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墩镇丨寻秘华阳老街前世文化 领略海派车墩今生风情


作者:松江车墩
编辑:丁夏
时间:2020-05-27 10:07:26

车墩

半是上海特色 

半是清明水乡

“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花园之城、大学之府”,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松江用久远而深邃的历史文化灌溉了上海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松江的东大门,车墩也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有华阳老街保存的古桥、古宅等历史文化资源,更有丝网版画、剪纸等优秀传统文化,《丁娘子传记》、《陆逊造车》等神话更是为车墩的历史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每个故事、每段历史,都有自己的缘起,车墩,也有属于自己的开篇。相传,三国时期吴越国官员出猎,便选择将他作为停车之地,因此才有了“车墩”这个名字。
探 志士文人
车墩镇人杰地灵,在这里孕育出了无数文人墨客和忠臣良将,他们的文采和英勇事迹为华阳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财富。
  • 明代的“华阳诗魂”袁凯博学才辩,意气风发,他的诗“笔致逸妙”。一次,在浙南名士杨维桢座上,袁凯呈上自己的诗《白燕》,读到"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仍未归"等句时,杨维桢大惊赏,遍示座客。"从此有了"袁白燕"这个美称,华阳桥这片乡村土壤也因为他的诗而变得厚重。

走入近代,又有朱叔建与朱季恂兄弟为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而努力。他们两兄弟早年读书勤奋,其后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一生追随孙中山和他的三民主义。其后人朱怀新是见证了现代中国美术历史的老艺术家,她的画大胆奔放、挥洒自如,画题特立独行,作品常散发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韵味,培育了诸多名家。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车墩涌现出了一批为国、为党默默奉献的爱国志士,奚天然就是其中之一。出生于松江华阳桥,生长在席卷华夏大地的“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中。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奚老家客厅的墙上,赫然挂着一块铜牌,上面写着“中共松江县城东地区联络站1941.3—1945.5”,这块铜牌见证了他10年的地下党生涯。奚天然凭着对党的事业的热爱,以非凡的智慧和高度的责任感,一次次完成了党交托的各项使命,为解放松江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车墩更是造就了无数文人大家。1948年1月出生的左杭林,目前是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上海美艺斋书画会副会长,曾先后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师生书画作品集》。他擅长山水画,亦攻花鸟,数十年来坚持走学习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了阳刚正气,构图饱满,气韵多变又充满张力的画风。

寻 文化之根

“白墙灰瓦雨如烟,古意石桥月半弯。”

古松江十里长街,“东到华阳西跨塘。”说的是松江十里长街的起点和终点。华阳与跨塘,指的是横卧盐铁塘上的两座古桥,现在的华阳老街,也由此得名。“白墙灰瓦雨如烟,古意石桥月半弯。”与江南许多地方一样,车墩也有“水巷小桥多”的水乡特征,不同的是,车墩的桥不仅是一种工具,一道风景;更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华阳老街上静卧着五座元、明时期的拱形古桥,分别是“三里桥”、“钱家桥”、“曹家桥”、“西杨家桥”和“东杨家桥”,他们的历史在《华亭志》中都有记载,这正是一片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宝藏。

■ 华阳镇的桥

除了独特的“桥文化”,车墩镇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民间有舞龙灯、串五方、小青班等习俗,此外车墩还是著名的“农民画乡”,特色品牌“丝网版画”是松江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农民历来不乏丹青高手,松江农民更是别出心裁,将现代丝网感光技术与农民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种古和今、土与洋巧妙结合的画作。

将松江丝网版画这张金名片传承好弘扬好,让它再续辉煌,是作为发源地的车墩镇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青年作者是车墩版画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在普及和传承的过程中,车墩致力于发现挖掘一批有潜力的年轻人,以老带新的方式手把手传承。如果说文化是车墩建设特色小镇的灵魂,那么人文生态就是不可或缺的底色。古时,水网纵横的松江曾是鹤类生存栖息的天堂,松江也因此别称“鹤城”。尽管后因环境变迁,水鸟渐渐绝迹,但华亭鹤影始终留在松江人的心中。在治理华阳老街生态的同时,车墩镇在东杨家桥和西杨家桥之间重建“招鹤台”,饱含了对“绿水青山”招华亭鹤归的期许。

拓 文化之路
车墩以“建南改北”为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城镇建设,

形成“半是老上海特色、

半是明清水乡”的“一镇两貌”新型城镇风貌。

东部集镇区域,将所有建筑风貌与上海影视乐园的老上海风貌遥相呼应,“和平饭店”“十六铺码头”“外白渡桥”等昔日标志性建筑也在开发建设中。未来车墩镇还将以高科技影视产业发展为特色,辅以影视旅游,设计以“海派”文化和老上海电影、电视剧为主题的观光旅游项目,推广“老上海仲夏夜”和“旗袍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形成老上海特色品牌的配套商业和旅游体验模式,使车墩成为可阅读、可探索、可取景、可体验的影视特色小镇。

■ 车墩影视乐园
西部华阳桥地区,又有黛瓦白墙、潺潺流水,是典型的明清水乡、江南小镇。华阳老街改造注重发掘历史文化底蕴,未来将以传承历史文化元素为重点,挖掘古桥、古宅、遗迹等人文历史景观,积极推进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工作,以“一院一寺一园”(化城安养院、东禅古寺、杨园)为核心,建设丝网版画非遗传承中心、版画美术馆、陈永康纪念馆、奚天然故居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车墩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车墩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设计梦回老上海、怡情华阳湖等宜赏宜品的文化旅游路线,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车墩文化。继续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文化工程,培育手杖操、农耕舞等具有车墩特色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发挥文化名人名篇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优势,使文化成为车墩镇力推全域旅游的有力支撑。

领略海派风情,纵观明清风韵,感受车墩文化,体验别样风情。车墩的前世情缘仍在挖掘,今生故事邀您共同描绘,如今“正是江南好风景,”希望“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部分图文综合自上海松江、松江区东禅古寺、乐游松江等公众号及360图片。

来源:松江车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