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牌坊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当中,在南桥镇发现了一座封存了一个多世纪的清代牌坊。牌坊高约6米、宽约8.3米,位于南桥镇光明社区的三官街。牌坊坐北朝南,通体为花岗石,棂星门式,四柱七横梁,四块横匾、四根方柱都刻有阳文文字,石柱顶部有仙鹤祥云浮雕,十分精美。
中间两块横匾上面一方大字为“乐善好施”,上款“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下款“直隶总督李奏请”,下面一方横匾的文字为“二品顶戴特用道指浙候补知府前刑部主事附贡生阮士彬之妻二品命妇阮孙氏之坊”。
这是一座阮氏家族的节孝牌坊,据奉贤乡土历史记载,阮氏家族是奉贤清代后期的名门望族。这座在上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地面文物建筑,怎么会被尘封起来了呢?原来,在“文革”期间被砌筑了水泥砖石,改建成粘贴标语的宣传牌。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由于被封了起来,才使这座牌坊免遭后来的破坏,得以再见天日。很庆幸,这座牌坊外部结构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基本保留了原貌,2011年阮氏牌坊被列为奉贤区文物保护单位。
知道了南桥的阮氏牌坊
再来一起了解一下
牌坊的小知识吧!
以后你就是牌坊小达人啦!
牌坊的由来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
牌坊的种类
按照其建造意图来说,牌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贞节道德牌坊,多用来表彰节妇烈女;第三种就是标志科举成就的牌坊,一般都是家族牌坊,表彰那些中举的族人,为光宗耀祖之用。最后一种就是标志坊,一般都是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分隔之用。
了解更多南桥文物故事
记得关注“美丽南桥”
“南塘遗韵”的故事正在连载中……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