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他复制古船模型数千艘,只为保留中国博大的船文化


作者:晨报学记团
编辑:张骞
时间:2020-11-07 17:26:08
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21

守护项目古船模型制作技艺

传承人:张玉琪

在1990年上海公布的“上海市市徽”图案上,一艘五桅沙船占据着视觉中心,上方一朵白玉兰花,下方一个螺旋桨,组成了这一代表上海城市的标志。

这艘船的学名,即为“上海五桅沙船”。据史料记载,沙船源于上海崇明岛,是江南一带民间常用的平底船,上海是沙船的故乡和发源地。而复原出这种已成历史的沙船造型的,正是本期晨报学记团访问的非遗传承人张玉琪老师。

张玉琪老师制作的古船模型手艺,不仅使得沙船的模样重新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还让许多种仅存于古书记载中的船只形象和民间口头流传的木船品种“复生”。多年来,他经手制作的古船模型,摆满了小小的工作室,还被送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展出,讲述着宝贵的历史文化。

就让我们跟随着晨报小记者的脚步,对这古代舟船文明成果的复现一探究竟。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斗室之中乘风破浪

晨报小记者  周丹枫
(上海实验东校 七年级)
一直对郑和宝船颇感兴趣的我,当得知要去采访“非遗守‘沪’人”中的古船模型项目时,兴奋不已。是怎样的古船,能做到“乘风破浪,风雨无阻”?又是怎样的守“沪”人,能将这“宣威异域,举世瞩目”的古船技艺完好地传承下来?带着疑问,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进了上海市非遗“古船模型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玉琪老师的工作室。
一间二十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橱窗内、桌椅和柜子上摆满了各种精美的古船船模、图纸和工具。身穿海蓝工作服、鬓角微白、和蔼可亲的张玉琪老师,早已等候着我们的到来。满室的宝贝,张老师如数家珍:“这是沙船,平底,江海两用船,遇沙滩搁浅不易倾覆,故称之为‘沙船’,起源于崇明岛,对上海的港口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采访中得知,上海市标中沙船的模型正是由张老师制作完成的。
这时我注意到一艘气派的尖底船模型,于是问道:“郑和下西洋采用的是平底还是尖底船呢?”张老师耐心解释:“尖底船航行更快,平底船不易搁浅,但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哪一种,史书没有记载。”说到这里,他拿起一本起皮的英文版《长江之帆船与舢板》,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关于古船的制作记载非常少,而古船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的历史变迁。多年来我们四处寻访各种现存古船,希望通过我们的模型复原制作,向世人还原真实的古船模样,让古船技艺保存下来。但制作古船模型是一件非常枯燥、极需耐心的事,手时常会被刀划伤,有时中途我们也想放弃,但想着古船模型能够复原的样子,又坚持了下去……”
窗外一缕阳光照进来,投映在他坚定而满怀期望的脸和布满老茧的大手上,熠熠生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和传承非遗有着重大意义。在采访中,我们欣喜地得知,已有多家电视台和博物馆将张老师的古船模型进行了拍摄和展出。作为小记者的我们,也多么期待能将这项非遗发扬光大啊!这时一位小伙伴提议:“我们学校的劳技选修课可以引进船模制作!” 我也灵机一动:“今年疫情期间,可以把古船模型制作成网络课件进行推广啊!” 大家争先恐后,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言献策,一时间斗室之中笑语欢声,好不热闹……

