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后返校,经过了开学一个月的适应性学习,不少班主任都会给班里的同学调换座位,以达到“效益最大化”,帮助同学们投入更好的学习。也有一些家长向老师打招呼,希望孩子能被安排到“理想座位”:
“我家个头小,容易被高大的同学挡着,最好坐前排。”
“我家孩子近视,老师可以把我们的座位往前调一些吗?”
“孩子容易走神,老师您给他安排到讲台后面吧,眼皮子底下能盯着。”
那么,家长眼中的“理想座位”席真的管用吗?哪些座位是同学和家长眼中的“C位”?座位安排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一起来听听过来家长和资深教师的说法。
图 / 视觉中国
十一长假上来,小鲍同学被老师调换到了班级的第一排,原本按照他的身高,应该坐第三、第四排,他有些惴惴不安。第一排座位在同学坊间被戏称“高危凝视区”,在老师眼皮子底下,还敢做小动作试试?
小鲍默念,莫非是自己开学第一个月有些调皮?测试作业成绩不理想?想当初,自己也是坐过教室两旁“VIP休闲区”的人,可以把手搭在窗台上,侧身听老师讲课,现在可好,上课稍一有动静,左、右、后排三位女生会狠狠瞪上一眼,小鲍惊得马上缩回去了,只得好好听老师讲课。
这两天习惯了,小鲍发现坐第一排也有不少好处,卷子第一个拿到,起手比人家早!上课能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声情并茂”,眼神表情真的看得一清二楚……
这一张图大概能诠释教室座位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
但是对家长来说,他们考虑得更多。《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在一份对1800余名中小学家长的调查报告中显示,超过7成的家长曾经为孩子的座位烦恼,有2/3家长觉得,座位编排和邻座同学的表现会对孩子的成绩有影响。如果能坐到“黄金学霸区”,那就是C位了,那么,学校里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
我们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座位编排标准:
1. 按学生的身高排座位
在对一线教师的采访中,几位班主任给出的编排首要标准惊人一致:身高。通常老师会在排座位前让同学按照高矮排序,而后进教室一个个横向排座,这样能大致确保个头小的排在前排,个头高的排在后排,后面的同学基本不会被前面的同学挡视线。
2. 会考虑孩子的视力情况,隔周轮换
不少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有近视,想让老师照顾前排,老师通常会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有些家长认为教室第二排、第三排居中的位置是“黄金座位”,因为太靠前影响视力,太靠后又看不清。可事实上,眼科医生也提醒,如果长期近距离看黑板,相对容易造成近视,或者发生近视后不易被发现。
针对部分家长所担心的孩子坐边上位置会斜视的问题,班主任给出的回答是完全不用担心。“现在学生的座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周或隔周,座位组间的轮换能避免孩子们长期在同一角度看黑板导致的视力下降。
图 / 视觉中国
3. 会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表现编排
老师在给学生排座时,会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平时的表现。如果把性子较急、爱动的学生排在一起,每天的相处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如果把注意力不集中、常说话、搞小动作的学生排在一组,这样又相当于给他们造成了搞怪的机会,影响到班级教学活动。
所以不少老师尝试让个性不同的学生“混搭”,比如动作伶俐的和动作稍慢的排一起、守纪律的和自制力差些的排一起,动手能力强的和稍弱的搭一块儿,表达能力强的和稍内向的排一起,还有差生被学霸“包围”战术,男生女生互搭等,都是想调动班级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在小组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长宁区一位四年级男生家长张女士坦言,以前有过男生扎堆坐的,因为低年级的时候自控力都不强,上课难免搞事情,后来老师就把女生穿插进来,现在儿子的前后左右都是女生,被“包围”了,虽然儿子的“好友名单”里不太有女生,但偶尔也有要好的女生邀请儿子参加生日趴。现在儿子和中队长坐相邻位置,每天还互相家默,作业大多能在学校完成,省心了好多!
4. 按照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模式排座
在沪上一些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因为班级人数较少,有时二十来个,老师也会采取小组分座的形式,前后距离相对扁平。这样学习小组相对固定,然后组员间每周或隔周前后左右轮换座位,这样既保证小组任务能有效完成,每个孩子的座位又都有变化。
老师安排座位虽然有个性化特点,但大多都要一个共性,“学生们都没有绝对固定位置,几乎一周一换”。多数班主任均表示,由于同学的座位都轮流更换,并且是科学搭配,且一段时间就会根据情况微调,所以不存在“学霸区”这一说法。
科学安排的依据,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按学生身高的高矮排座。同时,还要考虑到身体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比如近视、斜视、弱视等。此外,也会按照学生们的性格特点排位,如爱动的学生和安静的学生坐在一起,男生和女生交叉排位,起到互补作用。
在一些家长眼中,“黄金座位”的标准是“中间、靠前”。而不少老师均表示,“会尽量关注每一个孩子,这是老师的基本职责,和孩子坐在哪个位置并无关系。”
现在,“授课老师除了在讲台上讲课、写板书之外,其余很多时间都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近距离地向孩子们提问、请同学站立起来回答问题。”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说,“其实上课时还特别会关注中排、后排的同学,也经常抽以为躲在角落、不会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孩子们。”
家长最喜欢的区
坊间有“学霸出没位置图”在网上流传,这加深了家长的焦虑。那么,教室的座位真的与成绩相关吗?
“没有必然联系。”几位接受采访的教师都淡定地回答。班级里,“学霸”分布在各个角落,甚至老师会有意将他们分插开,作为“小小老师”帮助周围后进的同学,成绩较好的同学也非常乐意、非常自豪地来做这件事情。
“有不少特别优秀的学生,因为个子高大、自律能力强,通常坐在教室的后排,但他们一定都没放过上课积极举手、认真听讲的机会。所以,并没有所谓的学霸区,只要孩子认真、自律、专注、积极,教室里的任何一个位置都能成就学霸,都能成为C位。”
图 / 视觉中国
采访中,有家长表示,孩子和同桌、邻座会有小矛盾,除了少部分需要老师协调安排外,其他的小摩擦并不影响。
建襄小学二年级家长李女士说,对孩子的座位没太多意见,坐那儿都一样,关键孩子要自己自觉听课才高效。自己孩子与邻座有些小摩擦,就让他们自己处理,家长不过多介入,过了一小会儿,两个孩子又都手拉手一起玩了。“以后社会上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主要还是靠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也完善自身,学会让自己成为受群体欢迎的人。”
一位班主任这样说,学会克服复杂的学习环境也是同学们提高自我的一种历练。服从安排,并做好适应,也是人生学习的一大课堂。
小小座位,也透视着教育的生态平衡,相信老师们会去努力沟通,达到最优的“合适”,家长也不妨怀一颗平常心,将心比心,给予老师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孩子们也有能力在他的“区域”成为更好的自己,比起坐哪里,孩子自己的努力才更重要!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上海升学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