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非人磨墨墨磨人,请记住曹素功这个名字


作者:晨报学记团
编辑:崔翼琴
时间:2020-08-06 10:00:37
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2期

守护项目: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

传承人:徐明

1864年,曹素功墨庄迁入上海,和海派书画家合作,互相成就了一段辉煌。

7月10日,晨报学记团小记者走进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墨厂,探访这个延续了300多年的制作技艺。
制墨间里,两位师傅在17度的空调下反复捶墨搓墨,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翻晾间里,一位师傅守着一层层墨条,小心翻晾,也守着这番寂寞;描金间里,五六位师傅专注地持笔描画,彷佛我们不曾闯入。

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明老师说:“20多年前,我第一次走进昏暗漆黑的车间,是这古老、细致、精美的墨模吸引我留了下来……”他希望通过我们的口口相传,让更多人记住“曹素功”这个名字。


视频拍摄、文案:张智丽  实习生俞诗

视频制作:王佳怡

择一事,爱一生

晨报小记者  陈穆非
(育才初级中学  七年级)

“当我第一次走进昏暗漆黑的车间,是这古老、细致、精美的墨模吸引我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20多年……”曹素功墨的第15代传人徐明这样对我们说。

南山路是一条充满烟火气息的小马路,一路上,人来人往,喧闹嘈杂。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曹素功墨厂已拥有了300多年的历史,然而藏在这条路上,还是毫不起眼。
小记者集合完毕,我们便走进了工厂。楼道上墨迹斑斑,楼梯的窗口旁结满了蜘蛛网,工厂面临搬迁,陈旧不堪。然而墨香弥漫在有点潮湿的空气中,还是令人舒适,心一下子静了下来。
迎面过来接待我们的是徐明厂长,中等身材,五十岁上下,言语之间,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目光温厚而亲切。他告诉我们,这座厂房是1917年从老北站搬迁至此,1976年重新翻建,不久之后将要再次迁移。我幸运地见证了曹素功老厂最后的时光。
走进制墨车间,一位夏师傅正在两个黑漆漆的老木桩上捶打一团墨泥,只见他左手抓起墨泥,右手抡一方锤,双手一抓一打,此起彼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动作煞是好看。
“这过程难道不能用机器来完成吗?” 我好奇地问。
“不行!机器替代不了。” 徐明连连摇头,“机器生产出来的墨条容易开裂,只有像夏师傅这样,心手合一,反复捶打,才能使墨团中的气泡全部排出,这是做出好墨条的关键。”
我看着夏师傅在那里不停地忙忙碌碌,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看着他那双有力而灵巧的双手,将称好的小块墨泥快速地从圆球搓成长条,再小心翼翼地放入石楠木做成的木模盒中。敲打几下,放进一个铁做的装置中压紧,最后再转移到楼上的翻晾车间将水分阴干。一般来说,一块2两重的墨条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出厂销售。
的确,每一根完美的“曹素功”墨条,都是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打造出来的。从点烟、取烟、蒸胶、和料、制墨、翻晾、描金到最后包装出厂,这其中包含了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老师傅们口传心授,徒弟们用心揣摩,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疏忽一步,那墨条便丢了“曹素功”的味道,配不上“曹素功”的名号。
“请问,那些脸盆和洗漱用品是怎么回事?” 一位小记者满脸疑问。
“师傅们是住在厂里的,每天清晨5点钟就得起床蒸胶,那时候的气温和湿度正是蒸胶的黄金时段……”徐厂长又神秘地笑了笑,“这可是从前老师傅们传下来的秘诀呢!”
我环顾着陈旧的车间和那些被墨染得乌黑的器具,忍不住追问:“曹素功墨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增加一些现代感,比如我们青少年喜欢的一些流行元素呢?”
徐明厂长笑着点头:“我们有这方面的考虑,可以让包装和图案增加一些时尚感。最近我们还采用了网络直播带货的营销手段。” 他越说越兴奋,“到时候欢迎你们再来新厂参观,那里有博物馆,还有高科技的多媒体放映室……”
从徐明厂长的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曹素功宽广明亮的新厂房,还有一个非遗项目更美好的未来。
择一事,爱一生。中国的制墨人就这样坚守在这古老的行业中,经历着寂寞,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中,用一颗沉静之心,用一双匠人的妙手,一代一代地传承,也一代一代地创造“曹素功”的传奇。

