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和我们的姓名一样,
都有着丰富的寓意,
还浓缩了这个地区的
地理、历史、文化、人情百态……
吴淞的路名亦是如此。
今天,“吴小布”就给大家普及一下,
吴淞地区几条主要道路的路名由来。
“家门口的路,为啥叫这个名字?”
接着往下看就能找到答案!
1、同济路
位于吴淞街道西部,跨吴淞街道、友谊路街道,南起淞浦路,交泰和路、同济支路、水产路、双城路、海江路、宝杨路、友谊路、盘古路、漠河路、富锦路,北迄马路河(宝钢2号门)。长5683米,路面宽24米-32米,车行道宽21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自泰和路以北路段,两侧有1.5米-3米的绿化地带和悬铃木行道树。
1922年,始辟自吴淞车站向北折西至同济大学路段,长852米,路线呈“L”形,称同济南路。次年辟同济大学南湾至三官堂(今宝杨路)段,长2292米,称同济北路。路基均宽约13米,泥土路面,是宝山县城通往吴淞的要道。1936年,宝杨路以北辟筑罗宝路(亦称宝月路,后称城月路)时与同济北路相对接。1938年,同济南路改道,南端西移与同济北路直线对接,原东西向路段改称同济支路,南北向路段今称同泰北路,1951年,全路段改建成沥青路面。1958年,为建设上海第五钢铁厂,于淞兴路至水产路段东侧增辟一条平行的新路。1976年,该路段的两条道路翻建合并为一。1978年-1979年,水产路至马路河段拓宽。1981年,马路河至宝钢护厂河段的北端东移约70米,全路成现状。1980年10月,命名为同济路。
2、双城路
位于吴淞街道北端,东起塘后路,西迄同济路。1987年10月,以黑龙江省的地名命名,1993年辟筑建成。交宝东路、淞宝路、永清路、牡丹江路、双庆路,长1200米,路宽32米,车行道宽15米。
3、水产路
位于吴淞街道北部,东起塘后路,交淞宝路、淞青路、永清路、牡丹江路、同泰北路、同济路,西迄北泗塘河。此路分西段和东段,全长2135米。路面宽6.15米-20米,车行道宽6米-10.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吴淞商埠时,辟筑东起沿黄浦江沿浦马路(现湮没)至炮台湾路(现淞宝路)路段,煤屑路面,始称常熟路。1914年,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在路东段建成第一期校舍,常熟路因而更名为水产路。1948年,向西延伸至同济路同济大学旧址。1964年-1985年,分段先后拓宽,翻建成现状。
4、淞滨路
位于吴淞街道中部,东起吴淞码头,西讫淞滨支路,交牡丹江路、北兴路、同泰路、班溪路、淞桥东路、同济路和淞桥西路。长1624米,路面宽16.5米-37米,车行道宽10.5米-15.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原为吴淞镇市河,市河两岸各有一条断续的小路,南岸小路称南市河路,北岸小路称北市河路。1980年开始填河筑路,1983年竣工。1982年9月,取吴淞镇与海滨公园名称各一字组合,改名为淞滨路。此路段是吴淞街道辖区内主要繁华路段,商业网点多,交通便利。
5、淞兴路
位于吴淞街道中部,东起淞浦路,西迄同济路,交同泰路、班溪路、淞桥东路。长801米,路宽11米-12米,车行道宽6米-7米,沥青混凝土路面。随吴淞镇形成,旧称吴淞大街,又简称大街,20世纪30年代称淞兴路,系吉祥语词得名。原为石条辅砌路面,1911年翻修成弹石街路面。20世纪20年代西端迄于油车弄,40年代延至淞沪铁路基,50年代西延至同济路,延伸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84年,全部翻建成城市式道路,至今仍保持步行街市的特色。
你还知道吴淞哪些路名的含义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