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海之巅,赏青瓷宝剑!这座宝藏小城让晨报小记者惊叹连连


作者:晨报学记团
编辑:张骞
时间:2020-08-30 10:33:36
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有座小城,你不一定知道它的名字,却一定听过它享誉天下的两项特产:宝剑与青瓷。
浙江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双双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成为全球陶艺类迄今为止唯一的“人类非遗”。
这个暑假,位于上海中心大厦37、38楼的宝库文化中心,同时举办了《时代与经典——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精品展》和《一代龙泉——8090青年艺术展》两场年度特展,把这座剑瓷名城的两项特产全部搬到了上海。
应主办方邀请,晨报学记团组团参观了两场高水平展览。小记者们登上海之巅,赏青瓷之美、宝剑之利!下面,请看他们发回的报道吧。

剑客之梦,父子相约晨报

小记者 张煜晨

(浦东新区园西小学 四年级)

冷兵器时代的某日,一名叫晨的剑客,不远万里来到龙泉镇,拜求一代铸剑大师为自己造一把好剑。只见大师拿出宝剑,剑从剑鞘里拔出的刹那,一道白光闪过,刺得睁不开眼……“那位同学,排好队,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龙泉宝剑……”老师的声音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现实。
8月2日,我们晨报小记者团来到坐落于上海中心的宝库文化中心,在两场龙泉艺术大展里饱足了眼福。
尤其是龙泉宝剑展,一进展览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威武无比的宝剑。宝剑长1.1米,剑鞘用鲨鱼皮包裹着,剑柄上镶嵌着一颗红宝石。我们还有幸亲眼看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阿金和沈新培爷爷的作品。英气逼人的宝剑矗立在橱窗中,就像磁块深深吸引着我们。

主席剑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沈新培作品
这场展览展示了许多龙泉的宝物,更呈现了那些匠人们的精神。他们热情、坚持、吃苦耐劳,像陈阿金爷爷从13岁就开始打铁,一直坚持到现在。看着剑,听着剑的故事,我们似乎都被拉回到了古代,做起了剑客。一旁的爸爸也目不转睛地看着、记着,笑称自己是看着武侠小说长大的,来到了这里,一下子唤醒了心中的“侠客梦”。
时间过得好快,我们还来不及看完所有宝物就要离开了。我和爸爸已经约定,我们两位“剑客”下次一定要去龙泉实地寻觅宝物,开启“剑客梦”新的旅程!

龙泉宝剑,国之瑰宝

晨报小记者 常家玮

(上海市卢湾中学 七年级)

浙江西南有座小城,名叫龙泉,拥有享誉天下的特产——龙泉宝剑。唐代诗人李白曾云:“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可见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展厅门口,青釉色展墙上四个白色大字——“一代龙泉”赫然入目,一下子拉近了我和龙泉的距离。远远望去,这四个大字宛如一条白龙,展翅欲飞,煞是有力。步入展厅,一把把宝剑剑鞘分离,或悬挂,或静卧,在射灯的照耀下显得十分炫目。
其中,一把狭长的宝剑把我深深吸引。它的剑鞘用黑檀木打造,纹理细腻,色泽鲜明,上面有四个手工纯银镂空雕琢的图案作为装饰,这四个图案内容各异,具有不同的意义:离剑鞘口最近的一个图案很容易辨识,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发表演讲的情形;第二个图案上刻着“两弹一星”的故事:氢弹爆炸时产生的蘑菇云、一枚腾空的火箭和一颗卫星;接下来的一个图案有点费解,不过难不倒认真思考的我,那是实施“一国两制”的场景;最后一个图案上有“WTO”三个字母,是为了纪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图案描述的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时刻,因此人们将这把锋芒利刃称为“复兴之剑”。
复兴之剑 |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国荣作品
一把好剑从原料到成形,须经过打坯、热锻、铲、锉、镂花、嵌铜、磨光、装潢等28道工序,其中捶打、刨锉、磨光、镶嵌、淬火是5道核心工序。单单“磨光”这一道工序,就要花费数日甚至数月之久的时间,而且全靠手工。从初期的铁剑,演变为钢剑,到最终锻造成龙泉宝剑,凝聚着铸剑师们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听着老师的讲解,此时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熊熊燃烧的炉火旁,两个赤膊的剑匠师,挥舞着铁锤在捶打铁块,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一边的大缸里“刺啦,刺啦”地冒着白烟,一位师傅弓着背,拿着磨石来回打磨,他的手上已经没有了指纹......
玄武剑、应天剑、青龙剑……展馆中每一把宝剑的纹理、配饰均不相同,每一把都有自己的特点,让喜欢武侠小说的我大饱眼福。流连在不同的展窗之间,欣赏着各个大师的精美作品,我仿佛置身武侠世界,挥舞宝剑,行侠仗义!

