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
编辑:崔翼琴
时间:2020-10-26 12:48:28
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18

守护项目:五香豆制作技艺
传承人:仇成华

在城隍庙最热闹的九曲桥边,“上海五香豆”占据了正南面最好的一个门面。虽然当年早晨8点就有人排队的盛况不在,但店内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一位男售货员用一个大号塑料袋,装好满满一袋五香豆放在柜台边,估计是游客预定好一会儿来取的。

“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五香豆作为上海的特产,是很多游客必带的伴手礼,也曾是很多上海人记忆中的美味。

五香豆制作技艺传承人仇成华老师1980年进厂学做五香豆。他说,最辛苦的是煮豆和翻豆。“煮豆要掌握火候。那时候没有电磁炉,靠烧煤。就怕遇到差煤,你要它火上来的时候它就是不上来。一个班头7个多小时,炉膛温度300多度,冷天热天都一样。”翻豆呢,则全靠两个膀子和手腕的力道,每一扁30多斤,要不停地翻动,“有同事因此得了腱鞘炎”。

几位“00后”“10后”的晨报小记者,还都没有吃过五香豆。采访进展到一半,家长们说,今天回去就去买几包五香豆尝一尝。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记忆中的五香豆

晨报小记者  蔡雨霏
 (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  五年级)
“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奶奶知道我要去上海五香豆厂采访后,不禁念叨起来:“我们小时候,能吃到五香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不过现在五香豆嚼起来有点不一样,豆的口感变硬了。”奶奶轻轻叹了口气。
带着对五香豆的好奇,我来到了上海五香豆厂,采访五香豆制作技艺传承人仇成华师傅。仇师傅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五香豆的由来。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城隍庙是难民们的聚集地,一位叫郭瀛洲的老先生改进了当时茴香豆和六香豆的做法,发明了一种新的零食,因为它咸甜香松糯的特点,取名“五香豆”。

仇师傅是1980年进厂接触制作五香豆的,当年他才20岁,当兵回来跟创始人郭瀛洲的四弟学习手艺。我问仇师傅,为什么我奶奶说过去的五香豆很软很好吃,但现在却很硬。师傅解答了我的疑问,这是因为它的原材料不再是白蚕豆了。种植白蚕豆的地没有了,只能用其它蚕豆品种替代,所以豆的口感会有变化。仇师傅又补充道:“虽然蚕豆品种变了,但制作的工艺还是一点没打折扣。”
回家的路上,我和爸爸兴冲冲地跑去城隍庙买了一包五香豆带回家,到家告诉了奶奶今天采访的见闻。奶奶嚼着五香豆感叹:“口感虽然不一样,味道确实还是记忆中的味道。”我陪着奶奶,边吃着五香豆,边听她讲那些过去的往事。

五香豆我竟然没吃过

晨报小记者  张子肖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  六年级)
图片来源:纪录片《海派百工》
“没去城隍庙,等于没来过上海;没吃五香豆,等于没去过城隍庙!”这句响亮的广告语在1980年代的上海,流传一时。那时,作为上海的知名特色小吃,五香豆不仅是上海人的“心头爱”,还是游客们回家必带的上海特产。可是,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居然没吃过五香豆!
于是,在采访五香豆制作技艺之前,我在家里做了个小调查。我去问爸爸妈妈,他们都说听过“五香豆”,但是没有吃过。我又去问了外婆,她告诉我:“我小时候啊,吃五香豆的,我母亲有时会去城隍庙买给我吃,可好吃了!”原来,对于我们的祖辈来说,五香豆是他们的童年,也是上海的历史。所以在他们眼中五香豆是不可缺失的。
8月6日,我带着一丝好奇,走进了上海五香豆厂,去看看外婆技艺中的“可好吃”的五香豆是如何制作的。
五香豆制作技艺传承人仇成华师傅告诉我们,五香豆是茴香豆和六香豆的组合品。茴香豆用手拿了之后,会很黏,需要再去擦手,比较麻烦;六香豆呢,太硬了,不太受欢迎。所以五香豆就改掉了他们的缺点,留下了他们的优点:它不仅不粘手,而且软硬适中,极其美味。它的口味用五个字概括就是“咸”、“甜”、“香”、“酥”、“糯”。

五香豆当年还被称为“奶油五香豆”,因为豆子外面的盐霜看上去神似奶油,所以就取了个这样的名字。它的口味从外面的盐霜(咸)到豆子本身(香)最后再到回味(甜),可谓是口味丰富。豆子用的是三白蚕豆,口感糯糯的。而且它竟然不放一点味精和防腐剂,是纯天然的。

但是时间在流逝,市面上有了越来越多受年轻人欢迎的食品,例如:可乐、奥利奥、巧克力等。为了再次走上巅峰之路,师傅们也尝试过把五香豆做成各种口味,但吃起来总觉得怪怪的。不过这也好,可以依旧是那原汁原味。
你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想去城隍庙买一包五香豆吃啦?反正我已经迫不及待喽!

既远又近的五香豆

晨报小记者  陈姿旖 
(建平中学西校  初一)
五香豆和上海人的关系很微妙,既远又近,若即若离。你随便抓一个上海人问:“最近一次吃五香豆是什么时候?”少有人能答得上来。
我也不例外。所以怀揣着我对五香豆的懵懂,8月6日,我来到上海五香豆厂,采访五香豆制作技艺传承人仇成华师傅。
仇师傅娓娓道来五香豆的历史。在上世纪30年代,五香豆的创始人郭瀛洲背井离乡,只身来到上海。一开始他靠摆小摊来谋生,但生意一直不红火。为了自己的生活,他在偶然的一次机遇下决定改行试制一种新的蚕豆。他选用了白皮白肉的蚕豆,在配料上动了许多脑筋,调整口感,调试火候,最终调制成了一种新口味。
由于当时市面上已经有了绍兴茴香豆和六香豆,所以他把他自己的产品取名为五香豆。仇师傅笑着说,并非因为里面加了五种香料,而是借助于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于自己品尝过的一种美味的豆类食品,连说了五声“香”,所以就取名为“五香豆”。
五香豆既不夹生又香甜可口,做到了色香味俱全,口感呈软中带硬,咸中带甜,深受顾客喜爱,最外面的一层白霜,是要慢慢舔的,舔完后的五香豆,仍然留存着咸香味,咬到内心则有些些软韧,特别适合闲时消遣。
可惜的是,时过境迁,如今的五香豆不复往昔的风光,制作技艺则在2012年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哪怕是对五香豆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一辈上海人,会专门去买来吃的恐怕也不多,更不用说对五香豆感到陌生的年轻一代了。
听着仇老师的讲述,我不由得想尝一尝这一“老上海的味道”了。身边有家长说,她已经网上下好单啦!希望五香豆可以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视频文案:顾筝

视频拍摄制作:张智丽

带教记者:顾筝
活动统筹:张智丽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