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浦发生了三大转变:从上海之源走向上海之门;从远郊农村走向城市副中心;从追赶发展走向跨越发展。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第十二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介绍了青浦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惠琴指出,青浦主要抓住了大虹桥建设和上海城市功能向郊区拓展两大机遇,打赢了六场攻坚战。
青浦积极抢抓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机遇,全面建设引领创新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的中央商务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斗导航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从665.2亿元增长到939.7亿元,年均增长7.2%。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67.3亿元增长到159亿元,超额完成翻一番的目标。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淘汰落后产能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推进,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充分打开对内对外服务两大扇面,利用青浦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优势,创新平台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了会展商贸、北斗导航、快递总部、民用航空、跨境电商等一批产业平台。五年间,从工业主导转向以城市经济、服务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针对当时郊区普遍存在的一些管理顽症和安全隐患,2012年青浦率先开展生产、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和生态环境“五大领域”公共安全综合整治。2016年,彻底解决了青东农场违建群这个困扰青浦多年的问题,并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存量违建基本归零。之后,青浦不断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城市更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持续巩固、深化,形成了具有青浦特色的常态长效机制。
在生态治理上,青浦坚持把生态绿色作为青浦的发展底色,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三区联创”为抓手,大力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中小河道治理,全面消除了区内28条黑臭河道,打通近300条断头浜,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尤其是在全市率先推行“河长制”治水模式,为河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针对动迁安置久拖不决的问题,青浦专门成立了指挥部,实施征收补偿安置三年行动计划,确立“2、3、6”工作目标,119个存量动迁基地拔点目标2年全部完成,5628户存量过渡户的安置目标3年超额完成,累计竣工交付安置房208万平方米,安置动迁户7702户,新开基地征收补偿工作6个月内全面完成。后续进一步提出以原拆原建为基本原则,“把最好的地块用来建设保障房”“把动迁安置房打造为城市景观房”,让群众更好地享受青浦改革发展的成果。
青浦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性改革。探索“以奖代拨”“一站两中心”“三网融合”等改革举措,推动服务管理更加集中高效,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推行村居干部下楼集中开放式办公,零距离面对群众听取和解决问题,有效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密切了干群“鱼水关系”。紧盯群众关心、困扰青浦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坚持领导包案、持续攻坚,截至去年底,综合化解率达到96%。
赵惠琴表示,这六场攻坚为第二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工作基础、群众基础、感情基础。
之后,青浦开始强化引领未来发展、服务长三角和国际国内开放的功能构建,着力打造开放枢纽、创新枢纽、交通枢纽、物流枢纽、贸易枢纽、金融枢纽、信息枢纽、文化枢纽八大枢纽功能。
在功能布局上,青浦实行分区治理的策略,围绕青东、青中、青西不同特点,各有侧重地塑造板块功能,推动镇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形成错位发展优势。
其中,青东主推联动发展,抢抓进博会和虹桥商务区扩区机遇,大力发展科创和商贸经济,打造国际中央商务区和高水平的开放枢纽。青中主推融合发展,抢抓新一轮新城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智造和服务经济,打造独立的综合性城市和示范区主城区。青西主推协同发展,抢抓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创新和绿色经济,加快推进西岑科创小镇和水乡客厅建设,打造世界著名湖区和生态价值高地。
在产业上,青浦开始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布局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战略性的重大创新产业项目。华为研发中心、市西软件信息园、长三角金融产业园、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百亿级产业平台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推动青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核心动能。2019年,快递物流业务收入980亿元、增长2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民用航空、软件信息业税收增长40%和33.9%,会展产业平台全年展览面积573万平方米,客流700万人次,分别增长3.0%和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