坚持的美

晨报小记者 王沛屹
(徐汇区樱花园小学 五年级)
橱窗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十几艘精致的中国古船模型,凌乱的工作台上一艘上海沙船尚未完工,狭窄的过道上铺满了雪花般的木屑,一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老工匠正埋头钻研着密密麻麻的图纸——这就是我踏进古船模型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玉琪老师工作室时,映入眼帘的景象。
张老师今年55岁,却已经有40多年的船模制作经验。据他介绍,他出身于造船世家,受父辈影响,很小就迷上了船模制作,曾经制作过各种各样的船模:军用的、民用的、木质的、铁皮的……但是唯独对中国古船模型情有独钟。
“我做过不同类型的船,很多作品都被博物馆收藏,瞧,现在工作台上这艘正在制作的沙船模型就是中国航海博物馆订制的。”我们发现这艘船完全是仿真复原、逼真呈现:所有的门窗都可以移动,楼梯短小精悍,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除了黄浦江上航行的上海沙船,张老师还制作了左右自带辅船的湖南风网船、四川滏溪河上行驶的歪脑壳船等。他说他的梦想是复原所有的中国古船,让这些失传的古船被人所知,被人传承。
古船制作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却是个精细活。木质的中国古船模型最常用的是一种弧形木条,大大小小的木条是拼接船体或制作揺橹的基础,因此给木条刨弧线也成了古船模型制作中的基本功。
木工,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刨木头就更是没见过了,只见老师将木条抵住卡口,将牛角样的推刀熟练地从木条上滑过,一片片薄薄的木卷便如同天女散花般层层飞起,木条顷刻间呈现出光滑的弧形,我和同学们都惊讶极了。熟练用刀的我立刻跃跃欲试。我按照老师的动作把刀架在木条上,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铮亮的推刀却如同生锈般纹丝不动,好不容易才溅起几个木屑,木条也变得坑坑洼洼。
张老师告诉我,用刀要掌握角度和力度,才能刨出完美的弧度。别看小小的一只橹,初学者制作起来通常要花一天功夫,而一艘成品的船模他们团队要做上3-4个月,制作者不仅要懂木工,还要有焊工、裁缝的手艺。可以说古船模型制作是多工种融合的结晶。当然过程中也会经历反复的失败修改,因此面对失败不气馁,细心坚持最重要。
语文课上曾经学过盖叫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故事,眼前的老手工艺人不也是这样吗?只有执著和坚持,才能成就每一件精美的作品。

 古船界的“六一居士”

晨报小记者  张君泽
(兰生复旦中学 八年级)
湛蓝的太湖上,微风轻轻吹拂着湖面,掀起一波荡漾。中伏的太阳照进船舱的木窗,洒遍全屋。七桅的沙船并排行驶着,清澈的水流从交织的渔网中流过。霎时,收网。银白色的白鱼蹦出水面。火辣的阳光在其间穿梭,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思绪从遥远的太湖收回,落到上海东昌路的一个小房间里。清风抚摸着整个房间,中伏的太阳光一道道透过玻璃,停留在木桌上的一艘七桅沙船上,这是古船模型制作者六个月的努力和汗水。星星点点的光斑散布在房间里。一把老旧的锉刀,在一块厚实的木板上不断来回;一个生锈的刨子,在一双细小的摇橹上吐出木花;一支褪色的雕刻刀,在一根结实的桅杆上精雕细琢。
一双灵巧的双手,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桌奇特的工具,一摞翻烂的书籍,一打泛黄的图纸,一张老旧的木桌,撑起了上海古船模型的一片天。在这里的,莫不是古船模型界的“六一居士”?
这位“居士”此刻就站在我的眼前,他便是古船模型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玉琪老师。年过六十的他曾在上海船厂工作,后来自己做起了古船模型。他穿着一身蓝色的“上海船厂”工作服,上面灰蒙蒙地布满了木灰。
在老师的工作室里观看,会发现一片新的大陆。“这是五桅的平底沙船,这是三桅的尖底沙船。”老师边说便拿起自制的模型,为我们解释道,“五桅的沙船有一个升降的舵,在浅滩的地方收起,在水深的地方下降。所以五桅的沙船不会搁浅,装货也比较多。”老师又从书架上拿下一艘五桅沙船,晃动着升降舵,为我们耐心演示。除了这两艘常见的沙船,还有歪脑壳船、歪屁股船、瓶装船……我的目光却被木桌上正在制作的七桅沙船所吸引:这是一艘平底船,船上并没有鲜艳的颜色,也没有独特的装饰,只是它的繁复和独特吸引着我。船上共七根桅杆,两边的几对琵琶橹是用柚木做的。大小不一的小房间,也是用柚木做的。听老师说,柚木的颜色和质量都较好。我仔细观察,发现船上门窗可以拉开,甲板上有精细的梯子,船的两侧制作得栩栩如生。
我想,能做出这样精致的沙船,需要十足的耐心和技术吧。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让我心中的“匠人”二字更有分量。
晚上,唯有刨木花和锉木板的响声,萦绕我心。

