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花满场,晨报小记者感受花与艺术之美
作者:晨报学记团
编辑:张骞
时间:2020-11-03 12:20
花卉创造了奇迹,为人类树立了坚毅、果敢、恒心和灵气的不可思议的榜样。——比利时剧作家、诗人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明珠美术馆“以花之名”当代艺术群展正在热展中,作为疫情以来明珠美术馆策划举办的首个新展,此次共展出25位国际当代艺术家逾150件精彩“花”主题创作。展览既是一次以花与艺术的名义发起的“紧急召集”,也是对当下景况的诗意回应。近日,晨报学记团小记者来到明珠美术馆,在VIP导览员顾晏宁老师的讲解中观赏了这一展览,他们有怎样的感想和收获呢?来看小记者们发回的报道吧!以花之名,以美感人
世上有花千万种,花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10月5日,我来到了明珠美术馆,让我们来一次“花海”的旅行吧!我不仅欣赏了艺术气息浓郁的画展,而且经过导览员有趣生动的讲解,了解了多元的艺术创作手法,享受了一场艺术的熏陶。25位艺术家的大作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还有多幅作品是在疫情中创作的,表现了艺术家对生命的追求,其中让我最喜欢的是林明弘的作品。艺术家林明弘曾经说过:“我希望能打破看画的艺术概念,艺术作品是可以踩、躺、坐、卧的。艺术是一个借口,让你来更自由地生活。”我走进了一间迷你而温馨的小房间,墙上布满了粉色樱花图案,如同身临樱花丛中,我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房间中间摆放着一张瓦蓝色的床,上面有蓝色的被子和枕头,可以供参观者坐和躺着。我们仰面躺在床上,抬头仿佛在星空里徜徉着,沉睡着,美梦着……我轻轻地抚摸着花纹,好像进入了画家的世界,如梦如幻。红蓝两色让人感觉到了平静和安逸,感觉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那么温暖,那么幸福……一个小时的参观如此短暂,这次活动让我们在艺术的海洋遨游了一番,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蚕摄影、木板油画、白瓷装置、X光片结合摄影,给了我们新奇的体验和无限的想象,原来不只是在纸上创造的作品,艺术品的体现载体如此多元化。身边好多物体和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需要的是我们发现的眼睛。未来,我也会创造出属于我们“10后”独特的艺术作品,请大家拭目以待吧!领略别样的“花”
你见过花瓣上涂着油彩的画吗?一辆满载着鲜花的自行车该是多么漂亮!我见到了,它们就出现在“以花之名”艺术展上。在这个主题展馆中,我看到了别样的花,它们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鲜花、插花、花的组合,而是些被艺术家们赋予新的意境的物质。在火的炙烤下,一支鲜花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再配以适当的光线,这只鲜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就像杨勋老师所说,“这种戏剧般的光,照射着花蕊的中心,光越强烈,中间的花蕊却显得越惨败”,您想象得出这种花的美吗?展馆中的一面墙上展示了一排像是被严重“糟蹋”过的花。原来,艺术家徐鑫桦将我们常见的鲜花置入瓷土中,再利用窑炉进行约1330度的高温烧制,鲜花的生命就这样刻印在了瓷土中,像凤凰涅槃了一样。这些作品保留着的,不仅仅是鲜花的形与色,更是生命存在的余辉。展览中,还有蚕丝影花、树脂漆兰草与人造大理石上的打印花、嵌印在地毯中的花、被放在X光下与骨骼一起拍出来的花影等等。它们都是如此的神奇,让参观者的脑子里荡起了一阵阵的冲击波。只要愿意展开想象,发挥人类的智慧,不同式样的“花”就会呈现出来。一花一世界
花是自然的奇迹,是生命的礼赞。10月5日,作为晨报学记团的一员,我来到上海明珠美术馆,参观了“以花之名”的展览。走进明珠美术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扇中式的木质大门,里面装饰着许多鲜艳的花朵。讲解员介绍说,这是艾敬的作品,寓意开门见花,表示对参观者的欢迎。我心想,真是个有意思的艺术作品,不知道这个展览接下来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整个展览中,我们欣赏了以花为主题的各种艺术作品,每个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匠心,真是“一花一世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艺术家林明弘的装置空间。他的作品被放在在一个半开放的空间,四周的墙面上都是粉色和蓝色的传统印花图案。但跟一般展览不同的是,这个空间的正中放着一个卧榻,上面还有两个抱枕。