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本该进入台风的活跃期,但台风意外地……消失了……
副热带高压虽然暂时“封印”了台风,但被夏季骄阳加热的海水正蓄积着巨大的能量。一旦副热带高压“封印解除”,不排除后期台风发动机会猛烈地开动起来。
在近期多云、阴、阵雨的切换过后,七月底八月初,申城又将加入“高温群聊”啦。
今天,上海的气温在30℃线上,离开了前两天的高温,炎热程度上减少了,似乎人的精神也爽利了一些。
周末及下周前期,上海的气温差不多还是维持在这个水平,不过后半周又要发力了。
上海中心气象台预计,明日天空状况更佳,加上吹偏西风 ,气温比今日略高,最高32℃。周日下午阵雨再来光顾,持续到下周一,气温在30℃出头。
下周二以后副热带高压明显增强,气温将再次向上爬升,周后期预计逼近或触及高温线。
2020年第1号台风“黄蜂”与2020年第2号台风“鹦鹉”分别于5月中旬和6月中旬生成、发展、消亡。
而到了本该台风活跃的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意外地平静起来。
7月中旬,菲律宾以东的一个台风胚胎99W趁副高短暂北抬时集聚能量,一度被日本气象厅升级为热带低压,但最终功亏一篑没能成为今年第3号台风。
而最近黄海上有个“云卷卷”,曾给山东半岛沿海带去过大风,卫星云图上看着也与台风很相似。然而,这是一个冷暖空气交汇而成的温带气旋,与台风属于热带气旋有本质不同。
那么,为什么今年台风到了7月反而“熄火”了呢?
那就不能不提副热带高压这个夏季天气系统的“大boss”。
原来,台风的生成需要温度较高的海洋表面积聚充足能量,并由上升气流带来旺盛的对流活动,从而催生热带扰动。而在势力庞大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里,却盛行下沉气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热带海域很难生成台风。
今年自入夏以来,副高持续偏强、偏南,使得台风生成源地——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极大抑制,使其缺少最关键的环境条件,挤压了台风生存空间,这是今年以来台风生成偏少、登陆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显示,未来一周,南海及西北太平洋无台风生成。8月上旬中后期,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可能有1个台风生成。
今天已经是7月24日,再过一周,7月就结束了。按照这份中期预报,今年7月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可能就真的没有台风了。
这将再创造一项历史记录。因为1949年有相关气象资料记录以来,7月份尚未出现“空台”现象。1954年、1957年、1985年、1998年7月台风也少,但至少还生成了1个。
台风个数偏少,并不意味着今年台风威胁减少,从目前情况来看,目前西太平洋及南海海温都较常年(27-28℃)明显偏高,在30℃左右。一旦副热带高压北抬,将十分有利台风生成发展。不排除后期台风集中生成或爆发的可能性。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若7月出现“空台”,也无证据显示后续再来的台风会“很强”或“很弱”。对上海来说,通常7、8、9月为台风主要影响的时段,过去二十年上海平均每年约有1-2个台风影响,过去两年稍多,在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