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传承人:袁家钊
“蛋雕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蛋壳就会碎。”
“我的海派蛋雕,玩的就是心跳也好,开心也好,反正是个玩。”
“有乐趣啊,它有无限的想象,小蛋壳大世界。每次都要通过你的实践,通过你的动脑,才能成功。”
“玩蛋雕失败是很正常的。时刻都在挑战,培养一个人的毅力和耐力。”
“玩蛋雕就是一句话,日月补体,乾坤娱心。”
淞南蛋雕技艺传承人袁家钊老师可谓上海非遗界的“金句王”。
玩了40年蛋雕的他,依然保持着一颗“玩心”。这颗“玩心”,首先是喜欢,有兴趣,愿意把时间精力投入其中;其次是不功利,不是为了出名赚钱,默默无闻也照玩;再次是能在挑战、失败、再挑战中不断突破创新,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与乐趣。
所以,这颗“玩心”,是袁家钊老师身上最闪光的点。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小蛋雕 大世界
晨报小记者 杨然
(上海市中国中学 七年级)

圆润的主体,低调的色彩,分明的层次,简明的镂空,塑造出一枚枚精致的蛋雕作品。在上海宝山区淞南文化活动中心,海派蛋雕技艺传承人袁家钊老师的工作室里,一时间站满了我们这些来访的小记者,空气燥热了起来。但眼前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像是一股清流,让人神清气爽。
今年63岁的袁老师,扎着一束马尾辫,身姿笔挺,精气神十足。他手中拿着一件青蓝色的蛋雕作品,笑着跟我们讲述他和蛋雕的故事。

袁老师与蛋雕相遇是在1980年。他23岁时,去大连出差,火车站一出来,看到一位货郎,因为没生意,在路边刻蛋壳。“我想这么脆弱的东西也能刻,就站在旁边看他刻,结果看了一下午。他看我这么喜欢,晚上就带了5个蛋壳来让我试试手,结果全部碎了。”袁老师说,也就是从那一晚开始,他走上了从“破碎”到“圆满”的蛋雕生涯。
因为没有老师教,也没有如今发达的互联网,回到上海的袁老师就自己琢磨、练习,“别人去唱歌跳舞喝老酒,我就在家里玩蛋雕”,直到2年后,才有了第一件自己还算满意的作品,但他乐此不疲。“有乐趣啊,它有无限的想象,每次都要通过你的实践,通过你的动脑,才能成功。小蛋壳大世界。”
在袁老师的作品里,有用普通洋鸡蛋雕刻的作品,他利用洋鸡蛋本身的褐色,以刀代笔,在上面浅雕“作画”;也有用鹅蛋雕刻的作品,鹅蛋本是白色,不适合“作画”,那就做浮雕、镂空。随着技艺日臻成熟,袁老师还雕刻了火鸡蛋、鸵鸟蛋、仙鹤蛋等,浅雕、浮雕、镂空各种技法齐上阵。
最令我们惊叹的,是袁老师独创的360 度无界面雕刻。你看那枚《荷塘情趣》,九条鲤鱼嬉戏荷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一幅独立的画面,但又相互连接,没有边界。再看那幅《锦绣山河》,四面中式屏风上,雕刻着奇山异水,屏风和屏风间镂空相连。
袁老师说,这样的作品不仅是雕刻难,更难在构思创作上。“我心里不止想着山山水水,我还试图用蛋雕传达更多的意思,这样我的作品就多一份内涵。”袁老师送给儿子的结婚礼物,也是一枚蛋雕。用的是澳洲鸵鸟蛋(俗称鸸鹋蛋),两个拳头大小,青蓝色。上面刻了一条小船,船上载着一龙一虎(两人生肖),代表同舟共济;两只鸟代表比翼双飞;还有松树,牡丹,代表坚韧与富贵;蛋壳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刻着“囍”字和“福”字;上面还有一句话“一路同行”。原来,每个小小的蛋雕作品,除了视觉所见展现出来的美好与精致,更是毅力,耐力的呈现。小小蛋雕记录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更是创作者丰富内心世界的表达。蛋雕 玩得就是开心