我很好奇:这里为什么有卧榻和抱枕呢?难道我们是来睡觉的吗?导览员笑着说:“作者希望能打破观众站着看画的习惯,让人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可以触摸和体验的,放在这里的卧榻可以吸引观众坐着和躺着来欣赏他的作品。”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思,原来现代艺术可以这样来表达啊!我又发现了墙上的一行小字:“艺术是一个借口,让你更自由地生活”,不禁心中一动。我躺在卧榻上,看着四周绚丽的花朵,沉浸在作者的美学世界当中,似乎也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热爱自然界的美,并努力去打破艺术的原有概念。这让我对现代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也是我参观这个展览的收获吧。10月5日,我跟随晨报学记团来到明珠美术馆,参观“以花之名”艺术展。这是我第一次来明珠美术馆,它的空间很宽敞,屋顶高高的,墙壁洁白干净,艺术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可真漂亮啊!这次展览有二十五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其中包括何多苓、周春芽、荒木经惟等多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跟花有关,有油画,有摄影作品,还有装置艺术。在这些作品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杨勋的油画。杨勋有七幅作品参展,有梅花、白玉兰、茶花、海棠。画的颜色十分鲜艳、明快,花朵很大,占据了整个画面,花蕊也看得非常清晰,连背景都很美。导览员介绍说,他是在花开得最美的时候拍了照片,然后对着照片来画的。我觉得他画得棒极了!虽然是油画,但是像照片一样逼真。杨勋说,“我想把最灿烂的时刻用强烈的光束定格为永恒的片刻记忆,仿佛这一瞬过后,完美就将凋零。生命也就此谢幕。正是这样易逝的镜中花月,才能在盛开的寂静中摄人心魄。”这段话让我感到有点悲伤,这么美好的花朵,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凋谢了,就不存在了。真让人惋惜!看完展览,我又想起一句话: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顿时,我心头又有了希望,刚才的伤感渐渐消失了。这真是一次像花一样美好的展览!以花之名,感受世界之美
金秋10月,天气晴朗,我们来到明珠美术馆参观“以花之名”艺术展。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门见花儿”,雪白的墙壁上挂着两扇镂空的古董大门,门内铺满了世界各地的鲜花,大丽花、菊花、荷花、玫瑰、牡丹、林林总总目不暇接。这么多五彩缤纷的花,真是让人开门就有惊喜啊!整个展出由25位中外艺术家联合完成,每个人都贡献出了精彩纷呈的作品,包括摄影、油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形式。最震撼我的展品是艺术家胡为一的一组摄影图片,这是他在新冠疫情期间创作的。X光片上是病人的骨骼,躯体上却盛开着鲜花。也许会有人觉得病体上的画很扭曲、很诡异,但我却觉得鲜花代表希望,我们向死而生,病人看到鲜花就不会那么痛苦了。最后,我们来到了一大丛扶郎花旁,这里是《移动的花园》。每个小朋友都可以自花丛中带走一枝花,送给一位陌生人。我想,这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把美丽传递给更多人。走出明珠美术馆,我手举着鲜花,期待可以送给小朋友,让他也来参观“以花之名”,感受花之美。10月5日,我和妈妈去了明珠美术馆,参观了“以花之名”的展览。我一看到这个名字,就猜这是个花展吧,那它与花店有什么区别呢?我带着好奇走进了展馆。这个展览的作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感受到死亡和病痛的凄凉,比如蒋志的摄影作品《情书》。他的妻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去世了,他点燃了鲜花,表达生命在最好的时候消逝的样子。另一种则是积极向上的,希望大家不要害怕疫情,要勇敢地面对。我最喜欢的是一幅叫《马蹄莲》的油画。整幅画是一朵巨大的马蹄莲,黄色的花蕊,白色、粉红色的花瓣,还有绿色的花萼。她摇摆着夸张的花瓣,好像被一阵风吹了起来,像蝴蝶一样张开翅膀。她色彩艳丽,给我一种浪漫的感觉。展厅的最后一件作品是《移动的花园》,你需要拿一朵扶郎花送给一位陌生人。妈妈告诉我,它的花语是互敬互爱、有毅力、不畏艰难。作者希望像太阳一样的鲜花,能拂去疫情的阴霾,带来色彩与温暖。我挑了一朵红色的送给了餐厅的服务员,我想让他感受到我的热情,希望他能把它插进花瓶,让餐厅变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