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琴”深丨天平路上的手工梵婀玲


作者:李洁
编辑:李洁
时间:2020-06-29 12:37:15

天平路上踱步的行人在一扇溢着暖黄色灯光的玻璃窗前驻足,趴在窗台上好奇地向内望去。一把又一把大小不一,色泽光亮的小提琴或是未完成的样子摆放在窗前的工作台上,或是被骄傲地挂在架子上。灯下一位年轻男子正在手法娴熟地雕刻着音孔,眼神专注。

 

说到小提琴制作师,很多人会想到穿着围裙,带着金丝眼镜的白发老爷爷。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年仅41岁的丁健在这个行业中就显得很特别。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走进工作室,墙上数百把小提琴,从未完工的骨架,到几个世纪前的大师亲手制品,琴似乎成了凝固的音乐。

 

图说:因为环境古典优雅,这里常常被用作影视剧拍摄场所

 

丁健是一名提琴制作师、修复师,18岁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学习提琴制作,十年后开了这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一把真正的手工琴,有它的个性,有它的灵魂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市面上工厂量产的提琴音色单调又千篇一律,丁健因材施琴,从音质、材料、油漆颜色都根据音乐家的要求定制,从一块块严格筛选过的木头开始打磨组装,将大自然的音色完全呈现,赋予了提琴生命。

 

行业中将小提琴制作者称为“声音雕刻师”,是因为小提琴是一种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乐器,它需要严格地与使用者相互契合,同时又极容易因环境的细微变化影响音色,因此一把趁手、高品质的小提琴需要固定频率的调试和保养,才能激发它的最好状态。

 

一般来讲,小提琴修复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等级:修理、修缮和高级修复,越往后者难度最高,“它针对的基本都是博物馆级或珍贵的古董琴。”小提琴修复在中国虽然是很成熟的地步,但是好的制琴师修复师却很少,整个上海目前也只有不到十个人从事这个职业。

 

而丁健工作室则是一所研发、制作、销售、增值置换以及提琴修复、保养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点。丁健也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及他为国内外乐手提供乐器赞助的公益精神,得到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广泛肯定。

 

完全有能力开一家商业化琴行的丁健,更愿意成为一名工匠,在安静的氛围中专心制琴、修琴。在他眼里,修复提琴就像医生看病,找到问题所在,解决根本问题,恢复最佳状态,才能让提琴和演奏者配合默契,得心应手。有些全国各地客人,提琴出现问题,跑遍当地琴行没有办法找到提琴问题症结,特地来上海找他,不到一分钟,丁健很快就能找到原因,把问题解决。

 

“我从1995年开始接触到了小提琴,从此爱上了这个西洋乐器。”丁健坐在工作台前,一边拉弓,一边调整着小提琴的音准。

 

从小就对木头和雕刻充满兴趣的丁健,最早是一位木工,经历过1-2年不同木艺工作室的磨练,他始终觉得一般的木工不够精细和极致,直到他接触了小提琴,找到了自己的世界。上世纪80年代,以小提琴为代表的西洋乐器在中国普及程度还不高,从未听过小提琴音色的丁健被这种乐器的独特魅力所“惊艳”,原以为只是兴趣爱好,但他最终走上了小提琴制作与修理这条道路。

 

随后,他来到上海,师从著名提琴制作家王建华先生以及多位国内外名师,在经过了十多年的严苛学习以后,成为了学生里优秀的制琴师师父之一,不仅自己努力学习,成为制琴师后,丁健一直想把提琴制作手艺技术传承下去,他告诉小编,“其实想学(制作和修复)的人还是蛮多的,但是真正能学好的比较少,不仅要能坚持下来,还要能坐得住的、有耐心的、有悟性的。”

 

几十年的从业经历,想必不少人会跟小编一样,认为丁健制作了有上几千把“宝贝”,然而真的是想多了。

 

“一块木料从选材、砍伐、运输、干燥、制作直到交付到演奏者手中,需要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小提琴的音色对于选材和工艺极其敏感,但凡有一点偏差,都有可能导致音色的变化。” 丁健告诉小编,制作一把手工琴,最起码需要一个月到几个月,甚至半年。如果制作高端专业独奏琴,那是很长的时间,更是不能急的。

 

此外,对于琴的价值也是让人惊叹不已。几千,几万,甚至一些名琴古琴几百万,几千万都是有的。制作一把高端专业演奏琴,是根据演奏家的要求,来选择合适材料,木材的干燥度,然后制作出完全符合演奏家要求的琴。比如很多国内外演奏家,所使用的琴,要求很高,价值也是非常昂贵的。

 

工作室几十年秉承意大利传统纯手工制作工艺,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所制作的提琴受到国内外专业演奏家的青睐,在国内外专业院团广泛使用。如捷克国家大剧院首席大提琴演奏家布雷达尔等很多艺术家所使用与赞赏,在提琴界有很高的声誉。

 

“在世人眼里,享誉世界的名琴都来出自国外,其实不然。”工作室里有很多把“镇店之宝”,是丁健精心收藏的“古董琴”。其中,他收藏的最早的一把琴是1767年意大利制琴师制作的大提琴,另一把是1814年匈牙利制琴师制作的小提琴,两把琴都经历200多年历史,油漆表面依然油润光亮,他说可以把这种漆艺用在今后的提琴上去。

 

丁健告诉小编,古董提琴的特点是作为古董收藏价值外,木头本身经过经年累月的振动,会形成其自身的频率特色,也就是说琴本身会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使得音色更加华丽柔美,更加动听。而选琴本身成为了一件“伯乐相马”的过程。

 

丁健不是一个话多的人,在他的工作室里,常常只能听见工具碰撞的叮咚声。他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倾注寄托于自己制作的小提琴上。

 

丁健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音乐已经开始在中国教育里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5年创立工作室后,他的感受尤其强烈。“音乐的审美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很高兴地看到,大家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孩子送去学音乐。”丁健告诉小编,自己开设工作室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够帮助营造一个更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音乐是传世的,而小提琴作为音乐的载体,也拥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