留住曹素功墨

晨报小记者  陈乐琪
(杨浦区建设小学  五年级)    
曹素功墨,一个有着350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大家平时可能听过这个名字,但曹素功墨到底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今天就请跟我一起去现场探个究竟吧。
一走进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的大门,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墨厂的师傅先带着我们来到了二楼会议室,周边陈列着一些曹素功墨收藏品,我这才知道,好墨原来可以成为收藏品代代相传,看来这曹素功墨确有独到之处!
接着,师傅带我们走向制墨间。远远的就听到里面传出连续不断的击打声,难道制墨还需要敲打吗?走进去,只见一位制墨师傅右手握着铁槌,不停地捶打着左手的一块拳头大小的墨团。铁槌的手柄是木制的,长约40厘米,头部是一块厚厚的方体铁块,听说重达几十斤!随着铁锤的上下舞动,制墨师傅也在快速地翻转着墨团,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同时也为师傅揪着心。好在师傅技艺娴熟,左右手的配合丝丝入扣,还能在手起锤落的间隙中擦一下脸上密密麻麻的小汗珠,实在是艺高人胆大!
我们又来到了描金间,这里是赋予墨锭栩栩如生图案的工作室。阿姨们每人拿着一支小楷毛笔,认真地用金色和银色的颜料描绘墨锭上已经刻好的花纹,那一丝不苟的样子仿佛在做精致的刺绣。
这时你可能已经明白了曹素功墨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质地坚硬,千锤百炼方得一块曹素功墨;二是做工精致,从事描金几十年的老师傅们用心雕画的墨锭,本身就是一件纯手工的工艺品。听工厂的师傅们说,清朝的时候,曹素功生产的墨锭专供皇帝使用。近现代以来,有些书画大家专门定制曹素功墨,足见书画家们对曹素功墨的青睐。
参观结束,我不禁感慨良多。随着城市生活的现代化,曹素功墨已经不再被年轻人所熟悉,而它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和艺术特点,值得让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墨色映河山

晨报小记者  糜知妤
(风华初级中学  六年级)  
在南山路的一条小弄堂里,藏着一座铺着青色瓦砖、古风样式的厂房,这就是曹素功墨厂和周虎臣笔厂了。踏进厂房,走过层层的楼梯,来到一个会议厅,那里,国家级制笔大师吴庆春和国家级制墨大师徐明在等我们了。
简单的介绍之后,徐老师带领我们下了一层台阶。“砰,砰”,还在楼梯上的我们就听到了响亮的捶打声。“这是哪儿呀?”我抬头一看,只见门框上的牌子写着“制墨间”。推开门,我不由地打了个寒颤,真冷啊。原来,为了让墨有一定的湿度,这里一直开空调,常年保持在低温。“这个是我们的夏师傅和童师傅。”徐老师介绍道,“他们正在制墨。”我抬眼望去,只见两位师傅汗涔涔的,正各自用一柄锤子反复敲打一块胶状的墨。
“想要做好一块墨,可是要花很大功夫的呢!光是一块墨就要捶打上千次。”趁着夏师傅转身把打好的墨称重,我走上前,偷偷拿了一下那个锤子,哇,可真沉啊,“这个锤子可有十几斤重呢!”徐老师发现了我的小举动。他还告诉我们,夏师傅和童师傅每天五点钟就起床开始蒸胶。“做这项工作必须要有耐心,肯吃苦。最终能留下来的人,靠的是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他一边招呼我们随便看,一边骄傲地说,“我们这里的东西,随便一件就有百年历史呢。”我环顾左右,发现房间中央处挂着一块牌匾,写着“紫玉光墨”,字的上方正中间写着小小的“御赐”两字。我好奇地问:“徐老师,这真的是皇帝写的吗?”徐老师的声音里有几分郑重:“这是康熙皇帝赏赐的牌匾。就是因为曹素功墨墨色浓醇,研墨后自带清香,所以深受古代书法家、画家青睐。康熙年间,曹素功墨庄上供给康熙一块墨。皇帝用了之后整个皇宫都飘着清香,他龙颜大悦,就题了这块牌匾,曹素功墨因此名声大振。”我听后,仔细地端详起那块牌匾,牌匾的外面是红木色的画框,黄色的纸虽然因为时代久远有些暗淡,但仍透出庄严的气势。
离开了制墨间,我们来到翻晾间。在这儿需要“看管”全厂几千根墨条。这些墨分二两、四两、六两、八两不等,墨越重,需要晾干的时间就越长。徐老师说,他们做过的最重的一根墨有二十四斤。
最后,我们来到了描金的工作室,这里工作的全是女生,黑乎乎的墨就是在这里穿上精美的衣裳,摇身变成大家喜爱的曹素功墨。描金是用金箔兑上水后,用笔头极小的笔描上去的,图案大多出自大师的字画,有梅兰竹菊、十八罗汉,还有当年专门给皇帝用的五爪金龙墨,十分好看。经过这样的点缀,小小的墨块在实用之外,还增加了收藏价值。徐老师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根完工的墨条,如珍宝一般放在手心里,轻轻地抚摸着:“别看这小小一块墨,可是集画家、书法家、雕刻家、制墨家的心血于一身啊。”
曹素功墨在金陵东路开了一家实体店。徐老师说,他们今后还会尝试将古老制墨技艺融入流行元素,比如将墨上的图案设计成一些卡通造型,以及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知道曹素功墨,让非遗重新流行起来。