以匠人之心  琢时光之影

晨报小记者  王羿泽
(民办扬波中学 六年级)
一斧一凿,匠人之心。这个暑假,我跟随新闻晨报学记团一同参观采访了非遗守“沪”人——古船模型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玉琪老师。
张玉琪老师出身于木船世家,从小学习木船模型制作技艺,几十年来,积累了许多古船资料,制作了大量古船模型,作品被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等各大博物馆收藏。
刚走进张玉琪老师的工作室,就看见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古船模型,有沙船,有福船,还有一艘船头歪着的叫“歪脑袋船”。工作台上摆放着一张画着船模图形的图纸,张玉琪老师正在和另一位匠人一起制作一艘大型船模,船身长度要比我的手臂还长一些。船的桅杆和船身长度差不多,桅杆上还有一张用帆布制成的船帆。做这么大的一艘古船模型,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随着张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中国古船主要分为平底的“沙船”,尖底的“福船”,还有“广船”和“乌船”。沙船主要行驶在较浅的海面,通常用来运输货物,它阻力较大,可以抵挡较大风浪。而福船却和沙船相反,船身狭长,阻力小,速度快。各种船型各有各的优点好处。制作船模多用柚木为材料,柚木会被加工成大小不一的零件,而后再用白胶拼接起来,形成一艘船模。
船模有很多类型,我最喜欢的是“瓶中船”,就是一个小小的船模装在透明玻璃瓶中,小巧而又精致。细看之下,这玻璃瓶的瓶盖有两根凸出的小木棍,卡在瓶口内,因此做好之后瓶盖就不能打开了,这样的模型多用来当装饰品或礼品。别看它小,做起来却也是非常难的,要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把粘上白胶的零部件在瓶子里面完成拼搭的步骤,一不小心撞坏了拼好的位置就功亏一篑,所以要有特别的耐心才能做好。这些船模虽小,却是五脏俱全,如果按同比例放大,就是一艘可以在江海中行驶的真船。
“虽然在现在,大家已经不再使用这样的古船,但制作古船的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失传。”张玉琪老师就是秉承着这样一个信念,一直坚持着他心爱的古船模型制作。

高手在民间

晨报小记者  华殊同
(建平实验小学 五年级)
那是一个周末的上午,盛夏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在东昌路的市民文化中心三楼,有一个古船模型工作室,65岁的张玉琪老师正趴在工作台上全神贯注地制作着古船模型。
张玉琪老师从小就和船舶打交道,2008年开始制作古船模型,已经做了12年。他的工作室简直可以称为“古船模型博物馆”,桌子上、柜子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古船模型:如“七扇子”,它的风帆有七扇;又比如“歪屁股船”,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两船能够在狭窄的水道里相向通行。
“古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底船,另一类是尖底船。”张老师耐心地向我们解释,“平底船适合在水浅而且沙多的水域航行,但在水下的阻力大,行驶缓慢。尖底船适合在较深的水域行驶,因为阻力小,速度就更快了。”
古船模型使用的木材大多数是柚木、松木或杉木。这些木材柔韧性强,但会有很多木刺,容易扎伤老师的手。但是,老师不等伤口痊愈就坚持继续制作模型。船舵、船橹、风帆等一样不少,连船上的门窗都能活动自如。
张老师之所以对古船模型这么熟悉,是因为他曾经在上海船厂工作过,有着丰富的制船经验。退休后,他时时关注古船相关的出土文物、古书和外国资料,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制作古船模型的世界中。“我做中国的古船模型主要是为了保存这些快要消失或已经消失的船的模样,让后人知道中国人造船的历史。”
张老师说,能传承这样一门技艺,家人的支持和团队的合作也功不可没。每天早上出门时,他都会带上妻子准备好的可口饭菜。来到工作室后,便和大伙儿一同投入到古船模型的制作中。他的团队共有十人,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分工,一艘完美的古船模型需要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努力,才能够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张老师团队制作的古船模型名震四方,几乎各种古船模型的展览都收集了他的作品,包括2010年世博会的古代船舶展、滴水湖旁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等。“有时候博物馆会下订单定制古船模型,有时候会邀请我去介绍古船。这些活动能带给我不定期的经济收入,也可用来支持我们继续制作古船模型。”
经过这次难忘的采访,我真想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工作中来,延续这些快要失传的珍贵手艺,让这些历史文化继续流传下去。
带教老师:常煜华 俞诗(实习生)
活动统筹:张智丽

视频文案:俞诗

视频制作:俞诗 张智丽 王佳怡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