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看到“上海粗炒”的图片早就明白过来了:在香港被认为“清淡健康”的上海粗炒,不就是阿拉上海的“重油炒面”吗?
网络上广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上海粗炒是一款以上海地名(来命名)、却糅合港式饮食特色的香港炒面。这种炒面过去在上海几乎没有,但却流行于香港及海外的中餐馆中,常被视作上海菜的代表。”
■某百科中文版对于上海粗炒的介绍
在许多人眼里,上海粗炒这道菜,就跟“海南没有海南鸡饭”、“扬州炒饭在扬州不叫这个名字”是一个道理。
■香港人气食谱博主Christine Ho在一篇博文里形容上海粗炒“清淡健康”
不过,上海人看到“上海粗炒”的图片早就明白过来了:在香港被认为“清淡健康”的上海粗炒,不就是阿拉上海的“重油炒面”吗?
■上海人说到炒面,强调的是“重油”两个字。
今年79岁的唐善祥证实,上海一直是有粗炒面的。
上世纪50年代,有一批上海人移居香港,把上海的饮食,乃至裁缝、理发师带到了那里。他推测,上海的炒面就是在那个时候登陆香港的。
粤菜里的炒面,通常选用细的碱水面,比如最简单的豉油王炒面。相比之下,上海来的炒面以面条粗为特色,因此被称为“上海粗炒”。
由于各地饮食风味的差异,上海炒面在“输出”过程中被不断“改良”,以适应当地人的口味。
在香港,上海粗炒一般用瘦肉丝和椰菜(包菜)作为配料,有时还会加一点香菇。
■一个人气视频所介绍的上海粗炒主要食材,标题称其为“港式沪菜”。/@HOMAYDO好味道
然而到了海外,这道菜的配料随着老外的口味发生了变化。
某百科的英文词条里写道:“更为人所熟知的日本乌冬,可以作为(上海粗面)的替代品。面条和牛肉、白菜、洋葱一起翻炒。”
在有些食谱里,牛肉又被替换成了鸡肉或者虾仁。
■某百科英文版上上海粗炒的照片,配料使用了虾仁。
而唐善祥记忆里最好吃的上海重油炒面,是上世纪60年代在石门二路上的盛利饮食店吃到的。
这家店因为炒面做得好,素有“炒面大王”之称。用来炒面的锅子,是做生煎馒头的大铁锅。
盛利的炒面讲究调料,注意火工。
下面时用旺火清水,捞出的面熟而不粘。炒面时,轮流交替使用两只生煎平锅,一只翻炒,一只烘烤。
■盛利用来炒面的锅子是做生煎的大铁锅
唐善祥记得,“古早版”的重油炒面,里面摆的是菠菜。“差不多快要烧好的辰光放进去。不摆肉丝的,是素的。”
经过炒、烘两道工序,铁锅底部会形成面锅巴。
“阿拉小辰光最欢喜讲:师傅啊,弄点焦底噢!”这时,炒面师傅就会把一块薄而脆的面锅巴盖在面上。
“炒面端上来,要浇芝麻酱。旁边有醋缸、辣油缸,按照自家(自己)口味添加。现在不会噶考究了。”唐善祥说。
盛利的炒面之所以远近闻名,店里的大块头炒面师傅恐怕也功不可没。
有位网友曾在一篇回忆盛利炒面的文章下留言说:
“去盛利吃点心,最喜欢那个大块头师傅,圆脸圆脑袋,圆眼睛圆鼻子圆嘴巴圆耳朵,圆圆的肚子,周长恰好等于大炉台,看着就很愉悦的。”
“这爿店最出名的就是这位炒面师傅了,阿拉叫伊‘阿炳’(音)。”60年代出生在山海关路的黄先生对这位师傅也有印象。
“伊老胖老胖,在那个年代实际上蛮少见的,大概是这个重油炒面,油水把伊熏胖了。”
■1979年11月10日,《解放日报》上一篇文章介绍了盛利”炒面大王“。
胖师傅阿炳头戴一顶扁扁的白帽子,穿着白衣裳,支一口大锅,正对着街面炒面。
“炒的辰光这股香味道,走过的人是老馋的。”黄先生说。
在人们普遍没有油水的年代,“重油”两个字和今天恰恰相反,是可以勾起食欲的。以至于有一次,黄先生吃得“膯牢”(吃太饱)了。
“当时难板(偶尔)好去吃一趟炒面,有趟我就吃伤脱了。”他回忆说。
“有可能是那个年代油水不足,一记头吃噶油的物事(东西),胃搪不牢(抵挡不住)。”
食客去盛利吃炒面,喜欢搭配一碗牛肉汤或是清汤。到了夏天,就喝绿豆汤、酸梅汤,或者来一杯刨冰。
“这爿店还有一个特点是卖冰淇淋,也老出名的。”黄先生补充说,“装在玻璃杯里,4角一杯,在70年代算老奢侈了。”
参考资料:
1. 马仁武,《重油炒面》,解放日报,1979年11月10日。
2. 芮新林,《小吃大味》,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
3. 秋叶飞起(芮新林),《上海炒面》,新闻晚报,2011年10月20日
4. 张本厚,《上海人不吃“上海粗炒”》,香港都市日报,2011年10月30日。
5. 赵基开,《怀念当年新闸路“铁三角点心店”》,微信公众号“上海老底子”,2020年5月14日。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编稿子:韩小妮/
拍照片:韩小妮/ 拍视频:韩小妮/
剪片子:拿摩温/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