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上海人都想把小孩送进这个培训班……


作者:顾筝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20-09-18 13:57:13


现在,文艺类培训机构像天上的星星一般密集。

上海人对其中一个叫“小荧星”的机构有特殊情感。

这种情感其实积累于1980、1990年代。

那个时候,小荧星是真的难进啊。



朋友们的孩子们发现了大新闻:“沈洁阿姨火了。”

传到沈洁耳朵里的时候,她还有点“蒙圈”:“怎么火了?”

原来在抖音、B站上,一段“你是来拉屎的吧”的视频获得点击量和弹幕无数,还诞生了不少表情包和恶搞片段。

视频中,一个梳着童花头的小女孩到草丛中捡球,看到了张丰毅饰演的小偷,好奇地问他:

“你一个人在这里干嘛?”

“你说呢?”小偷反问。

一开始,小女孩疑惑。转瞬,她笑了起来:“你是来拉屎的吧。”

沈洁没有想到,自己在1982年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台词居然成了90后、00后的流行语、表情包。

很多没有看过电影的网友开始在网上搜索:这个表情灵动、眼睛有光的小女孩是谁?

网上对于沈洁的介绍,除了《城南旧事》主演这个标签外,还有一个是“小时候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

看到这个标签,上海人会露出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难怪这么会演。”


■在上海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流逝的岁月》中,沈洁(左)出演主人公的女儿。


对于“小荧星”,上海人有这样一种集体记忆:它是出小明星的地方。

陆毅、胡歌、演唱《小邋遢》的曹蕾、在卡西欧杯大奖赛中得冠军的巫慧敏、主持人阎华、陈帆、裔莎等,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曾是小荧星艺术团的成员。

严格来说,沈洁当时读的并不是“小荧星”。

“1978年,上海电视台到沪剧团录节目,我无意中闯进了录影棚。”

“富老师看到我,问我喜不喜欢演戏。她说,电视台有一个少儿演播组,可以来学。”


■遇到富敏时,沈洁(右四)在参与沪剧《第二次握手》的录制。


沈洁口中所说的“富老师”名叫富敏。

前段时间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重播,唤起了很多上海70后、80后的回忆。富敏和丈夫张弘就是《十六岁的花季》的导演。

1970年代初,上海电视台的节目慢慢复苏,开始出现科技节目、少儿节目……

时任电视台领导的奚里德、韩仕敏等重视儿童节目小演员的培养,成立了少儿演播组,专为少儿节目培养有才艺的小演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专业才能的富敏从酒精厂调到电视台,专职管少儿演播组。

那个年代的上海,哪有现在的各种培训班,富敏和同事们只能去各个学校物色文艺积极分子,把孩子留下来。


■在富敏(左)的儿童剧《心灵的答卷》中,沈洁担任小演员。


沈洁遇到富敏的时候,才6岁,只会说上海话,不会说普通话,但她想学演戏。

于是之后的每个周末,她都由爸妈陪着,到上海电视台少儿演播组参加培训。

“当时发给我们一个包,上面印着‘上海电视台’。背上它,觉得特别‘扎台型’,有种小大人的感觉。”

到少儿演播组学什么?绕口令、朗诵、小品,有表演课也有形体课。

那时少儿电视节目、少儿影视剧,都需要小演员,大多从少儿演播组挑选,所以他们上镜的机会特别高。

进入少儿演播组后一年,沈洁就参与了富敏导演的儿童电视剧《花》的拍摄。

这也是上海电视台第一部儿童电视剧,所有小演员全部来自少儿演播组。


■沈洁(左一)参与了富敏(左二)执导的儿童剧《花》的拍摄


之后的几年,沈洁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片场度过。“剧组安排了一个老师给我补课。”

到了1980年代,对于小演员的需求不局限于戏剧方面了,还需要能歌善舞的孩子,于是上海电视台开始筹备成立一个全方位的艺术团。

1985年2月,小荧星艺术团成立,除了演播组,还有合唱、舞蹈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少儿演播组是小荧星的前身。



- END -


写稿子:顾筝/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