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11个综合性AI应用场景,上海第三批AI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开始征集!


作者:潘文
编辑:潘文
时间:2020-07-17 21:25:00
AR全景街区、无人驾驶出租车、大范围发热人员无感排查……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上海面向全球再发英雄帖,邀请海内外领先的AI企业和创新机构,共同建设本市第三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7月17日起,第三批AI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征集正式开始,征集时间截止至2020年8月19日下午17:00。此次征集围绕AI+制造、交通枢纽、商圈、文化旅游、政务、园区、金融等7个领域,建设11个综合性AI应用场景。未来哪些AI应用将率先走进我们的生活,一起来看看吧!

AI+制造

1、沪东造船数字化船厂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1)船舶管系智能化敷设设计。基于船舶设计软件,打造船舶管系智能化敷设系统,实现船舶设计智能化布置及规则驱动的管系自动敷设,提升管系设计的效率与质量。

(2)船舶建造钢板表面缺陷检测。构建钢板表面缺陷大数据知识库,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缺陷库自学习机制,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钢材表面缺陷自动识别,实现钢板原材料检测的全覆盖。

2、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与研发效能提升

→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1)集成电路先进工艺技术代的智能制造与效能提升。通过对生产、机台、运营等大数据挖掘,对工艺流程进行建模分析,对机台进行联动控制,提升集成电路先进产线智能化水平、产品良率和生产效率,实现高端产品的良率溯源与智能诊断、先进工艺的缺陷自动分类与分析、产线智能排货与调度控制等。

(2)集成电路装备智能诊断、预警与性能提升。通过APC、FDC、设备传感器等大数据实时监控、诊断和动态预警,用机器学习解决组合优化和动态预测问题,实现集成电路装备的智能控制与最优调度、预测性预警、关键工艺Chamber一致性提升、智能故障诊断与分类、国产装备性能与效能提升等。

(3)集成电路材料数据挖掘与配比组份性能预测。通过聚类、预测、GAN等手段,对集成电路生产关键材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不同材料成分特性和表征,实现不同配方组份的材料性能分析、筛选与预测,缩短材料实验研发周期。

(4)集成电路芯片研发效能提升与国产工具开发。建立集成电路芯片研发大数据与智能分析系统,开发面向3DSoC芯片的热功耗、热分布、热应力分析工具、基于机器学习的逆向光刻(ILT)分析工具、集成电路关键IP自动化设计与调优工具,通过机器学习等AI技术实现先进工艺代芯片的可测性(DFT)与可制造性(DFM)设计等。

AI+交通枢纽

3、大型航空枢纽旅客智慧出行体验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1)机场陆侧到港疏散交通信息管理。围绕机场陆侧到港交通信息最佳感知为目标,全面汇集空、陆交通相关的动态数据,形成以空侧航班、陆侧交通(公交、轨交、出租车、长途、自驾车)、区域道路、天气状况等多维度的数据采集与关联模型分析,提供包括航班延误、天气条件、道路拥堵等复杂多变因素交织情况下的更加精准的预测。

(2)智慧出租车候车与服务。通过空陆数据的协同匹配,利用AI模型分析预测到港旅客的出租车用车需求,结合数据管理、场内出租车智能运管、场外协同智能调度的模式,构建智能供需适配调度方案,精准提示到港旅客出租车候车时间。残疾人爱心预约车辆服务,动态感知预约申请的旅客动态,及时匹配相关车辆。

(3)多区域智慧停泊车辆服务。根据机场停泊车辆的特殊性,通过人工智能、人员/车辆识别及线路规划等技术,实现到场车辆的智能导引、多停车区域的AR+AI智能停车与寻车,快速进出场的支付等服务,构建停车资源的优化管理调配。

(4)机场陆侧进出港交通规划。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与5G网络,全面区域交通平台数据,支撑起多平台多协议跨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共享和交换。为场内交通运行管理提供精准辅助决策,为公众交通出行服务提供精准出行方案,同时加强机场与城市道路交通深度一体化协同效应。

4、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上海国际邮轮旅游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1)无感通关。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口岸通关模式创新,完善邮轮“单一窗口”建设,优化游客通关流程,最大限度减少通关环节,全面推行“无摩擦进港”,全面实施混合验放通关模式

