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一批自称来自英国的买手申请入驻洋码头平台,但很快,就被洋码头风控平台定义为"风险买手",在潜在风险事件爆发前,进行了第一时间的预警。
“通过平台的大数据监管发现,这一批申请账号都上传了来自海外的彩色背景的驾照证件,而类似的证件存在极高的伪造风险,海外驾照的头像背景大多为黑白色,而风险买手们上传的是彩色头像背景。”洋码头的相负责人说,大数据还启动对这些风险买手的行为分析,由此判定是由有关联的团队在操控。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29660万亿元,伴着国内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总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平台和法律的漏洞以身试险,破坏平台商家良性竞争、消费者放心购物的健康环境。
据悉,洋码头的风控体系采用“1+1”监督模式,即大数据监控系统“鹰眼”+人工监察组“鹰眼联盟”,从买手入驻到退出,用户注册到成功交易,国际端到国内端等关键节点的全方位覆盖,实现了售前,售中和售后环节的全程监控。在这套系统周密的“组合拳”出击防护下,99%疑似售假买手在进入洋码头平台之前就已经被识别清除。
在洋码头搜索一件商品只需要不到1秒钟,但在这1秒内,洋码头的大数据监管已经预先进行了近百个标准评估:
卖家的商品定价是否符合当地零售价?
日常发货速度是否达到要求?
客服响应是否够快?
售后服务评价如何……
由此,筛选出最优质的卖家和商品,优先推荐。
“鹰眼”系统在帮助消费者把好“挑选商品”的第一道关的同时,还淘汰劣质买手,让更优秀的商家能真正脱颖而出,同时通过官方物流确保封闭运输等手段确保平台商品品质,无论是买手商家还是消费者,都能真正体验到跨境电商带来的效益。
在“鹰眼”系统基础上,洋码头还引入供应链、运营、客服、市场四大部门共同审核,相互制衡,针对海外运营的团队,洋码头会定期实地回访,多角度核查相关资质,尽最大努力将售假商家买手拦在门外,从源头上保证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100% 为海外正品。
在2020年3月,洋码头就对2019年10月新入驻的买手们进行了重新的资质审核认证,其中审查出一批风险账户,一旦被认定为是风险账户,就会进入黑名单,永不录用。"反复审查的目的就是确保,买手团队的资质足够优质,绝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 洋码头相关人士介绍说。
洋码头还采取一些特色的监督机制,如买手信用分末位淘汰制、“实地验仓”、“神买”定期对商品品牌、价格、投诉率进行抽检,以及“平台+会员”共同监管的机制“鹰眼联盟”。
在“鹰眼联盟”中,洋码头层层挑选出万名海淘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的资深会员和外部专业人士,成立专门的监察组,对平台卖家资质、商品质量、服务水平“找茬”,实时反馈意见;针对高风险的商品和卖家,由平台品控团队和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进行专业调查,一经证实,迅速查处,形成监控闭环。
据了解,为了鼓励会员充分参与,洋码头还成立专项监督基金,以维护“鹰眼联盟”发展和消费者权益。
“我们希望通过全民共同监督,共同维护的方式,尽最大努力去防范和遏制售假行为”据洋码头风控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主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开展打假调查;在跨国商户监督上,洋码头也会联合各大知名国际律所和海外相关执法部门进行跨国打假。
在这样一套严密的打假体系中,洋码头常年严格遵守假一罚三的做法,保障消费者权益。由此,真正形成了防控打假的闭环生态体系。
事实上,7月20日这样的打假风暴,在洋码头早已不是第一次进行,在连续多次的打假重拳之下,洋码头才能一直保持99%疑似售假买手在进入洋码头平台之前就已经被识别清除的成绩。
此外,凭借对正品的严格要求,洋码头也在消费者中建立起口碑,用户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据权威第三方咨询机构艾媒发布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洋码头已成为中国手机海淘用户满意度最高的独立型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跟随市场变化不断修订和提高平台规则体系,对假冒伪劣商品零容忍;措施上继续开展全天候平台巡查,强化数据监管,及时人工复核。”在洋码头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样的打假行动未来还会不断上演,持续保障消费者的跨境购物体验。
据公开资料显示,洋码头成立10年,平台认证买手超过8万名,覆盖全球六大洲、83个国家,每日可供购买的商品数量超过80万件,因平台上有大量多元化、个性化的非标商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上洋码头对正品的执着,在消费者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
据数据显示,洋码头日常平均客单价超过400元,直播间的客单价达1500元以上,是行业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