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微博上,这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人自称“姑苏绣郎”,拥有22万多粉丝,是绣技网红。
刺绣曾被称为“女红”,直到现在,这个行业依然带有明显的性别标签。即使在张雪的家乡、苏绣发源地之一——苏州镇湖,张雪也是当地唯一一个“绣郎”。
“绣郎”张雪
这个“唯一”当得并不容易。
“这几年中国传统技艺越来越受重视,苏绣大师们的经济状况也大有改善。但我上初中时,5000元赞助费还是问亲戚借的。那时,我姥姥、妈妈经常绣到深夜,很辛苦但赚不到什么钱。”
直到张雪2011年大学毕业,镇湖人的普遍观念还是“刺绣没前途”,再加上当地都是“绣娘”,当这位大学生决定回到家乡当一名“绣郎”时,遭遇的不理解可想而知。
刺绣中的张雪
“当时最大的阻力还是观念上的。因为读了这么多年书,最后竟然回来干女人干的刺绣,许多人都不理解……”张雪说,有些人说话还特别刺耳,“虽然不至于让我打退堂鼓,但听了心里是真不好受。”
那为什么下定决心要当一名“绣郎”呢?
张雪说,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近乎本能地喜欢苏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湘绣、粤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薛金娣刺绣作品《月曼清游图——杨柳荡千》
“精细”是苏绣的特点。“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唐代诗人罗隐曾对绣娘的技艺如此描述。2006年,苏绣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雪的家乡就在苏绣最负盛名的苏州镇湖,本人则生于刺绣世家。母亲是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金娣,作为薛氏刺绣第三代传人,薛金娣的作品曾被送到法国卢浮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等展出。
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薛金娣
可以说,张雪是在苏绣技艺的耳目濡染中长大的,成长中充满了苏绣的印记。
以前,大人在家刺绣赶工赚钱,孩子总会帮着分线、穿针。即使长辈不刻意传授培养,孩子渐渐地也会掌握一些苏绣的基本功。
“我也一样,就坐在绷架对面,一边给大人分线、穿针,一边听大人给我讲故事。”张雪称,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温馨的童年回忆。
9岁那年,对刺绣深感兴趣的张雪还偷偷绣过母亲没绣完的绣品,虽然一眼就能看出差别,但丝路和走线竟有模有样。当时,母亲还小小惋惜了一下:
“要是女孩子,还真合适培养做刺绣了。”
张雪、薛金娣母子合影
刺绣技艺“传女不传男”是镇湖人的老传统,所以,薛金娣怀孕后曾盼着能生个女儿,连名字都想好了,叫“张雪”,是夫妻两姓氏的谐音组合。没想到,生下个男娃娃,名字没有改,但让孩子继承自己衣钵的心是没了。
这个男孩功课不错,即使没有继承家族的苏绣技艺,看来也不用发愁前途。高中毕业后,张雪顺利考入南京财经大学。
张雪说,考大学时对未来没有明确的想法,随大流地读了热门的国际贸易专业,大学毕业时在南京找到了一份期货金融的工作,还收到了英国利兹大学管理学硕士的录取通知书,“但我内心是犹豫的,因为对这个专业其实并不喜欢。”
张雪喜欢的是文学与艺术——
随着大学毕业,到了需要确立自己职业方向的十字路口,一个念头在张雪心中越来越清晰:既然自己喜欢文学艺术,也喜欢静一些的东西,从事刺绣行业是否也未尝不可呢?
一趟回乡之旅,帮助张雪下了当绣郎的决心。
镇湖曾有八千绣娘之说,但张雪发现,在专业从事苏绣的人当中,大部分都是母亲这样年纪的长辈了,35岁以下的不到50人。
刺绣中的薛金娣
不仅如此,在家乡看到的苏绣作品也毫无年轻气息,还是以前的老一套,“我觉得这些对于苏绣的传承发扬都是问题,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
虽然周围多是质疑的声音,好在同样痴迷苏绣的母亲支持。于是,张雪就在母亲的工作室待下来,从基本功练起,“苏绣练个2-3年,大概也就是高中水平吧,像我母亲,6岁开始学刺绣,16岁进绣场做工,这样的功夫我肯定比不上。”
但2014年、2015年、2016年,自称“绣工远不及母亲”的张雪,其作品却连续三年获江苏省艺博奖金奖,在行业内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张雪刺绣作品《四季》
2014年获奖作品为《四季》,作品大部分留白,意蕴悠长。
2015年获奖作品为《佛》,几案上,从香炉中生出的烟惟妙惟肖,巧妙地成了“佛”字。
张雪刺绣作品《佛》
这些作品与通常看到的浓墨重彩、占满画面的苏绣作品大为不同,让人印象深刻。张雪的作品也获得了“极简苏绣”的名声。
张雪称,因为自己很喜欢古诗词,喜欢留白的东西,因此自己的刺绣作品也很自然地走极简风格。
不过,让张雪最看重的还是2016年获得江苏省艺博奖金奖的《星空》,“这部作品对于我来说最有纪念意义,可以说是我作品的一个分水岭。”
张雪刺绣作品《星空》
此前,如何让苏绣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具有“当代性”,是张雪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思考了大半年后,有一次看一个宇宙星系的节目时,张雪竟然看到了苏绣的各式针法。
就这样,一个个星球对应不同针法,在张雪眼前一一呈现。
传统的苏绣,光针法就有九大类四十多种,但现在常用的刺绣针法仅5-6种。而在《星空》作品中,张雪用到了20多种针法,每个星球都用到了两种以上针法,可以说是一部苏绣针法的“教科书”了。
不仅如此,星空的画面现代感十足,颠覆了大家对于传统苏绣的想象。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张雪拉了3个小伙伴一起成立了弥惟刺绣研习所,弥惟是英文“ME WE”的音译,寓意“我、我们,大家一起学苏绣”。
张雪还大胆地把苏绣带到了手表表盘、耳机乃至珠宝首饰中。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让苏绣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让苏绣焕发新的生命力的方式。
苏绣耳环 | 图源:弥惟刺绣
当然,苏绣要发扬光大,最重要的还是要“后继有人”。
于是,张雪办兴趣培训班、开讲座、上网络直播课,还到苏州博物馆当志愿者讲解苏绣……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苏绣、喜欢苏绣。
这也是张雪听闻世界技能博物馆展品征集的消息后,决定把自己的代表作《星空》捐赠给博物馆的原因,希望借这个世界舞台,让更多人了解苏绣。
首先希望让青少年去了解苏绣,科普苏绣的众多针法;另外可以让他们看到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表达,看到苏绣当代的生命力。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让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认知,培养美育很重要的成长课题。
——张雪
希望世界技能博物馆越来越好,让更多人对技能尊重,让技能更好地传播、传承和弘扬。
——张雪
如果你也想为世界技能博物馆献出一份力量,如果你想将自己的独家收藏展示给国内外更多人,那就快到碗里来吧!
PS:点击此处或关注“世界技能博物馆”公众号,点击主页菜单栏“展品征集”,均能进入世界技能博物馆展品征集页面。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shxiaozhus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