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复课后,从安逸的居家过渡到校园的集体生活,娃们的心情如何呢?“情绪味增汤”、“心情能量罐”、心理“急救包”、“奥利给能量瓶”……静安的中小学生们启用画一画自己情绪能量瓶的方式,与自己的心灵来场对话。 目前,情绪能量瓶的创作在静安区七一中学、闸北第三中心小学等校园开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神奇能量罐里都装了些什么?让他们心情“爆表”和低落的,分别都有哪些事呢?
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小瓶子,装着“开心蜜药”,散发着“打扮香水”的芬芳,载着“发呆油”的惆怅、阅读绘本的快乐满溢,还有畅吃冰淇淋、品尝螃蟹的大快朵颐……孩子们天生是“心灵魔法师”,不但如此直白地描述着“快乐”,对自己的悲伤、沮丧和不开心,也毫不吝啬地表达:考试没考好心电图在“波折”,下大雨很“可怕”,对倒数第一的“担忧”…… “孩子们可以自定义心情罐名称,通过添画、涂色的方式,在小瓶子里‘装’上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每一个都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心理防疫包。”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来秀老师介绍,这是学校布置给复学孩子们的一份心理课作业——画一画自己的情绪能量瓶。四五年级学生返校后,共交上来300余份作品,而在上周低年级学生复学第一天,学校就将这份心理长作业布置下去,让孩子和家长们一同完成,情绪能量瓶的创作形式可以是小瓶子、大白、大树,哪怕就是一个大圈圈……本周一,全校800余名同学中,共累计有超过95%的学生将作品反馈上来,有不少家庭还拍了解说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心情资源库里,都装了些什么?
一4班的邹云诺同学描画了一份心情的“遥控器”,她喜爱的运动有爬山、骑车、游泳、体操等,逛公园、野餐、见到老师和同学都让她很开心,但让她不开心的事情有四件:大人抽烟、下雨湿了鞋,“我也不喜欢一米(社交)和戴口罩,因为和同学要保持一米距离,我总是量不准……”而在邹云诺的双胞胎弟弟邹天逸眼中,生活就像心情“草药”,考满分的心情“光芒四射”,而他对排队上厕所、用隔离板午餐则有些“不适应”。弟弟的心情罐有一个和姐姐同款:都喜欢下雪。 一4班班主任成琴老师说,复学一周以来,同学们正慢慢踏准学校集体生活的节奏,但是对防疫特殊时期的“一米社交”,如排队上厕所、拿饭盒等还有些不适应。“情绪能量罐”记录了孩子们的点滴心情,连平时性格内向的同学,也敢于通过画作,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和分享。“孩子们的内心总会有些小秘密,不善于表达,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出来,对他的成长很有意义”。成琴老师表示,以后每个学期开学适应期,都会尝试这样的互动分享。
一年级的朱泓睿同学拥有很多“彩色能量包”,分为四个版块,阅读、学科、休闲和美食,读到《昆虫记》和《木偶奇遇记》的时候,让他的快乐“噗噗满”,而当“小吃货”尝到螃蟹和冰淇淋的时候,也是心情“爆表”,为什么炸鸡腿、火锅、串烤的能量值比较低呢,因为小家伙认识到,这些是垃圾食品,要少吃。
三年级张星泽同学的“心情能量罐”表现了四个小卡通人物的闯关游戏,最下面一排列有闯关说明,“超级球”表示只要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比如下围棋、看书;“梦境球”表示很梦幻的事情,如看电影、旅游、吃糖;“暗黑球”代表不开心的事,如音乐课上音太高唱不上去、让妈妈生气等,最擅长的事情叫做“大师球”,比如张星泽喜欢拿着相机拍摄,摄影作品总是得到外公的夸奖,这事儿让他挺得意……
三年级的李烨玲同学,用“红色笑脸”表示自己的喜悦,用“蓝色哭脸”表示自己的不快。“跳舞时”的小瓶子里画了片柠檬,原来拉韧带是如此酸爽;“登上东方明珠塔”让她有点恐高,不禁发出“好高”的感叹,还有画画时的心情,就像春暖花开……
“情绪味增汤”、“心灵鸡汤”、“奥利给能量包”、“今日开心包”……随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百变情绪能量瓶更有了升级版2.0的创意玩法。
叫人不会忘却的这场疫情,也在孩子们心中泛起涟漪,病毒快快离去,向白衣天使致敬,孩子们的心里装着这些……




