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高架站台太热,头已经发晕了。”昨天下午1点多,在3、4号线中山公园站,一位姑娘站到电风扇下面,浑身还是湿哒哒,不停地感叹“好热好热”。
高架站台有穹顶,但四周方向大都是通风的。挂在上方的电扇开足马力“呜呜”直响,吹来的是热风,极少有乘客上去“享用”。周到君看了看手中的温度计,站台温度为38℃。
高架车站如龙漕路站、延安西路站、中山公园站、金沙江路站、曹杨路站、东宝兴路站等等,格局差不多,热浪趁着空隙扑来,候车乘客不一会儿就逐渐感觉到全身在潮湿中。
站务员比乘客更艰苦,几个小时站立着。每当一辆列车进站,站务员都是身板笔挺地到位在“接车位置”上。列车开关门时,他们特别注意左右观察,确保上下车乘客的安全。在确认车门、安全门关门良好后,给出安全信号,司机确认后列车缓缓驶出。站务员的一系列动作挺拔规范,毫无懈怠,虽然已是浑身湿透。
列车进站后,乘客们都好像等不及了,都拥到门口等着上车,都想尽快进入到“清凉世界”。昨天下午,在3号线030386号车厢,记者测得温度为26.9℃(见下图)。乘客们有的玩手机,有的闭目养神,看上去很舒适。
“刚从外面站台进来,实在太热了,车厢里空调蛮舒服的,我想透口气适宜适宜。”一位脱下口罩的乘客阿姨对周到君说。看到有人提醒,阿姨很快就戴上了口罩。但车厢内仍然有违规的乘客,都要上前提醒的话得有工作人员来操作比较方便。
从车厢出来,周到君来到长江南路站。当时是下午2点多,测得高架站台的温度为37.6℃,站台上只有两位乘客候车,其他人都到“休息室”去“避暑”了。
只见站台上,有一幢小房间,透明玻璃围成,门口上写着“休息室”三字。周到君看到有12位乘客在里面,座位都已经坐满了,3、4位乘客站立着,悠闲自在,享受着空调。在中间部位,周到君测得温度为29.9℃,比站台降温8度左右。
“你到空调下面来,温度还要低。”一位中年男乘客站在上挂式空调下方,看到周到君在测温,招呼了一声。周到君在空调下一站,的确凉风习习,体感舒适。
据上海地铁运营方介绍,一部分高架车站已设置带有空调的乘客休息室。比如11号线的高架车站、5号线的高架车站。还有3号线宝杨路站、水产路站、淞滨路站、张华浜站等都有带空调的“休息室”,乘客可随时进入。空调室四周为透明玻璃,乘客可看到列车进站情况,不会耽误乘车。不过一些老线路的高架站台,由于当初的规划设计的原因,没有配置空调休息室。
在采访中,周到君听到一些乘客议论,在没有空调室的高架站台能否设置“喷雾”设备,来清凉一下空中的热气? 上海世博会期间,喷雾设备给参观者带来了“及时雨”。外滩游览平台上、一些交通枢纽候车点里也有“喷雾”降温,那地铁高架车站能否也推一推?
周到君从运营方打探了解到,地铁车站有自身的特点,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暂不设置喷雾降温设施也是有道理的。
主要原因之一:最初的设计环节上,没有考虑要设置喷雾装置。如今要增加这一设施,涉及到较为复杂的工艺及设计,诸如压力泵等各类专业设施也涉及较多。安装“喷雾”非“一蹴而就”之事。
原因之二:上海世博会期间,市民长时间停留排队,高温酷暑难挡,急切地需要降温,喷雾出现可谓“及时雨”;而地铁站台候车的乘客,不存在长时间逗留,停留时间不过3、4分钟,很快就会进入车厢,对喷雾需求的急迫性相对较弱。
原因之三:地铁站台地面材料为大理石,一旦“喷雾”长时间开启,容易给地面造成湿滑,对来来往往的乘客来说有安全隐患。当初上海世博会的地面材料是可以吸水的,开启“喷雾”后不存在地面湿滑问题。
原因之四:站台上有监控探头,一旦出现水雾会影响安保监控效果,探头附近不宜安装喷雾;如在其他区域安装,乘客会过多聚集在‘凉快’处,也会产生安全隐患。
前些年,地铁车站就想到过引进这一设备,也有试用,但最终发现喷雾降温尚不适合地铁高架站台。比如1号线呼兰路站就是如此。
“喷雾装置产生的喷雾没有起到明显的降温效果,却让站台地面变得湿滑,给乘客候车安全带来隐患。”一位老乘客告诉周到君,因为高架站台风比较大,喷头开启后,水雾立刻被风吹散,根本吹不到人身上,降温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有条件的高架车站都安装了空调房,乘客候车时可进入暂时避暑。尚未安装空调房的,也增配了大功率挂壁式风扇,为候车乘客降温。
这几天,气温始终居高不下,特别在室内外,容易形成的较大的体感温差。伴随体力的消耗,有乘客在出行过程中存在身体不适的情况。近日有乘客在车站突发心肌梗塞、低血糖、哮喘等。运营方提醒乘客注意身体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及其身体状况不佳者,近日可减少在白天高温时段出门。
还有一早乘坐地铁的市民,出门前一定要吃早饭;如果真的没时间吃,那也请带一点带有糖分的饮料或者巧克力,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