这,也是课堂

 晨报小记者  严陈轩
(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  五年级) 
翻晾的墨条

静安区的一条即将拆迁的小弄堂里,成堆的瓦砾,陈旧的房屋,看起来颇为破败,可这里面藏着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素功墨锭和周虎臣毛笔。这座厂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即将搬迁。尽管如此破旧,我们一进门还是能闻到一股扑面而来、令人陶醉的墨香。这天,我有幸走进曹素功制墨厂,一探其悠久文化。

据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第15代传人——徐明大师介绍,曹素功墨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了。康熙南巡时,曹素功曾经用“黄山图”墨进献,深得赏识,并被赐予了“紫玉光”的美名。如今俞樾所书写的“紫玉光墨”四个大字,依旧摆放在曹素功制墨车间的门口,显眼极了。
曹素功制墨严谨的步骤令人惊叹。墨锭制作工艺分为制墨、晾晒、翻晾、描金等多个繁杂步骤,十分耗时耗力。我们刚进入制墨间,一股冷风扑面而来。原来,这里的温度常年都处于17摄氏度,这样才能保证墨锭质量。在那里,我们看见两位“榔头大师”拿着十几斤重的榔头,反复锤打黑乎乎、软粘粘的墨坯,这就是制成较好墨锭的独特秘方。这种方法需要细心,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敲到手。“榔头大师”的手上有几滴已经嵌在手里的墨,永远也洗不掉,这成为了他们的职业印记。
墨坯制成墨条后,还需经过长时间的翻晾,不同的墨锭所需翻晾时间不同,小的需要半年,大的则需要数年。接下来是最考教眼力的描金工作。描金姐姐们低着头,专注地看着墨锭,一笔一画,将一块墨锭装饰上各种寓意的图案。这也是一项纯手工、要求极其细致的工作,需要一分不差的耐心与匠心。
这些匠人最值得学习的,就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持之以恒。其实,他们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但并不觉得枯燥,而是一心坚持。两位“榔头大师”已经干这一行有十几年了,从早到晚捶墨搓墨;心灵手巧的描金姐姐也很沉得下心来,静心屏蔽外界的一切干扰;还有翻晾哥哥,其实翻晾这项工作真的很寂寞,就是每天把所有的墨条全部翻动一遍,我很佩服他。
这次参观与学习让我开始关注非遗的传承,也让我知道了保护和宣传非遗的重要性。原来,这也是课堂!

