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古代服饰如何再现人间? 《丝绸之路织染绣服饰研究 • 新疆段卷》在沪首发


作者:杨青霞 王宇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20-06-23 17:59:18

千年前的古代服饰如何再现人间?

楼兰、高昌、尼雅这些神秘的丝路古城中又有哪些惊世发现?

那些掩埋在漫漫黄沙下的丝织品又是怎样的华美动人?

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历时前后5年编纂完成的《丝绸之路织染绣服饰研究 • 新疆段卷》今天在沪首发。该书的发布对于研究丝绸之路的丝绸发展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纺织服饰美术史等具有重要意义。驼铃清脆、马蹄声声,那些关于丝路之绸的一个个疑问或许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丝绸之路织染绣服饰研究 • 新疆段卷》于2015年被列入上海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项目。翻阅该书,记者发现,书中收罗并系统梳理了丝绸之路新疆地区各地出土的三百多件从汉晋、魏唐到五代宋元时期的丝绸文物资料,对中国丝绸、东方纺织技术从内地向外传播的途径和发展全过程做了详细地介绍和探究。

■丝绸之路地图

研究清楚新疆出土的丝绸,也就看清了中国丝绸的发展轨迹。然而,针对丝路上重要的贸易往来物品——丝绸的系统研究很少,而基于实地考察基础上的丝绸史研究则更为匮乏。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发生在丝路国内核心段——新疆的人类历史奇迹和文明幸运,50余万字,近500张古籍剪影、文物照片等珍贵插图描绘了一幅穿越千年的锦绣华章。

“随着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交流,西方的织物图案开始影响中原的丝绸设计,大量出土于丝绸之路沿途的公元5-9世纪的丝织品开始出现模仿西方风格的图案题材,包括各种珍禽异兽,如狮、骆驼、大象、孔雀等。”书中可以看到,阿斯塔那169号墓出土了一件联珠孔雀纹锦覆面,采用平纹经重组织。主题图案为24个联珠组成的联珠环内站立两只面面相对的孔雀,孔雀振翅立于花台之上,头顶上置一香炉。联珠环之间的辅花为两只回首的大角鹿或相向而奔的翼马,鹿和马的上下方各有一颗花树。



■联珠孔雀纹锦覆面


书中还收罗了新疆文书所见丝绸史料,特别是吐鲁番出土文书,楼兰、尼雅出土汉简文书以及和田出土于阗语文书等。这样“一手”的文献材料整理,对于研究丝路之绸、丝绸之路极为重要。

迷人的新疆,引来了众多寻访者,重叠着无数商贾、僧侣、战士、诗人、科学家、考古学家或浪漫或悲壮的艰辛脚印。该书的作者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王乐博士,十多年一直专注于丝绸之路纺织考古和丝绸研究,参与并从事了大量的丝绸之路丝绸及纺织考古的具体工作。她告诉记者,“当自己第一次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时,就被这荒芜沙海掩埋的辉煌文明所深深折服。”

丝绸不易保存,古代墓葬封闭大多不佳,在漫长的岁月里,绝大部分的古老丝织品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特殊的地理、历史和气候条件让新疆这片大地成为了一座特别的“纺织品博物馆”,“珍藏”了大量的在其他地域早已难见踪影的文物。丝织品、毛织品、文书……文物内容繁多,带给世人诸多的惊喜。

从2004年开始,王乐连续3年前往新疆考察。2006年底,大漠严冬,她参与由东华大学联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环塔克拉玛干丝绸之路服饰文化考察”,行程几百公里,历时一个多月,对新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墓葬和遗址发掘的丝织品做了较为详细和完整的调查和整理。

■王乐在楼兰高台墓地考察现场

讲好千年丝路故事,同时离不开出版社的坚持和追求。“出版人首要强调的便是坚持人文情怀的传递,增强社会效益,这也是我们出版社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东华大学出版社社长陈珂谈到。据了解,东华大学出版社先后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级、省级出版项目,其紧扣“丝路服饰文化交流”主题,如《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中国纺织通史》等书籍。


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