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工作,从民营企业跳到政府部门,2020年大概是王亮人生中可以写进大事记的一年。
8月20日,智慧城市研究员王亮来临港已经两个月零11天了。两个多月前,他从一家民企离职,作为临港新片区成立以来的首批聘任制公务员,做起了智慧城市研究的工作,审核第三方项目书、写评估报告、做规划方案……
来临港后,王亮每天往返家中和工作地点,路上就要2小时,686是常有的事,而且,他的工资也有小幅下降。
“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站在规划者角度,从头开始设计一个有价值和影响力的项目,并看着它一步步变成现实。”王亮做出改变的原因大概可以归为梦想。
我就是为圆自己的梦想而来的。我今年已经45岁了,我不想再错过这个机会。
工作,也是王馨宁来临港的原因。
王馨宁大学学得是艺术相关专业,2017年,当时做品牌咨询管理的她还是想回归所学,不想去画廊,非营利性的展馆更适合自己,正好赶上临港当代美术馆招人,王馨宁毅然辞了职,为工作来临港了。
一做就是3年。
回想过去的一年,她最大的感慨还是工作。主持策划了“人类与城市—摄影艺术交流展”等好几个展览,从选题到联络艺术家、从场馆布置到文案撰写,王馨宁包办了每个环节。“这在其他艺术场馆不太可能,在其他场馆只能涉及其中某一环工作,这里的工作更锻炼人。”
她觉得这是临港的特点:
因为新,所以有机会和空间。有句话叫临港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临港新,有资格这么说。
王亮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临港建设智慧城市有优势,一来城市新,一张白纸可以尝试最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越”,二来临港城市管理“小政府,大社会”,在公务员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智慧化和信息化。
一如王馨宁和王亮,对于或早或晚来这里工作的人们来说,来临港是寻梦,这一年间是收获成就感的一年。
临港当代美术馆的客流量由王馨宁入职的2017年2万多人次翻倍到去年的4万多人次,2016年开馆至今,已经举办过大小展览40余场,她则在3年期间负责展览项目20余场。正在举办的铃铛文化收藏展和“积聚与生成”当代艺术展每天都能吸引不少观众,周末甚至有特地来看展的市区游客。去年,临港当代美术馆被正式列入《2019年度上海市美术馆名录》。
王亮希望自己能给新片区留下几套好用的信息系统。“将来某一天,人们看到智能化的信号灯,会想起这是当年我们做的智慧交通项目,这就足够了。”
有人为了工作,有人则为了家庭。
一年前,为了让孩子能去更好的学校读书,工作调到临港的尚勇志把家从张江迁到了这里。
如今,尚勇志的儿子在明珠临港小学读书,下半年升小学二年级。前几天尚勇志带着儿子参加临港工业旅游,旅游途中,导游的很多问题儿子对答如流,引得不少同行的家长连连称赞。
目前尚勇志妻子还留在张江工作,每天通勤路上要花去不少时间,“家长跑远点累点不要紧,孩子教育是头等大事,”尚勇志说道。
从静安搬家到临港的刘建泉也是同样考虑。2019年,孩子幼儿园升大班,刘建泉决定把孩子送进临港的冰厂田幼儿园,自己也主动申请调到公司临港分部。后来在临港买了房,全家都搬来了这里。这几年,每年都有想给孩子办理插班生去冰厂田幼儿园的家长因为来得晚没登记上的情况。
目前,临港主城区有5所公办幼儿园、2所公办小学、3所公办中学。今年4月,临港集团与恩祥集团宣布合作,将引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教育资源,引起临港家长们一片欢呼;7月,上中东校高中部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8月,万祥小学开工建设。过去一年,新片区管委会共推进上中东校高中部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及12所公建配套学校年内开工建设。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现代仍然发生,一个地方掌握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是吸引人才的开始。
人留下来了,如何生活得好?
要说这一年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公园越来越多、商场越来越多、断头路越来越少,”魏群的妻子李东华突然说道。
许是因为做全职太太、许是心思细腻,李东华更能感受到城市细微的变化,哪里新开了什么店、哪条公交通了、哪个公园开放了,李东华对临港变化的点滴如数家珍。
因为喜欢记录生活,李东华开了一个抖音账号,分享了很多家庭时刻,父女俩同骑一辆车逛滴水湖、和邻居家的孩子去“天空之镜”的沙滩上抓螃蟹、跟亲戚逛临港几所高校校园……她的抖音账号记录这家人不出临港的n种家庭玩法。李东华说:
在临港每周都可以去不同的公园,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玩法。这一年临港新开的公园开得特别多,我们邻里关系又很好,在一起在公园里野餐玩耍就像大家庭的感觉。
尚勇志来临港生活一年了,说起印象最深的时刻,他说:
光是2020年我们家已经至少接待了十几波朋友,朋友们都爱来临港玩。中午在我家吃个饭,下午也不用去哪个景点,随便找个公园,或者去海边抓抓螃蟹玩玩沙子。晚上要么去新天地商场吃饭,要么去芦潮港吃海鲜大排档、要么去书院吃农家乐。一整天大人小孩玩得都很开心。
临港不仅有家庭生活的氛围,也适合年轻人。东北人葛琳经常大晚上了嘴馋跑出去吃烧烤啤酒小龙虾,哪家烤土豆好吃,能烤到什么程度,他门儿清;有过留学经历的上海姑娘王馨宁说,住在临港仿佛回到原来住在国外的日子,安静开阔。
前几天,环湖城市公园的滑板场、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沙滩排球场同时开启对外开放。夜幕降临的时候,跑步的、打球的、玩滑板的,好不热闹,上前一问,很有可能还是特地从市区来跑步玩滑板的。
或是工作机会、或是教育资源、或是优势政策,人们陆续来到了这座新城。
但保证人们生活品质的是百联、万达的相继宣布入驻,是宜浩欧景老菜场的翻新,是扩容的16号线地铁编组;提高生活人们幸福度的是走路几百米就能进公园,是驱车十几分钟就能到海边,是三伏天最高温只有31℃,是东海和滴水湖吹过来的清风。
两个月前,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公示,规划指出,到2035年,新片区常住人口规模达 250 万左右。平均下来,每年增长10万多人。规划还指出要把新片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魅力都市,营造高品质、有温度的生活环境,塑造国际风、未来感、海湖韵的海上城市。
人气骤涨,申港社区的工作人员汪莹最有体会了。
在临港做社区工作能感受到朝气蓬勃的希望。人气越来越集聚,环境越来越优美、交通越来越便利、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
临港大发展,产业奋进,民生紧随。这一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出台特殊的人才政策、引进商业体投资,873平方公里的沃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人们来了,看过,留下来。
临港一年,人生一年,岁月韶华、新城勃郁。一年又一年,当扎根这里的人回看人生回望临港,看到的将是一座新城崛起和一个个个体生活奋斗水乳交融的编年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