徐溯宇同学作品

何思柔同学作品

三年级徐溯宇同学的“神奇心情罐”上演“母子版”,儿子的心情罐里,不但装着打游戏、练武术时biubiu冒出的兴奋,还包含着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和妈妈一起抢食物的快乐;同样,在徐同学的影响下,妈妈也做了份彩色立体心情罐,鱼儿是徐同学的小名,“和鱼一起抢冰淇淋”,“鱼儿受表扬”时的星星闪耀,“和鱼一起get新技能”的能量值,母子爱的情谊可以被满满地读到。

妈妈作品
不仅如此,母子俩还研发出了可以动手玩一玩的神奇梦幻罐、开盖有惊喜能量罐,“逍遥又自在,心情我做主”。徐溯宇同学说,做完后他和妈妈交换了作品,知道了彼此之间都有哪些小情绪,如果以后产生矛盾不开心,就要多去做一些对方喜欢的事情,这样彼此的隔阂就能很快消失啦!
这样的情绪能量罐,也成了闸北第三中心小学二2班程悠云家庭的情绪预报表,如果家人的情绪、时间、精力、情绪刚好糟糕或“不在线”时,也可以适当拒绝彼此陪玩陪聊的要求,比如贴上小瓶子心情标签,用不粗暴的方式委婉告知,“晾”一会儿也是一种亲子关系的缓冲。
描画情绪能量罐,小瓶子里装进什么、留住什么、各自占比多少,都源于孩子们当下的心情体现。“不强求一致的完成度,可以一下子画满一瓶、一页,也可以适度留白,在自己觉得合适的时候,再填上、补充。”陈来秀老师说,在潜移默化中,这教会了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建立自己的“心情资源库”。当发现自己有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既懂得向外找谁去求助,也能向内激发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适,比如迅速找到摆脱烦恼、转换到开心频道的事情,这非常重要。 在这几个月,师生、家长共同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变化,在此前孩子们居家收看的心理直播课上,教师们也通过积极的正能量人物和事件的引导,关注每一个个体,激发孩子们内在的力量和信念。 用艺术的形式宣泄心情,拓展情绪调节方式的视野,这个小瓶子活动是静安区七一中学(初中)心理金小燕老师的创意,在区域里共享,各校有自己的变式,创意运用赋予“小瓶子”新的生命力,也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心情“游戏”。
“很有意思,我们常觉得孩子们心不够细,其实他们是天然的心情魔术师,比如二年级的颜欣蕾同学,将‘下雨’的小瓶子涂成灰色,因为下雨会堵车、会迟到所以心情不好,但她却又在里面‘撑’起了一把彩色的雨伞,灰度顿时被一扫而空。我们也看到不少同学,在心情不好的事情旁边,又画了一件消抵的事件。说明孩子们有能力去自我开导,独立解决一些事情。”陈来秀老师说。 同时,学校也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了一些问题,陈来秀老师在观察孩子们画的小瓶子作品时发现,大多数孩子会把“打游戏”当作开心的事情,有些孩子甚至把打游戏的界面、手柄画得惟妙惟肖。
这样的现象值得反思,多少父母会把“打游戏”当作表现好的“奖励”来和娃互动: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从设密码管控,到娃破译密码失控,等到家长为了这个烦恼求助时,娃也很纳闷:游戏还是那个游戏,小时候的奖品为什么成了害人精?家长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了?“给孩子高品质的陪伴,构建和谐有爱有生命力的亲子关系,远比把娃丢给电视保姆、游戏保姆有意义。”陈来秀老师说。
“情绪能量包”不仅仅是一张纸、一幅画,它背后是孩子们的情绪出口,同样也是家庭教育方式的晴雨表,那么我们不妨做些什么,让孩子们的情绪能量罐变得更加缤纷多彩、能量满满!
(注:转载请联系上海升学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