暑假的一个星期六,宝山区淞南镇文化活动中心的三楼,光线有些昏暗。当我轻轻推开中间一扇门,眼前顿时一亮:一排展示柜里,一个个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蛋雕,在灯光的照射下旋转……展示柜旁边站立的,正是我们的采访对象——淞南蛋雕技艺非遗传承人袁家钊爷爷。他个头不高,身材略显消瘦,一条马尾辫梳得一丝不苟,虽年过六旬,精神头十足。袁爷爷很热络地招呼我们进门,和我们聊起他的蛋雕作品和故事来。“我这里比较多的是常见的蛋,比如家里最普通的洋鸡蛋和鹅蛋。鸡蛋可以做浮雕又能绘画,因为鸡蛋表面有颜色。鹅蛋的表面是白色,就只能做成浮雕,否则你都看不出上面刻了什么。”不过柜子里还有好几颗大蛋呢!原来是世界最大的禽类蛋——鸵鸟蛋。“这是非洲的鸵鸟蛋。“袁爷爷指着那枚特别大的蛋问我们,“大家猜猜鸵鸟蛋有多重?”这可难为了我们这些平时不买菜的小记者们,有的直接摇摇头,有的猜说一斤多吧。“大概是两斤半到三斤多,一个鸵鸟蛋相当于十多个鸡蛋重!”袁爷爷笑着告诉我们。除了前面说的非洲鸵鸟蛋,另两种鸵鸟蛋就是美洲鸵鸟蛋和澳洲鸵鸟(鸸鹋)的蛋。其中鸸鹋蛋最珍贵,因为它的颜色十分特别。袁爷爷告诉我们,鸸鹋蛋壳一共有三层,最外面一层最硬,不适合雕刻,只有将其磨去后,第二层才能雕刻,第二层是最漂亮的,颜色如同丹青一般。褪去那层丹青,剩下的是第三层,那是一种纯净的白色。你看,那颗鸸鹋蛋蛋雕慢慢旋转着,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朵朵祥云间,一座墨色仙山深入云霄,远处驶来一艘青色帆船,挂着大帆直济沧海。顺着船头是一条张牙舞爪、威风凛凛的青龙,而在不远处,一头青色猛虎俯身于盛世牡丹园下。袁爷爷说,这是一年前他特别为儿子结婚创作的礼物,祝福属龙虎的两位新人婚姻美满幸福。蛋雕的背后,摆放着几张证书,其中一张是2015年颁发的上海宝山区级非遗证书。这一年距离袁爷爷接触蛋雕,已经过去了35年。袁爷爷说:“如果没有非遗,我也就是一个人在家默默地玩玩。”他语气轻松地说,“如果有人问我,学蛋雕多久能赚钱,我会直接让他不要学了,因为不赚钱。”正如他在《海派百工》非遗纪录片中所说:“我的海派蛋雕,玩的是心跳也好,开心也好,反正就是个玩。”40载痴心玩蛋雕
1980年的大连火车站,一列来自上海的火车上,走下来一个年轻人。奇怪的是,他没有跟着人流流入这座城市,而是被附近的一个手艺人吸引,站在一旁看了足足一下午。这个手艺人手里,拿着一个蛋壳在雕刻。而这个年轻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袁家钊。如今,他已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淞南蛋雕技艺的传承人。2020年8月1日的下午,我们晨报记者团一行人顶着烈日,敲开了宝山区淞南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大门。迎面走来的袁家钊老师穿着黑白相间的T恤,米色的长裤,个子不高,扎着一条长长的马尾,很有艺术家的风范。我稍稍留意了下袁老师的手,手指修长有力。袁老师亲切地招呼着我们,给我们一一介绍他的蛋雕作品。只见作品整齐地摆放在玻璃橱柜内,每个蛋大小、品种、颜色各不相同,有最普通的鸡蛋和鹅蛋,也有巨大的鸵鸟蛋,还有罕见的仙鹤蛋等等。每颗蛋上都刻有精美的图案,行云流水,美不胜收。好多镂空设计简直不可思议。蛋壳那么薄、那么脆,袁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静下心来听袁老师娓娓道来。原来就如开篇介绍的,23岁那年,袁老师出差去大连,机缘巧合遇到了当地一位蛋雕手艺人,看了一下午后,当天晚上他就开始尝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是袁老师练习与创作的黄金时间。放一首喜欢的歌,或者开着广播,一个人专注于指端,完成自己的作品。2年后,袁老师有了第一件满意的作品,但他依然默默无闻、鲜有人知。转折发生在2008年,袁老师的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他感觉自己今后也许需要当众表演蛋雕,因此给自己加了活儿——到鲁迅公园去练蛋雕。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蛋雕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四周被好奇的人们围得密不透风,各种问题铺天盖地,袁老师从一开始浑身紧绷、手心冒汗,到慢慢可以偶尔回答一两个问题,再坚持到后来终于可以一边和周边人聊天,一边继续手里的蛋雕。就这样,袁老师练就了当众从容、潇洒雕蛋的新技能。如今的袁老师,不仅自己玩,还带着学生一起玩。“我线上开课,全国各地都有我的学生。”袁老师不无得意地说。我们现场也尝试了一把,果然有了正确的方法后,蛋并不是一雕就碎。但要玩出艺术价值,那就非一日之功了。以刀为笔 匠心蕴乾坤
