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永不放弃、希望、燃……所有和青春有关的词语总会让人心起澎湃。这个夏天,上海升学联合天真蓝,以入学照/证件照的形式,记录下了一群高中生“新鲜”、“炙热”的模样,同时采访了三位有代表性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
从宝山区实验小学、淞谊中学到行知中学,方圆1公里内的三所公办学校,连成了她12年的求学轨迹。100%“宝山打造”的边楚月,今年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基础文科类哲学类专业录取。
其实,不是没有人建议过她考虑复旦大学的经济学类,她也参加了综评面试并斩获高分。但她觉得,“18岁的时候,更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吧?”
这个理想,有一部分源于她读过的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边楚月说,这部周国平教授的成名作,用“中国式笔调”解读晦涩深奥的尼采学说,提供了一种颇为友好的西方哲学“打开方式”。这也给她启发:自然科学需要普及,哲学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普及。于是,为哲学的普及做一些工作,成了她立下的一个小目标。
在繁忙的学业之余,纸质书加上电子书,边楚月每年的阅读量达上百本。追根溯源,学会计却爱好文史的父亲是她的阅读引路人。童年时,家中录音机里不时传来《三字经》《论语》等发蒙读物和国学经典的朗读声。待到识字后,她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读书、做摘抄。“他买什么,我就看什么;他摘抄,我也跟着摘抄。”爱读书的她同样爱写作,曾获得第21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
但真正让人惊讶的是,顶着“文科女”标签的边楚月,同时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科创高手:去年12月,她荣获第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这项评选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评出市长奖和提名奖各10人,是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奖项。此外,她还曾担任行知中学学生会的学习部部长,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
对于即将奔赴的清华园,边楚月一点都不陌生。高一暑假,她参加了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清华大学营,被评为优秀营员;去年暑假,她参加了清华大学暑期学校,被评为“紫荆学员”;今年1月,她又参加了清华大学全国优秀中学生人文与社科冬令营。
今秋再赴清华,人文风物依旧,但她不再是匆匆过客,而将成为那儿的新主人。
“你看到的潘贝迪,也许不是真实的潘贝迪。”看到这幅肖像照后,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印象中,总是活跃在台前幕后的潘贝迪,后脑勺扎个小辫子,浑身透着艺术范儿,是个很有个性的高中生。
没想到,主人公也同意我的看法。潘贝迪在手机那头偷笑说:“好像拍得有点乖巧的样子。”
但更让我惊讶的是,即将入读上海纽约大学的他,理想是成为一名神经科学教授。
“我小时候非常内向,据说是幼儿园大班当了一次集体舞的领舞后,才变得开朗起来的。”潘贝迪由此与艺术结缘,从小学到高中从未间断,项目也从集体舞扩及合唱、戏剧表演和微电影。这几年,他在戏剧上投入时间最多,曾经是复兴高级中学来游剧社的副社长,不仅自己出演,也学着当起编剧和导演,“看着我排的戏顺利登台,那种内心的骄傲感比自己演完整部戏还要强烈。”
那么,这样一个“文艺男”又是如何与神经科学沾上边的呢?
“其实我是从心理学接触到神经科学的,而当初接触心理学,则是出于‘自救’。”听到“自救”二字,我心头一震,没想到他却讲得云淡风轻。原来,潘贝迪进入初中后曾经历了一段情绪的低潮期,为了理解自己,也为了帮助自己,他从科学性不高的通俗读物起步,渐渐捧起了《荣格自传》《弗洛伊德自传》《梦的解析》等心理学家传记和经典著作。进入高中学习生命科学后,从神经科学进路探求心理现象成为他的目标。在潘贝迪眼里,这门学问“不仅可以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他人”,对秉持利他人生观的他自然是不二选择。
戏剧表演面对闪光灯、鲜花与掌声,而科学研究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其间的跨度似乎有点大。潘贝迪有时也会觉得有点分裂,但他分析:“表演需要共情能力,但分析剧本时反而需要理性客观;科学研究需要冷静,但也需要激情。”
是的,以创造力之名,戏剧表演与神经科学在更高处汇通,在潘贝迪身上汇合。
从市北初级中学理科班考入上海交大附中创生科技班,这样一个男生,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林长昊也许会颠覆你的刻板印象。
他热心校园公共事务,是交大附中第十七届模拟社区服务会会长;他也喜欢做课题,曾获得全球华人创新研究大挑战全球铜奖和国内最高奖、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称号;他还是学校田径队的一员,在杨浦区中学生运动会跳高和100米跑项目上获奖;作为上一届模拟社区的文艺部部长,有同学评价他“唱歌巨好听”——虽然他本人很谦虚地说,自己在艺术方面完全业余,只参加过卢湾二中心小学和交大附中的合唱团,会吹单簧管,自学过吉他。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奥数男孩”,却是一个典型的“会玩善学”的交中人。“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比较勇于尝试,从来不会抵触新鲜事物。”林长昊自我剖析。
幼儿园中班起就在南昌路上的科学会堂接受数学启蒙,回想起童年的日子,林长昊至今还觉得“蛮有意思的”。小学时顺理成章地跳级学起奥数,他体会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枯燥和烦闷的低潮。初中时,他一度打算出国留学,虽然因而没有在竞赛上收获更多奖项,却开启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初二时父母曾问他,正好有一位不错的老师,想不想跟着学学编程?他习惯性地接受了挑战。“那位老师不是一节节授课式的教学,而是介绍一些知识点后,就布置一个任务让你完成。”从Python语言步入编程大门,进入交大附中后在学校老师指导下继续钻研,他与同班同学共同斩获了宋庆龄少儿发明奖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称号。数据科学,成了他现在最想学的大学专业之一。
去年举行的杨浦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林长昊获得高中男子组跳高第二、100米跑第四。成绩的取得,同样源于他的勇敢尝试。原来,他在高一的校运会上崭露头角,收到了学校田径队的训练邀约。也有同学觉得对高考没什么帮助而婉拒,但他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为什么不试试呢?
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受挫也是难免的。初中时打了三年篮球校队、曾获得静安区亚军的他,进入交大附中篮球队试训却很快败下阵来,“交中篮球队是专业的,他们太强了!”但面对挫折,他不以为意,因为父母的鼓励常在他耳畔回响:“十几岁的年纪,试错是最没有风险的,为什么不多试试呢?”
“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竞赛中付出这么多时间,你又不出国,值得吗?我只想说,只有你去付出了,才会收获到。哪怕结果是遗憾的,那种无悔和自豪,以及锤炼下的蜕变,是无价的。”全球华人创新研究大挑战活动落幕后,他在QQ空间这样吐露心声。
是啊,十几岁的年纪,为什么不多试试呢?
注:本文系上海升学与天真蓝照相馆合作活动报道,肖像照由天真蓝照相馆拍摄,人物专访作者成荫。主办方具有图文版权,严禁转载,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