(2)有感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完善邮轮母港交通体系,实现邮轮港交通诱导及智能停车,优化港城交通联动,切实解决邮轮靠岸后短时间内大客流交通疏散的堵点。

(3)动感体验。结合VR/AR等技术,完善的游客服务体系,实现全景感知、实景引导、智能引导,拓展服务形式,提升旅客体验度。

(4)智能管控。构建智能管控体系,实现突危处置、指挥预警、港城联动处置,为港口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智慧解决方案。

(5)智能决策。汇聚港口业务数据和神经元数据,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客流、车流、船舶靠离港、免税店销售、港口能源使用等的多维度分析,实现智能决策。

5、交运巴士智慧车站

→上海交运巴士客运(集团)有限公司

(1)车辆识别引导及管理。车辆进入:通过车辆识别实现车辆放行准入,引导车辆进入指定检票口泊位。车辆驶离:通过车辆识别查找已生成的电子路单,核对车辆载客人数,确认放行。

(2)驾驶员识别自助报班。采用人脸识别核对驾驶员和班次信息,完成自助报班。已报班车辆(发车前5分钟)自动开检(站内广播,检票屏等同时播报),检票结束后,驾驶员通过自助设备完成路单打印。

(3)智能车辆调度。根据售票情况对现有班次进行预判,筛选出可能需要安排加班方向。调度人员可通过客户端发出加班班次需求,根据车辆情况对车站班次调整需求做出相应响应和安排,实现车辆智能调度。

(4)自助售检票。实现购票自助无纸化,安检实名双验证(身份证+人脸识别),通过预检控制站内旅客数量。报销电子化(电子发票),检票自助化(身份证+人脸识别)。

(5)自助退改签。实现现场退票改签自助化,旅客可通过自助设备完成退票和改签等操作。

(6)旅客自助引导。应用智能化设备,实现AI智能引导,机器人自动巡视、咨询服务。

AI+商圈

6、南京路步行街智能商圈新地标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1)AR全景街区。AR实景导游导购: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融合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商业信息、旅游路线推荐、历史文化、潮流元素,打造虚拟全景街区。按需设立虚拟广告牌,利用AR眼镜等终端实现步行街商场活动展示(3D)、门店路径导航(3D);运用5G+AI+AR/VR,打造步行街客流动态分析、商场可视化智能平台,构建新型垂直商业社交场景。

(2)智能门店。通过AI+AR/VR技术,打造虚拟货架、虚拟门店,展示未来智慧家居生活,实现室内的精确导航(米级)、导购、文化展现;打造基于5G+AI+机器人技术的无人门店

(3)大客流预警和引导。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步行街全时全域的信息采集和结构化数据汇聚,自动分析视频监控资源,实现对关键监控区域的客流量实时监测。结合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人群沙盘重建,对重点区域人流实时监测和预测,自动预警并提示相关人员加强疏导,及时启动疏散预案。

(4)店招店牌安全监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比对店招店牌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定位存在脱落等风险的店招店牌,发出安全警示。

(5)大范围发热人员无感排查。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佩戴智能穿戴设备,在大客流场景下进行大范围无感、无接触筛查发热人员;识别商户工作人员随申码,协助排查疑似人员行动轨迹;实现红外夜视巡逻,做到直线距离百米发现滞留人员。

7、世博源人工智能商业应用场景

→世博源

(1)智慧MALL。基于购物中心的消费者线下行为数据,用数据连接顾客与场景,连接线上与线下,连接商场与商铺,通过智能分析、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构建的智慧商场数据化运营平台。

(2)AR导航。通过AR智能导览服务,将商场活动、商户优惠信息融入导览之中,提供一体化的智能导览导购服务,并与周边的其他区域导览相结合,为顾客乃至游客提供更加智能、清晰和有趣的导览导购服务。

(3)智慧服装店/美妆店。在智慧服装店提供单纯线上和线下销售所不能提供的更好风格和体型的智能匹配购物体验,全新的提升零售运营和商品管理效率。智慧美妆店可提供基于消费者皮肤和脸型特征以及不同场景的智能匹配购物体验,并提升品牌商研发效率。