四面玻璃镶嵌红木做成的展示柜里,一个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蛋雕被错落有致地摆放其中,在灯光下徐徐旋转。有的是取蛋壳自然色的浅雕,有的是青色的浮雕,还有的是略带花纹的镂空雕……寻常被人遗弃的蛋壳在这里成为了令人惊艳的艺术品。这些蛋雕艺术品,出自上海非遗淞南蛋雕技艺传承人袁家钊老师之手,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看这个《硕果累累》,镂空的工艺雕刻出葡萄的藤蔓和叶子,上面挂着一串串葡萄。最特别的是其颜色,不是鸡蛋的褐色,也不是鸭蛋的白色,而是浅灰中带着一点点的咖色。我们都很好奇:这枚蛋如此特别,是从哪来的呢?“这是丹顶鹤的蛋!”袁老师笑着说道,“这是20多年前,上海动物园无法成功孵化的“死蛋”,一共有两枚。在那里工作的朋友知道我到处搜罗有特色的蛋壳搞创作,就把它们送给了我。可惜,处理起来难度非常高,有一个损坏了。这不,它就成了孤品。”《硕果累累》的旁边,是《鸟语花香》。这是一个使用非洲鸵鸟蛋雕刻的浮雕加镂空作品。袁老师说,它的雕刻工艺不难,可是设计创作中,要利用蛋壳本身的色泽深浅和形状特点来表现鸟和花,怎样的构图能够让人仿佛闻其声、临其境,这着实让人费心思,所以作品雕刻用时两个月,但设计就用了一个月。咦,怎么有一个个头不大的蛋雕作品被摆放在展柜的正当中?我凑近一看:图案正中两只举在空中的手紧紧相握,上方有七个字:“齐心协力抗疫情”。这一定是袁老师的新作。字的上方,有雷电和火焰,那一定代表“雷神山”和“火神山”。作品的左下方是黄鹤楼,右下方是“东方明珠”和国际邮轮码头,车辆和江水将两者串联起来,表达出沪鄂同饮一江水、共同抗击疫情的寓意。袁老师说,蛋雕玩起来花心思,又发不了财,因为这些作品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用珍贵罕见的材料制成,无法定价,也少有人收藏,所以只有真正喜欢才能坚持玩下去。小小的蛋雕作品,蕴涵了像袁老师这样的中国匠人的文化与智慧。当中有他们对生活中美的诠释,有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有他们对家国的热爱和情怀。袁老师心中有乾坤,这样才能够以刀为笔,在这方小小蛋壳上匠心独具地绘出璀璨画卷。蛋雕,玩的就是心跳
宝山区淞南文化活动中心所在的大街热闹非凡,可内部却静悄悄的。走上楼梯,推开306号房间的门,只见一位留着长发、双目清明、精神饱满的老人正侃侃而谈。他就是我这次的采访对象——淞南蛋雕技艺非遗传承人袁家钊老师。袁老师的身侧,立着一个玻璃展示柜。柜子里,一枚枚蛋雕作品在射灯的照耀下缓缓旋转,吸引着我的目光。仔细一瞧,有的就是我平日里吃的鸡蛋,利用它的本色刻出花卉、文字;有的是个头大、青灰色的鸵鸟蛋,镂空雕出山水、花鸟。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个被雕出了四面屏风,屏风与屏风仅一个蝴蝶结相连的鸡蛋,在灯光照射下,镂空处变得更加明显。“蛋雕,玩得就是心跳!”袁老师回忆说,40年前,当他出差到大连,在大连火车站看到路边一个货郎在刻蛋时,心里冒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这不会碎吗?”于是袁老师就在旁边看着他刻,招待所也不去了,看了一下午。那人见袁老师对蛋雕很有兴趣,便约好晚上教他。第一个晚上,他带了5个蛋来,袁老师一上手,全碎了,堆了一堆。直到玩到第2年,袁老师才有了第一件满意的作品。可是后面开始追求更高的境界,玩镂空,那坏得就更多了。袁老师说,那个四面屏风的作品叫做《锦绣山河》,他曾经想复制,但是都失败了。袁老师还留着一袋碎蛋,说是以前刻坏的蛋,舍不得扔,都存起来当宝贝。“玩蛋雕失败是很正常的,它时刻都在挑战,培养一个人的毅力和耐力。” 袁老师说,看起来他很享受在蛋壳上挑战极限带来的乐趣。采访后,袁老师拿出准备好的蛋壳和刻刀,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蛋壳是不是一碰就破”。他先传授了我们基本的手法,包括左手如何握蛋、右手如何下刀等。我万分小心,下刀时不敢太重,也不敢太轻,提心吊胆地雕刻出了一个“乐”字,这才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咔”,一个轻轻的声音,原来有个小记者为了追求刻得更好,碎了一个蛋……带教记者:张智丽
活动统筹:张智丽
视频文案:杨然 张智丽
拍摄制作:张智丽 王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