古朴青瓷,念念不忘

比起宝剑,我更偏爱青瓷,一件件精美的展品让我领略了龙泉青瓷的魅力。外面是骄阳似火的夏天,但是在青瓷的世界里,丝丝凉意从每一件展品中散发出来,让人心旷神怡。其中最让我情有独钟的是——“美人醉”。她形状独特精致,瓶口非常小,但颈是短的,肩非常宽。线条自然流畅,釉面温润如玉,似妙龄少女初成,婷婷玉立,真是让人进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眼光都聚集在这位窈窕淑女身上,无法自拔。
张子肖(上实附属东滩学校 六年级)

春韵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作品

纵观所有展品,我最欣赏的是一只名为“丝绸之路”的瓷盘。与其他盘子不同,在普通的清白瓷底上,作者铺上一层沙色的瓷土,上面雕刻出几只昂首阔步的骆驼,一群骆驼行走与沙漠间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与身后的蓝天相辉映,这几只瓷质骆驼更是显得惟妙惟肖,这浓浓西域的风情令人陶醉,所有人无不称赞这展品的绝妙。——徐茗玥(静安区教院附校 七年级)
作为一个男生,我本来是冲着宝剑而来的,可最后却对龙泉青瓷念念不忘。走廊四周的橱窗里,展示着制作瓷器的过程。从选矿到检验,制瓷竟有72道工序!制作过程这么复杂,看得我头晕眼花,深深感叹:要制作一件精美的瓷器,可真不容易啊!临走前,我央求妈妈买了一个仿汝窑的茶盏作为纪念。虽然它只有几十块钱,并不名贵,但是我很喜欢那古朴的青色、花瓣形的边和细细的冰裂纹。——杜皓轩(杨浦区回民小学 三年级)

匠人精神,叫人折服

漫步在两百多件艺术藏品中,我仿佛穿越回征匈奴、破楼兰的汉朝,热血男儿征战沙场,正挥舞着刚健、雄强的古剑,以一敌百,坚韧不屈,奋勇地保家卫国。我又似乎进入太平盛世的大唐,看到一代忠臣名将拔出尚方宝剑,斩杀奸佞,为国除害。直到看见2019年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礼——静若伏虎、动若游龙的艺术珍品“至尊宝剑”,才又将我拉回到现实。——张笑寅(民办盛大花园小学 四年级)

玄武剑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沈新培作品

你可能觉得,冶剑就是拿着一块铁在那儿用锤子敲打,一阵叮叮当当之后,一把剑就做成了。事实上,冶剑工艺非常繁复,完全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且,在锻造过程中稍有一步不小心,之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冶剑者要掌握合适的温度,控制剑的柔韧性,还要关注其他许多条件,通过烧制、打击、打磨等各种工序,方能铸成一把薄薄的剑。首先是烧制工艺,就是把一块铁放到炉子里,掌握好合适的温度来烧,这里的难点在于合理地控制温度。下一步,要把刚从炉子里面拿出来的通红的铁块不停地敲打。在敲打时,滚烫的铁水会时不时往外飞溅,铁水温度至少得有几百度,经常会在冶剑者衣服和身上烫出一个个坑洞。接着,还要用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火山石把剑表面磨平滑。最后,当宝剑基本定型的时候,你才可以开始装饰。装饰同样很有讲究,剑身上的图案不能超过三层。——傅钰淇(普陀区武宁路小学 四年级)

汉剑 |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季樟树作品
这次匠心馆之旅,让我折服的是背后的匠人精神。窑变美妙的钧瓷,如同自然天成的百变美女,有的仿若雨过天晴泛红霞,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到开窑那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会带来怎样的惊喜。山川翠色般的青瓷,如玉温润,即便素面无华也亭亭玉立。大师们长年累月捏制打磨,双手五指的指纹在岁月的摩挲下消失了。而他们依然定居在山野,把自己献给了泥陶淬炼的一生。“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这就是瓷器的魅力。
——杨淏玉(上海交大二附中 七年级)

(部分小记者合影,家长供图)

活动带教:张骞 程怡

本文组稿:柳成荫

注:本文系晨报学记团原创,严禁盗用,侵权必究。配图由展览主办方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