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笑中带泪!杭州这所最美乡村小学火了


作者:上海升学
编辑:张骞
时间:2020-10-09 12:41:25

刚刚过去的十一小长假,你有带孩子去看电影吗?要说今年国庆档,最火的就是《我和我的家乡》。

《我和我的家乡》集结了“中国喜剧梦之队”:导演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彭大魔、邓超&俞白眉分别执导五个小故事,张艺谋担任总监制、宁浩担任总导演、张一白担任总策划。

它采用了“导演集体创作”的模式,将镜头对准北京、浙江、陕西、贵州和辽宁,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建设家乡的故事:
《北京好人》讲述了北漂一族的幸酸苦辣;
《最后一课》讲述了曾在望溪村任教十年的乡村教师的故事;
《回乡之路》讲述的是陕北乡党绿化沙漠的故事;
《天上掉下个UFO》是关于贵州黔南苗寨乡村的致富故事;
《神笔马亮》则讲述了留守东北山村人的建设故事。

其中,徐峥导演《最后一课》这个独立单元的尾声,当学生按着自己的画纸构想,真的建造出五彩斑斓的校舍的时候,整部影片的泪点出现了。把家乡情感凝聚在乡村教育上,凝聚在读书改变命运上,也恰好是读书人的最大情感体验之一。
很多网友都对影片最后出现的流光溢彩的小学惊叹不已。五彩的玻璃房外观,梦幻绚丽的校园设计 ,让人一眼就被惊艳到了。很多人以为是用特效做出来的↓
电影里小峰画的学校
但如此绚烂的画面,真的不是特效!这所小学现实里真的存在,它就是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白天看和晚上看一样震撼!
网友:原来是真的教室呀,太美了!
这所美丽的乡村学校位于距淳安县城25公里的青山翠谷间,校舍像一片糖果色城堡小屋,阳光洒落,宛若琉璃的外墙瞬间流光溢彩,仿佛来到童话世界:
据了解,这所始建于50年代的小学原来一样破旧不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1978年富文乡中心小学旧址
63岁的老校长邵烈明守了这所小学半辈子。如果不是从他口里知道,很难想象这所曾破败的乡村小学,如今居然吸引着一线城市的家长放弃学区房,来到农村租房“陪读”。

来听他讲述关于这所学校的故事:

老校长邵烈明:我到30岁都没谈恋爱,一心想读书读出去

邵烈明是富文乡富文村人,富文乡8000余人口,几十年来仅靠务农为生。

他的家离富文乡中心小学只有200米路。这所始建于1956年的乡村小学,最早只是一层的泥房,旁边一间草庵则是老师的住所。

我这一代人,乡里靠读书读出来的,一只手也数得出来。”讲起几十年前的求学经历,邵烈明总会这么说,靠读书“出山”是一件难事。

1973年,高中毕业的他已算是乡里的高学历,因为生产队里忙,他和七个姐弟既要帮父母干农活,又要参与到六联大毛岭水库建设中去。少年时代,邵烈明的记忆里总是筋疲力尽的,汗水浸湿衣衫,难得的空隙,他喜欢捧着书。父亲说,“不管怎么样,读书读着总是有用的。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邵烈明和哥哥经过摸底考试,参加了统考,邵烈明刚刚过线,哥哥落榜。20岁这年,邵烈明连县城都没去过,哥哥带着他一起去参加体检。

邵烈明印象深刻,“那时候到千岛湖镇上,一天就一班客车,我们起了个大早,一路上我心砰砰直跳。太紧张了,心跳过快,体检不合格。回家的客车已经没有了,我们俩一直走到天黑。”

山间吹来的凉风习习,邵烈明坐在家门口石坎上,沉默了一个晚上。看着一个个每天在田间辛苦劳作的身影,大山里的农民们即便这样仍然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要翻山去隔壁村借番薯吃,邵烈明暗自下决心:要读书,走出去。

1978年2月,富文乡小学请他到学校里代课教书,邵烈明边讲课边复习高考。

20出头的大小伙子、高中文化的代课老师,农村里急着给他介绍对象,邵烈明都婉拒了。“我说我还没有正式工作呀,我就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总想一定要考出去,要变成居民户口,要有正式工作。”

他边代课边复习,连考了三年,直到1982年他以全县第2名的成绩考进浙江省严州师范学校民师班。1984年后,他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回到富文乡小学任教,两年后任教导主任,又一年后任校长。

农村孩子要经历2-3所学校才能小学毕业

富文乡下辖10个行政村,80多个自然村,路途远,全乡生源顶峰时期有1000多个,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教育硬件、师资力量的不足。

邵烈明回来时一人教两个班的数学、语文,兼一个毕业班班主任,还兼着一个尖子班的常识课。

“那时候整个乡有20多所学校,分为完小、村小及规模最大的中心小学。一个小孩,小学阶段至少要经历两到三所学校,才能毕业。”邵烈明进一步解释说,“中低年级时在完小,中高年级则在村小、中心小学。因为小孩年纪小,只好在村里完小读低年级,完小是没有高年级的,所以三四年级以后就要换学校了。”

“那时候,教室有限,老师也很辛苦,一个人要教两三个年级,叫做‘复式班’。比方说在同一间教室,一年级教20分钟,然后写作业,再教二年级、三年级......”

邵烈明记忆里,有很长一段时间乡村老师吃的是“百家饭”。村里的小学没有后勤保障,老师只能到学生家吃口热饭。“有位老师住在千岛湖镇上,每天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村里教书,今天在这家吃饭,明天上那家吃饭。”邵烈明说的这段往事,在现在看来有趣,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是乡村教育面临的窘境。

1983年富文乡中心小学旧址

往后很多年,不少小规模乡村小学因生源实在太少,陆续被撤除、合并到中心小学。这也正是电影中《最后一课》单元里范老师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乡村学校焕发勃勃生机,成为网红学校

2016年,杭州市教育局通过调研,将富文乡中心小学作为杭州市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的试点学校,“网红”学校就此播下种子,静待萌芽。而后淳安县花费1000万元进行改造,原先只有118名学生,22名教师的乡村学校,因此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小而美”的典范。

改造后的富文中心小学成了孩子们眼中的一座童话般的梦幻“城堡”。不仅提早实现了“增加10%以上本地生源”的办学目标,学校还迎来了一线城市的“逆向生源”,吸引全国各地学生前来就读。
更有意思的是,学校还成了乡里的一块招牌。在《我和我的家乡》上映之前,就不断有家长和游客慕名前来“中国最美乡村小学”打卡,学校还频频登上社交网络的“旅游出行地推介”栏目,周边旅游经济因为“网红”学校得以一振。
一位网友在“小红书”里评论道:“我真没有想到我的家乡千岛湖,我的母校小学富文乡中心小学现在成了网红小学了吗?上次还有人问我这个学校在哪里,我就突然很惊讶,因为我的小学又不是在市区里面的,怎么都会有人知道去的!而且还很多!太神奇了,这都多少年了……”
老校长邵烈明也说:“这是我们富文从来没有过的机遇。”
看完电影,你被这所最美乡村小学“种草”了吗?


注:本文由上海升学综合整理,内容来源升学宝、人民教育等。转载请注明出自上海升学(id:shanghaishengxue)。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