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上海市2020年高考举行的第一天。在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了今年高考作文题。记者联系到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王希明进行点评。
在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王希明看来,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仍旧是哲理思辨类的题目。这类题目重在有一定的审题难度。没有难度的题目,往往促使考生以华美的词藻加上泛滥的材料表达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未经思辩的哲理是空洞的,而今年的作文题是有难度,又有深度、广度和温度的。
王希明分析,今年的题目是问答型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是一个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
作文首先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支撑“无能为力”这一看法的是的“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
思辨的要点就在这里:意想不到是没有预测,没有预测就意味着失去掌控吗?从命题者的导向来看,显然并非如此。那么这篇文章的核心就在于阐述“为什么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在他看来,好的作文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总是可以让学生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搭上时代跳动的脉搏。许多重要的转折是什么?“人”是指个体的人,还是作为整个民族的乃至整个人类的人?人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乃至掌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可扩展的东西丰富了这个题目的内蕴。
更加可贵的是,这个题目呼应了中考的题目。中考的作文是“有一种甜”,高考的作文是“有一种力量”。中考的作文启发考生,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挫折,都要保持感悟甜的能力;高考的作文启发考生,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挫折,都要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力量。
王希明还特意做了一个对比,把高考题放在上海市中高考的序列当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中考作文主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生,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而高考的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关注社会的重大事件。而把历年中考作文题连起来就是一个成长的孩子的各种故事,各种感悟。
把历年高考作文题连起来就是一个步入成熟期的青年的各种思考,各种发现,到了2020年,考生感悟的是生活中的美好,发现的是人的力量与尊严。
也正因此,他认为,今年上海的中考作文题和高考作文题都是有温度的。
附:历年高考作文题及中考作文题摘要:
【高考】
2019年:中国味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2018年:被需要
2017年:预测
2016年:评价他人的生活
2015年: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2014年: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
2013年:更重要的事
2012年:心灵中闪过的微光
2011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中考】
2020年:有一种甜
2019年:这事真带劲
2018年:真的不容易
2017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2016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2015年: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