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中旬,香港拍卖周即将展开,苏富比、佳士得、富艺斯、保利、邦瀚斯等拍卖公司都将举办今年全亚洲第一次大型拍卖。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时候,上半年基本废掉的艺术市场到底还能不能顶得住?在全球疫情尚未缓解的当口,7月香港拍卖周能否适应互联网时代拍卖方式的新变化?这些都是巨大的悬念。
7月的香港拍卖周首先是来之不易。本来这些大拍都应该是三四月间就举办的,因为疫情,时间一改再改,左考虑右考虑之后,才审慎地发布了拍卖公告。香港苏富比春拍先是推迟,后来索性改到纽约举办,美国疫情爆发后,又改回到7月份香港举办;中国嘉德香港公司决定取消今年春拍,将春秋两季拍卖合并到今年10月份举办;而保利香港则取消了最重头的古董和书画拍卖,7月份只拍现当代艺术、珠宝尚品、珍茗佳酿。
■纽约苏富比线上拍卖
相信各大拍卖公司都是一番艰难的选择,因此对于市场的信心和承接力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好在6月底举办的纽约苏富比一场线上拍卖会,其结果带来了相对令人振奋的消息,当晚总成交3.63亿美元,比此前的估价多了1亿美元。
这是苏富比首次试水马拉松式线上拍卖,也被视作疫情以来全球顶级艺术市场首次重要的公开测试。6月29日当晚,纽约苏富比网上直播拍卖,拍卖师奥利弗·巴克一个人站在伦敦的一个弧形拍卖台上,举着拍卖槌,面对着镜头,随时读取他面前的8块屏幕上出现的竞价,这些屏幕上显示的是巴克的同事们在中国香港、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发出的即时竞价。
这场持续了4个半小时的拍卖,一共拍了76件拍品,成交了71件。全场最高价拍品是弗朗西斯·培根的一件三联画,经过激烈争夺之后,以8455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当该件拍品竞价达到6000万美元后,一位中国竞拍者通过网络加入了争夺,并与最后的得主整整竞价了10分钟。
■拍出8455万美元的弗朗西斯·培根三联画
此次线上拍卖给市场带来的不但是偏暖的信息,多位当代艺术家刷新纪录的消息,也让人们观察到全球艺术市场对于战后当代艺术这一板块的倾斜。
而在香港拍卖周上,各大拍卖公司也是祭出各自“杀招”,但总体而言,也许是对亚洲买家口味的分析高度一致,各大公司的“杀招”也极为相似。
比如,常玉、赵无极、朱德群、刘野等都是各大公司“吸金”的主力阵容。香港佳士得上拍了常玉《青花盆中盛开的菊花》,红底白花蓝盆,非常提神;香港苏富比也上拍了常玉《绿色背景四裸女》,据说有创个人拍卖纪录的潜质。
■常玉《青花盆中盛开的菊花》
赵无极也是拍场顶级标配。香港苏富比拿出了赵无极的《20.03.60》,是其1960年代“狂草时期”的标志性作品,而且是第一次现身拍场,估价为6500万—8500万港元;香港佳士得则拿出一件赵无极最大尺幅的红色系列作品《21.10.63》,也是首次现身拍场;富艺斯香港也不甘示弱,拿出两件赵无极“狂草时期”的重要作品《22.6.63》及《24.10.63》,也是从未上过拍场,希望画面中的金色和红色能刺激到藏家。
■赵无极《20.03.60》
■赵无极《21.10.63》
■赵无极《22.6.63》
■赵无极《24.10.63》
中国艺术家刘野,也正在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高端标配。此次香港苏富比上拍了刘野的《让我留在黑暗里》,估价2500万—3500万港元,并预计会创个人拍卖纪录;富艺斯香港则上拍了刘野的名作《天使合唱团(红)》。
■刘野《让我留在黑暗里》
■刘野《天使合唱团(红)》
本次香港拍卖周上“吸金”拍品还有不少。比如朱德群最大尺幅油画五联屏《自然颂》、“最贵在世艺术家”大卫·霍克尼的《三十朵向日葵》、杰哈德·里希特的《霜1》、毕加索《阿尔及尔的女人(F版本)》以及估价7000万—9000万港元的南宋龙泉青釉筒式花插等。
■朱德群《自然颂》
■大卫·霍克尼《三十朵向日葵》
■杰哈德·里希特《霜1》
■毕加索《阿尔及尔的女人(F版本)》
■南宋龙泉青釉筒式花插
如此众多拍场极品,拥挤在一周内上拍,也是形势所迫,加之很多大藏家无法前往现场参拍,于是,香港拍卖周不但是对艺术市场信心的大考,将对刚刚兴起的线上拍卖模式的一次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