闻香识墨

晨报小记者  汪捷
(育才初级中学  七年级)
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曹素功的墨和周虎臣的笔是非常有名的。带着“百闻不如一见”的好奇,我走进了即将搬迁的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厂。虽然它已非常陈旧,楼道里结满了蜘蛛网,但是在那微微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墨的清香,让人不禁感到心旷神怡。
走到制墨车间门口,里面传来敲打的声音,我们不禁有些疑惑:制墨还需要敲打吗?果然,制墨车间,一位夏师傅正在一块木桩上不停敲打一团墨坯,左右手的动作配合得十分娴熟,时而敲打,时而捏形……由于长时间从事这一行,他的手上已经留下了洗不净的墨痕。
随后,墨厂厂长——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第15代传承人徐明老师带我们来到门口的一幅书法作品前,向我们介绍:“这幅字画是康熙皇帝赐给曹素功墨的,它由清代书法家俞樾书写,是曹素功的一大成就。”我细看这幅作品,上书“紫玉光墨”四个大字,果然是对曹素功墨的极高赞誉。
制成一块墨,还有其他许多步骤。手艺人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点烟、取烟、蒸胶、和料,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之后就是捶打制墨,完成之后墨锭进入翻晾间,在那里待上几个月到几年,其间每天都要翻一翻,以免弯曲变形。最后,墨锭在描金之后包装出厂。
参观完成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和厂长交流起来。一位小记者问:“您觉得制墨过程中最难的一步是什么?”“制墨最难的一步便是我身后的制墨车间,墨在里面要被反复敲打,不断揉搓抹掉气泡,很考验手艺人的手上功夫。他们周而复始地做一件事,可谓择一事爱一生。”厂长不疾不徐地答道。
另一位女生者追问道:“那么应该如何检验墨里面是否有气泡呢?”厂长微笑起来,笑容中透露着满满的自信:“这就需要时间来验证了,如果有气泡的话,时间长了墨会裂开的。我们的手艺人都会非常认真地去制好每一块墨。”
这时,我也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厂长,您最希望现在的青少年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些非遗文化呢?”厂长依旧面带笑容:“我当然最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探究我们这个行业,同时也希望你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推广宣传一下我们的行业,让更多的人了解曹素功墨。”
临别时,厂长邀请我们在新厂搬迁完成之后去参观,那里的环境和设计将有很大提升,能参观到全新设计的“点烟房”。我想,我一定会与这项宝贵的非遗再度相约!

墨锭原来这么神奇

晨报小记者  王玥灵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五年级)
7月10日上午,阴雨不曾影响我满怀期待的心情,我早早来到曹素功墨快要被拆迁的厂址,探访了“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这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幸运我能选到这个采访主题,因为我现在正在学书法,正所谓“笔墨不分家”,所以我最感兴趣的是在采访过程中能了解到很多关于墨的知识。
在这栋陈旧而到处是黝黑墨痕的厂房里,我们参观了制墨间、翻晾间、描金间等不同的工序车间。印象最深刻的是制墨车间,那里不断传出“砰砰”声,两位制墨的老师双手灵巧地配合着,不停捶打和翻揉着墨团,在开足空调的房间里挥汗如雨。奇怪的是,这连墨团都似乎被捶热了的地方,我们这些参观者却被空调吹得有点冷,我还一直瑟瑟发抖呢!原来,为了让制作出的墨锭处于最好状态,这里的温度始终被控制在17摄氏度。此外,从制墨非遗传承人兼曹素功墨厂厂长徐明老师的口中,我了解到,一块墨在制作过程中,至少要经历几千次甚至上万次这样的捶打,真是“千锤百炼”出好墨啊。
听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庆春老师介绍,在写书法和画国画时,墨是很重要的。如果写书法时墨里有水,那么字就会糊掉;如果国画画不出层次和深浅,那么国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徐明老师还解释说,比起从瓶子里倒出来立即使用的墨汁,墨锭磨出来的墨水因为墨锭里含有胶和烟,所以能分五色,做到墨走水留。而且,磨墨的过程也给了文人墨客构思和慢慢沉淀的时间。 
小小一块墨锭,原来有如此神奇的内涵。作为探访了这一非遗项目的小记者,我很想向同学们以及更多的人介绍曹素功墨背后的故事。我也希望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一直被传承下去,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关注和支持。
活动带教:常煜华  实习生俞诗
活动统筹:张智丽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