AI+文化旅游

8、AI智慧公园管理与服务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

(1)智慧游园。沉浸式游园体验:开发AI导览机器人,为游客提供游园线路推荐、虚拟场景、VR实景、定位讲解等服务;智慧接驳:基于5G网络开设无人驾驶接驳游览车,并可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2)智慧作业。AI无人作业:基于AI、机器人技术实现无人作业保洁服务;AI智能喷灌:采用5G+物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开展自动喷灌、施药、除草、割草等养护作业服务;AI病虫害防护:对出现的病虫害状况予以数据分析,提供预警报告。

(3)智慧安防。AI安防机器人:对公园大客流实施安全防控、实现公园反扒窃防盗、森林防火预警、人群疏散等安全提醒;智慧消防:园区实现全维度智能化消防感知、识别、跟踪,构建涵盖报警、接警、处警等环节的智能化森林防火管控系统。

(4)智慧管理。利用GIS和BIM技术,对公园资产类数据进行可视化管理。基于能效数据、边缘计算和AI技术,管控各智能作业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实现对园区能效系统及设备最优化运行。

(5)智慧科普。应用5G网络技术,推进各类形式科学传播与科普教育活动,构建校内教学与野外认知人工智能平台,成为中小学自然教育课外实践学校,展现公园丰富生态教育资源。

AI+政务

9、海关科创智能监管服务

→上海科创中心海关

(1)面向监管场所的AR智能监控。采用监管视频云+智能前端设备的方式,利用后台智能算法引擎、AR增强现实技术、动态标签富媒体技术,对监管企业重点场所的各类结构化、非结构化要素建立空间时间关系,通过位置智能实现数据与场景的紧密连接,为海关提供实景数据融合应用。

(2)针对进口设备仪器的智能监管。对研发企业进口的关键设备、大型仪器、关键部件,借助视觉围栏、人体跟踪、物联网、5G技术,对设备仪器的存放现场、使用状态、使用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自动刻画记录,形成一机一档,完善海关的监管回溯链条

(3)对研发进口物料的智能监管。针对企业研发进口的原材料、冷链试剂等物料,采用人、物同管的理念,将物料使用人的监管与物料的直接监管相结合,对物料的内部存贮、领用等行为实行无感过程监控,细化进口物料的流量、去向情况,推动科创要素的便捷流通。

(4)科创高端人才智能通关。利用AI技术实现科创高端人才身份识别,给予通关便利,营造科创高端人才通关优良环境。

(5)打造智能监控指挥中心。在智能场景展现,数据分析预警基础上, 实现监控指挥中心人员进出权限、操作权限智能识别,智能向监控人员提供预警信息,提升智能管理及时性、有效性。

AI+园区

10、无人驾驶规模化示范应用

→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

(1)无人驾驶出租车。在试点示范区道路上应用无人驾驶出租车,逐步实现商业化,打通出行平台,实现载客服务。

(2)无人驾驶专用车。在特定的公园、社区、商圈,实现无人清扫、无人安防、无人配送和无人送餐的规模化应用,基于无人驾驶打造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样板。

(3)智慧道路设施。面向无人驾驶测试和示范应用需求,在试点示范区内道路上开展智慧道路建设,打造全息感知、泛在连接的智慧道路样板工程,实现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与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的融合发展。

AI+金融

11、智慧银行生态体系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

(1)智慧服务。打造涵盖业务咨询、业务预约、产品营销、业务办理在内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人机协同的新型银行智能服务体验。

(2)智慧产品。千人千面的产品推荐模式,实现个性化产品精准推荐。

(3)智慧风控。摆脱大量依赖纸质文件和人工操作的经营模式,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实现高效、低成本、风险可控的智慧信贷。

(4)智慧运营。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内部运作智能化以及运营管理集约化,对内部业务运营、IT运营实施流程数字化重构,切实提增运营效能和客户体验。

(5)智慧商贸。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跨境贸易服务,打造跨境交易需求智能撮合、跨境线上服务智能翻译、跨境贸易企业智能融资等服务场景,以金融科技助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更多申报要求请戳链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征集本市第三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通知》


图片:视觉中国/头图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