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写作,网络作家可以如何挖到宝藏?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20-07-12 19:59

左联五烈士中柔石与冯铿是一对恋人?网络作家如何展开红色书写?

日前,第39期陕西北路网文讲坛在陕西北路600号举行。

本次论坛以“红色文化——网络文学也来挖宝了”为主题,三位嘉宾跨越了老、中、青三代。

他们分别是文学史资料研究者孔海珠老师,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张永禄教授和青年作家君天,他们通过各自对红色文化与创作关系的思考,探讨了红色文化带给网络文学的影响。

陕西北路网文讲坛现场

红色写作,对于大文豪茅盾先生的内侄女、作家孔另境之长女孔海珠来说,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小耳濡目染,故事随手拈来。

现场,她讲述了左联五烈士柔石与冯铿的爱情故事及当年鲁迅营救她的父亲孔另境的故事。

孔海珠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她的新作《俯仰之间——上海红色文化记忆》今年4月份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前她写作了《聚散之间——上海文坛旧事》《沉浮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二编》《左翼·上海(1934-1936) 》《痛别鲁迅》等近20部作品。

孔海珠

孔海珠说,柔石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不仅有壮烈的一面,他的恋爱故事也很精彩。

柔石和同为左联五烈士的冯铿是恋人关系。孔海珠说,过去写烈士,不能写恋爱故事,“我在写作时加入了这一段,这些革命者都是年轻人,柔石在家乡结过婚,但是到了上海后,与革命者冯铿认识,产生了恋爱之情,当时都有信件留下。”

谈到左联成立大会,孔海珠说,“施蛰存、戴望舒和我父亲孔另境都是上海大学同学,当时上海大学就是一座红色熔炉。左联成立大会那天,施蛰存没空,所以没有参加,就不是左联会员。而戴望舒有空参加了,所以就是左联会员。这里面有一定的偶然性。鲁迅当时参加了会议,而且受到大家推崇,自然成为领袖,但鲁迅和茅盾并不参加街头运动。”

孔海珠还讲述了当年因为上街游行,其父亲孔另境被抓入狱,鲁迅先生出面营救的故事。

孔海珠说,“我父亲对此非常感恩,一辈子敬仰鲁迅先生,鲁迅去世时,他参加了葬礼,后来做了一个照相本。这本相册如今保存在鲁迅纪念馆。”

孔海珠后来据此完成了图文书《痛别鲁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也是第一本关于鲁迅葬礼的书。

君天

网络作家君天参加了上海作协发起的“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的写作。以科幻和历史故事写作见长的他,著有《异现场调查科》《岳家军》《大明锦衣卫-踏雪者》《三国兵器谱》等作品。

在今年疫情期间,他走访了上海的中央军委机关旧址(静安区新闸路613弄12号)、收集彭湃烈士在沪活动事迹、走访四一二革命群众牺牲处。

君天说,当他去到那些原址后,发现原址都已经被拆了,不再是当年模样。

但他说,作为一个写故事的人,仍然很有必要去到遗址所在地去现场感受,“虽然环境已经变了,但仍然可以感受那个气氛。从已经拆去了建筑的红色遗迹获得还原历史现场的创作灵感。”

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作家,君天说,自己无法拥有孔海珠老师那样的宝藏,要靠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

君天表示,史料是否丰富和事件发生地是否可查等因素,对于红色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十分重要。“写历史题材,通常作者比较放飞,但写紅色题材,需要严肃一点,不能太放飞。”

 

张永禄

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张永禄教授认为,君天的红色题材写作属于探访式的,当物质性的内容消失之后,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其他方式做弥补。

张永禄教授表示,百年建党史和改革开放史,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线索。凡是有才华的作家,都会在此领域有所作为。无论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还是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都与“四史”相关,乡愁记忆与红色记忆,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两大情结。

在他看来,相对而言,网络小说进入红色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写作更难,因为它与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历史的理解,每个人都能发表意见。

他指出,这些年现实主义题材写作在网络文学领域发展迅猛,但还未形成高潮。未来一定会出现一个井喷和高潮。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