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有一种甜。周到记者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学教育专家陈晓辉点评此次中文作文题, 他认为此题隐藏的主要考点:什么样的行为、人物品质,才可以获得这样的甜, 写作者要表达以一颗温润美好的欢喜心,品尝生活经历的“甜”——
今年的上海中考作文题和往年命题风格差不多,看上去是命题作文,其实思考的时候是半命题。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关键在于把握三个细节要求:1、有一种什么样的甜?(素材事件)2、甜的内涵是什么? (中心主旨)3、是有一种甜,写一种即可,而不是多种。
“隐藏主题考点:什么样的行为、人物品质,才可以获得这样的甜。这个隐藏考点结尾一定要升华和点缀,这是拿下这篇作文高分的立意关键点。”陈晓辉分析道,并指出了写作的步骤——
谋定而后动,第一步先分析“甜”的内涵,确定中心主题思想。“甜”的引申义应该是心灵的甜,内心的温暖与幸福等,它是一种心灵感受和精神力量,而不是单纯口感上的甜。
第二步选取素材事件,什么样的事件经历可以让自己内心温暖与幸福呢?其实,芸芸众生有很多很多经历:日光下缝补衣裳的老奶奶让我懂得了岁月洗礼后的笃定与微笑从容,这是一种甜;地铁口摆摊卖蛋炒饭的中年夫妇,让我读懂贫瘠深处的相守与爱,这是一种甜;暴雨之下,骑车送美团的师傅、撑伞送孩子过马路的爷爷,他们身上有一种甜;一盆被丢弃的富贵竹,居然可以在废弃的角落里重新焕发生机,无惧风雨与歧视,让我领悟到生命坚韧的力量,这是一种甜;从对父亲的不理解、厌恶,到具体细节中发现父爱的无声与温暖,这是一种甜……诸如此类,世间万物,我们只要用一颗温润美好的心去聆听、体验和懂得,我们总会从他们身上收获“甜”的味道。
陈晓辉指出:还可以从国家与社会情怀来品尝“甜”,紧扣新闻事实。譬如:疫情中逆行者身上的舍己救人精神是一种甜,以小见大来写;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战士身上,有一种甜;此生无悔入华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觉到了甜。
苏轼的豪放飘逸,屈原的忠诚爱国,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的“笃大志而不移,终成史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赵师秀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朱光潜的“厚积落叶听雨声”,李商隐的“曾醒今眠闻雨过,不觉迷路为花开”等,都是一种“甜”。
所以,此文可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写记叙文,通过一个完整而饱满有力的故事,层层递进阐述“甜”的内涵和原因。亦可以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例举新闻事件或人物事件,表达对“甜”的理解和观点解读。“甜”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一种人生况味,一份心灵沉淀和恍悟思考!
陈晓辉还解析此类命题作文时有几个小技巧:1、将关键词“甜”与生命、人生、心灵结合,这样主题就有了深度,从甜的表象升华至意象。2、分析前后语境语义,将题目补充完整,有一种什么样的甜,这种甜带给我的作用是什么?3、平时了解时事新闻,累积名人名家思想、语录与经历,这些累积可以迅速变换和统一主题运用到考场作文里,解决了没东西可写或枯燥乏味的问题。
纵观上海这几年的中考作文,考察更多的是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与领悟能力,写作技巧每个学生都在反复训练,但是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与捕捉,对于生活现象与景事物的感受,却可以千差万别的,这不是靠日常学校训练出来的,需要自己融入大自然,从琐碎、平淡的生活历经里挖掘与沉淀,这也是中心立意的浅薄与深度区别,也是考场作文分数拉分的重要原因。
“以一颗温润美好的欢喜心,学习与生活,思考与表达,挖掘出眼睛所见的景事物的心灵层次意义,捕捉细节,以小见大,层层递进,这是我们学生后面要努力学会的重点!”陈晓辉说道。
陈晓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著名青少年写作美学教育专家,《读者》签约作家,浙江海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尤擅亲子沟通与疏导。主编图书《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等100余部,其代表著作:《山野、清风与明月》、《来吧,和生命跳支舞》、《中考作文有一套》等六十余部。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十大青年作家创作之星等。所带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帮助和拯救许许多多问题家庭及青少年学生,累计听课受众逾200万人,现进修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