开水”式的平铺直叙,增加有味道、有美感的句子,比如“我心中一朵名为惊喜的花朵正在盛放”就是小亮点。
记“后疫情时代”街头市民调查活动
疫情终于得到控制了,复学前一天,在新闻晨报学记团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一项特殊的活动——“后疫情时代”的市民调查。参加这次市民调查,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这次疫情给我们在生活上带来的变化。这次调查的形式是街头随机采访,我们每一位小记者都需要完成10份调查报告。接到任务后,我的心里有些七上八下!于是在进行街采前一天的下午,爸爸妈妈对我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培训:他们扮演形形色色的路人,让我一遍又一遍地对他们进行“采访”。经过十多次的反复练习,我觉得可以“出师”了。活动当天一早,我们来到静安公园,开始展开调查。我到处去寻找合适的被访人员,可公园里怎么到处都是老人呢,他们不是我们此次要访问的对象。终于在儿童乐园区域,我发现一位阿姨正坐在树下翻看手机,心想:“机会来了。”于是鼓足勇气走上前去,敬了个礼,有礼貌地说了一声:“您好!”阿姨抬起头,也对我微笑着说:“你好!”阿姨的笑瞬间让我放松了下来,于是我按照事先的排练顺序对阿姨进行了采访。这位阿姨非常配合,一切进展得很顺利。采访结束,我真心道了一声:“谢谢您的配合!”接着我又采访了公园的售票员、商场的保安、餐厅的服务员等等,他们都很配合。当然,我也有被拒绝的时候。在公园对面的超市里,我看到一个售货员正站着没生意,就走过去说:“您好,我......”没等我话说完,她立刻拒绝道:“我们上班时不能开小差,我没有时间接受你的采访!”我心灰意冷地走开了。妈妈提醒我道:“现在是工作人员上班的时间,你可以问问顾客呀。”于是我仔细观察,找那些比较空闲的或者在排队买东西的顾客,还有那些在儿童购物区陪孩子玩的家长进行访问,果然都很顺利。在我的这些调查对象里,30%是男性,70%是女性,30-50岁之间的被访者占了70%。这次疫情对他们大多数人没什么很大的影响,现在基本开始复工了,工作方式也从线上转到了线下。他们都认为,因为全球经济都受到了影响,完全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相信慢慢都会变好的。总之“后疫情时代”广大的市民、普通人都觉得活着就是最好的,要懂得珍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大家一起加油吧!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在家模拟训练,当天还戴着红领巾来,增加被信任感。这种认真的态度值得肯定。在写作方面,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会做减法:一是减素材,不要每个过程都写,要有选择,这一点可以学习一下其他小记者文章。另外要学习把句子写简练,比如原文中“发现一位阿姨正在树下的凳子上坐着,手里翻看着她的手机”,改为“我发现一位阿姨正坐在树下翻看手机”,并不损失信息量,这一点需要多读多体会。
到了采访地点,我和小伙伴二话不说就开始去找采访对象。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怎么去拦下别人进行采访。我一边紧张地走着,一边观察对面过来的人,突然我看到一个长头发的奶奶,看起来很是和蔼,于是鼓起勇气走上前:“奶奶您好,我可以问您……”我话还没说完,她一脸不耐烦地摇着手说:“不用不用,我不需要。”然后急急忙忙地走了。我非常尴尬地站在原地,大概奶奶把我当成推销的人了,可是这么直接被拒绝,在我的人生之中还是第一次,顿时委屈的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在磕磕巴巴中完成了10人的采访任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护士阿姨。临结束的时候,她还说了一句话:我相信疫情迟早会过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大家一起加油吧!(浦东御桥小学四年级 魏瑀宸)上个星期日,我作为新闻晨报的小记者,在静安公园门口对街头的人们进行“后疫情时代”的调查问卷。接受我采访的人都很亲切真诚,让我的第一次采访任务进行得很顺利。通过问卷调查,我了解到很多人的生活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也逐步开始恢复正常了,除了环卫工人阿姨的收入没有受到影响之外,其他人的收入都有减少。不过人们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觉得情况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市西小学 二年级 张霂岑)街头采访开始了,我有些许的紧张,因为我不善于和陌生人交谈。但是,我还是鼓起勇气去了星巴克,找到了一位叔叔。我非常有礼貌地问他:“请问您有没有时间让我做一个访问?”他愉快地答应了,还让我坐下慢慢问。这次成功的经验,给了我信心。不过在下一个访问中,我被拒绝了。老师说,在采访时,别人拒绝你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拒绝就放弃。于是我继续找寻采访对象。完成采访后,我的背上都是汗。(金洲小学 三年级 薛璐菲)刚开始,我还有点害怕,不敢一下子面对这么多陌生人。但我努力镇定了一下,对自己说,作为一名之前没有街采过的小记者,有些害怕和忐忑也很正常。最终,我克服了害羞和恐惧。
总体来说,大部分市民都已复工,大家的工作方式和收入大多没有变化,有些甚至更忙。比如快递员和商店里的服务员。今天我采访到一位全家的服务员,他说最近的顾客来得很多,他的收入也因为加班而有所增长。(上海市实验学校 二年级 盛嘉豪)
一开始很幸运,我顺利地完成了6份调查问卷。但是到了第七个,我第一次遇上了拒绝。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温柔的小姐姐,当我满怀希望走上去想要采访的时候,她对我说:“我还有事儿,不想接受采访。”说完就走了。虽然老师事先告诉我们,在采访中遇到拒绝是很正常的,可是由于前面的顺利让我完全忘记还会“被拒绝”。我顿时只觉得公园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盯着我、嘲笑我,我可怜的自尊心让我恨不得钻进地缝里。我眼睛红红的,鼻子酸酸的,有点想哭。这时妈妈过来了,她的一番话让我好受些了,我坚持完成了最后的访问。 (嘉定实验小学 三年级 白曼琪)这是我的第一次小记者街采。当我到达集合点,拿到老师给我的10份调查问卷,想到要对10个街头路人进行采访对话时,我有点害怕,也有点退缩,甚至产生了回家的想法。这个时候,老师和妈妈都给我加油鼓劲,我也看到其他小朋友开始行动了,于是鼓足勇气,迈出了我的街采第一步……第一个伯伯采访成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的心情也轻松了起来。公园里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都非常好,非常愿意回答我的问题,有一位阿姨甚至在采访完后还要和我合影。完成了10份问卷的任务,我的心情充实愉快,那种战胜自己的感觉太棒啦!(江宁学校 三年级 薛煜宸) 
活动带教:张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