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市北中学校长研创6门语文校本课程


作者:杨青霞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20-10-11 14:00:29

市北中学陈军校长自2004年以来,创新研发了《长江诗话》《文史哲经典例文导读》《歌唱母亲河》《古文的脉动》《疑思问国文点读课程》《中学生极简文学史研修课程》等六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厚植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于学生心中,是推进“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教改实践中的最新成果。

在市北中学举办的“为多元世界培育中国英才,市北中学105周年校庆主题活动——陈军语文校本课程设计与教学研讨会”上,上海市回民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中、上海市格致中学等各校老师,分别分享了六门校本课程的教学感悟。

2019年下半年上海开始使用部编新教材,老师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在“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群的设置”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但是,教师们在如何将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如何处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关系等方面还有不少困惑,尤其在“校本课程研发”方面更是茫然。

在新形势下,如何依托新教材,使教学厚植于中国文化基因,培养具有“中国心”的一代新人?这是一线教师面对的挑战。

在这方面,陈军在新课标出台之前就有所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

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陈军两三年就设计一个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研发与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不谋而合,体现了陈军在语文教学上的勤奋思考,也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前瞻性。

陈军研发并进行一轮教学的新课程有:《长江诗话》、《文史哲经典例文导读》、《疑思问国文点读》,陈军设计并主持基地班、市北中学语文组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有《歌唱母亲河》、《古文的脉动》、《中学生极简文学史研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市北中学的学生搭建了极富文化意韵和感召力的成长平台。

上海市回民中学钱佳瑾老师回忆道,《长江诗话》是十六年前陈军探索并在该校高一年级开设了这门人文领域的拓展课。当时该校高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在陈军的引领下,沿着滚滚长江一路走来,一起追寻着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们在此留下的坎坷而辉煌的足迹,感受他们当年的心情故事。

让钱佳瑾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节课陈军就首先让同学们画长江流域图,之后在每节课的学习前,都会让学生先画一画长江流经的下一个城市或地域,从白帝城的《早发白帝城》,到洞庭湖的《岳阳楼记》、到庐山的《题西林壁》、到南京、扬州的《书湖阴先生壁》、《次北固山下》等,最后到长三角洲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扬子江》等,一边学习一边画,帮助学生构建起地理观、文学观,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始终浮现长江的雄健形象极其流域的地域文化形象。让学生在地理中体验文学审美,在文学中获得地理知识,拓宽了文化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厚实了人文底蕴。

6门校本课程,以厚植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这是陈军设计研发语文校本课程的思想主线。

《长江诗话》:以长江流域为地理空间,以长江文化为历史线索,以相关诗文为学习对象,以古今中外的人文事件为认识视野,带领学生开展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跨学科研究。

《文史哲经典例文导读》:以中国古代文史哲经典例文为内容线索,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思考维度,以生活事件为引发思考自主研究的基本案例,以小论文写作交流与发表为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学会思考的习惯。

《歌唱母亲河》:每一个国家、地区都有“母亲河”,活动以学生皆有的兴趣和动机——“探究母亲河”为起点,强调参与者的主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和乡土性,旨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世界各地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敬仰之情。

《古文的脉动》:以古文运动发展变化为思想线索,以代表作家为导读单元,以“识时”“知人”“赏文”“习法”为学习构件,以新教材内容为拓展依托,以语文高考为评价参考,引导学生把握古文发展的脉动,了解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思想特色,汲取文化养料,突显历史价值。

《疑思问国文点读课程》:以质疑与批判为课程总线索与目标,以认识中国当代思想创新为学习视野,以历代例文为学习对象,以问题争论为研修方法,以小论文写作和论辩会为评价方式,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批判精神,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批判价值,从而形成批判思维。

《中学生极简文学史研修课程》:以“史”为“线”,拓展不同时代的典型作家作品,与新教材学习互为表里,突出整体思维;以“识”为“点”,提供课题研究路径,贴近任务群的学习,强化学术研究;以“研”为“法”,强调自主创造,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创造能力。

“陈军语文校本课程”以国家必修课程为基础,形成跨学科特点,形成“文跨”“文理跨”“校内外跨”等多种形态,通过联系、比较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综合思维,培养综合核心素养。

这些课程面向社会生活,倡导“师生为友,生生为友,亦师亦友”的学友生活,着重问题驱动式学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同时,课程也立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确立人的学习自主地位,培养人的个性特征,确立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路径,突出人文情怀、科学精神、批判思维、沟通合作、艺术素养、终身学习、健康身心协同发展的现代人格特征。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