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裱花手法,就知道蛋糕是谁家做的


作者:韩小妮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20-10-23 12:50

作为一个上海小囡,倪小嫣很想知道:白脱奶油蛋糕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问题的答案,其实只要用上海话念一下“白脱”就知道了。

白脱是英文“butter”的音译,指的是乳脂肪含量八成以上的奶油。

“通俗点来讲,这种奶油就是我们平时用来涂面包的黄油。”凯司令蛋糕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凤平解释说,“黄油是俗称,奶油是标准名称。”

“原先说起凯司令的奶油蛋糕,特指的就是用黄油做的蛋糕。上海人又叫它‘白脱奶油蛋糕’。”陈凤平说。

这种奶油蛋糕,从凯司令1928年创立伊始就有了。前些年,凯司令的蛋糕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凯司令老照片


要让黄油变得口感松软,需要加入鸡蛋和糖打发。在制作技艺中,它被称为“奶油膏”。

具体的制作工序是:先将糖液烧开,冲入打发的蛋液打至冷却,再冲入已打发的奶油打至均匀。


■黄油制成的奶油膏稳定性好,适合用来裱花。


老吃客们对白脱奶油的味道烂熟于心。“假使我们换了奶油,他们一吃就吃出来了。”陈凤平说。

来自不同产地的奶油各有特点。“相比之下,新西兰的奶油奶味比较柔和,最适合上海人的口味。”陈凤平说。

“所以从1928年到现在,我们用来做白脱奶油的原料,一直是新西兰同一个品牌的奶油。

吃口有些硬硬的白脱奶油,恰好适合发挥裱花技艺。“它稳定性好,我们可以裱得很精细。稀奶油裱花就比较粗犷了,必须冷藏才能长时间保存。”

裱花奶油蛋糕虽说是舶来品,但如今在国外却很难看到这种“老上海风格”的。

那是因为它就像炸猪排、罗宋汤等海派西餐一样,已经被“本土化”了。

“外国人裱花没有龙凤、松鹤,也没有寿桃。我们是用外国的技艺来创作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图案。”陈凤平说。


■裱花技艺到了上海,平添了不少中国元素。


即使在上海,现在这种传统的裱花奶油蛋糕也已经不多见了。然而时光倒退三四十年,这曾经是上海不少西点房的看家本领。

海派西点源头各异,凯司令是德式,老大昌是法式,哈尔滨是俄式……在做白脱奶油蛋糕这件事上,这种差异更多体现在风格上。

“从裱花手法上,我们原来一看就晓得蛋糕是谁家做的了。”陈凤平说。

“比如凯司令的裱花是整个裱一圈;老大昌是裱半边的。我们装饰的花型都不一样。”

“字体也不一样。我们德式比较严谨,一个‘寿’字,肯定是写得工工整整的,不给你自由发挥。老大昌他们法式就比较随意,喜欢写草体。


■海派西点源头各异,各家白脱奶油蛋糕的差异更多体现在风格上。


“另外,我们的蛋糕是三层夹心的。别家有些喜欢在蛋糕坯上直接抹一层奶油。”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