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大楼,记者看到各个分类投放点都贴上了宣传海报,在一楼大厅还立着一台特别的机器——垃圾分类宣讲机。
输入要查询的垃圾名称,即可快速了解不同垃圾应该如何分类,比如一次性口罩属于医疗废弃物,药品外包装、小便杯属于干垃圾,引流袋属于医疗废弃物……
在医院检验科,抽血验血等会产生大量废弃棉花球,这些棉球应该扔在哪里?记者看到,在抽血验血窗口旁,就有一个专门的“棉球丢弃处”,黄色的外观十分显目。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总务处副处长施慧介绍说:“废弃棉花球属于医疗废弃物,为了让大家更正确地进行分类,去年年底我们在门诊和急诊的检验科分别设置了‘棉球丢弃处’。这个‘棉球丢弃处’就是由平时大家看到的灭烟柱改造而成,投放口很小,其他的生活垃圾很难丢进去,而且就在窗口旁,方便患者就近投放。从每天在这里面清理出来的棉球量来看,分类效果很好。”
为做好日常垃圾分拣工作,该院还增加了垃圾分拣专职岗位,物业公司成立垃圾分拣队伍,并进行专项培训。“我们一共有三级分拣,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投放是第一层分拣,工勤人员分拣并回收至垃圾房是第二次分拣,垃圾站工作人员末端分拣至压缩设备则是第三次分拣。” 施慧说。
为了让医院内的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等在投放时更加一目了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各垃圾投放点分别放置了蓝色的可回收物桶、棕色的湿垃圾桶、黑色的干垃圾桶和黄色的医疗废弃物桶。
瑞金医院病房和门急诊大厅都放置干垃圾桶及可回收物桶,有害垃圾桶则定楼定点放置。为避免保洁人员收运时错拿,每个垃圾袋的颜色都要求与垃圾桶一致。
瑞金医院总务处副处长沈贻萍介绍,今年6月和去年6月相比,瑞金医院生活垃圾分类成效显著,湿垃圾从440千克/日增至2400千克/日,可回收物从590千克/日增至736千克/日,干垃圾从13750千克/日减至10000千克/日;有害垃圾从2.7千克/日增至21.3千克/日。
在垃圾分类上,沪上高校也有不少妙招。金秋九月,上海交通大学又迎来了一批新面孔,在学校精心准备的新生大礼包中,除了精美的纪念品之外,同学们还收到了一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
据介绍,这是学校连续第三年为同学们准备这份实用手册了,今年还第一次做了英文版,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来到交大的同学们都能顺利“入乡随俗”。
与常见的社区垃圾箱不同的是,交大特别定制了“高配版”垃圾箱房,配备了烟感喷淋、紫外线消杀和排风除臭系统,能有效解决细菌和气味问题,并杜绝了干垃圾引燃的安全隐患。
垃圾箱的投口也是精心定制的,湿垃圾的投口可“一口双用”,特别留出了丢弃塑料袋的空间,湿垃圾破袋和干湿分离在一个投口里即可完成,解决了湿垃圾袋辗转多个投口所造成的地面潮湿脏乱等问题。考虑到同学们的作息时间,投放站点分为早午晚三个时段开放。
上海师范大学也对原学生生活园区老旧生活垃圾房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采用了时尚装饰设计,安装了通风和除臭设备,为了让园区学生都了解并乐意参与垃圾分类,还对垃圾房周边环境等进行了改造美化,提高了垃圾投放的整体舒适度。
据统计,上师大徐汇校区2019年每日干垃圾平均收集量比2018年同期减量约10.5%,校园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
截至8月,本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优秀率从46.77%提升到了89.2%,达标率从70%跃升至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