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岸,用美术馆启动城市更新


编辑:徐釉
时间:2020-11-10 11:38


柳亦春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和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客座教授,西岸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上海世博会的推动下,2010年徐汇滨江地区启动城市更新,通过文化场馆的建设打造上海的文化新地标,如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对当前城市的公共空间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用文化项目带动城市更新的模式。

在刚刚结束的三联人文城市奖初评中,西岸美术馆大道/徐汇滨江成为“公共空间奖”子奖项入围项目之一。
口述|柳亦春

2010年世博会可以说是上海的滨江空间开发的新起点。世博会前后黄浦江的工业场馆慢慢迁到城市外围,给上海的城市更新奠定了土地储备的基础。上海的后工业时代开始,旧工业逐渐退场,文化登场了。世界上的城市工业区复兴都经历过类似过程,比如,后工业时代的伦敦将南岸工业区的工厂改造成美术馆等文化设施,靠艺术促进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整个伦敦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开启了新模式。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大道一开始是对标伦敦的南岸,希望通过文化艺术促进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的发展,随后也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西岸美术馆大道集合了多家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

2011年我开始设计龙美术馆西岸馆,介入到西岸的建设中。龙美术馆于2014年3月28号开幕,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收藏家、艺术家和策展人,这样的盛况一方面跟龙美术馆的运营方在艺术收藏界的影响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于到访者被龙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及其艺术的氛围打动。这让徐汇区政府和开发集团看到了艺术场馆对于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由此产生的文化影响力带动了整个西岸建设的加速。

龙美术馆西岸馆(摄影:Hufton+Crow)

传统的美术馆大多起源于皇宫或别墅里举办贵族沙龙等活动的空间,观众都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去看展览,走一会儿就会觉得累,这是身体的规定性所产生的疲惫。在龙美术馆,我想创造一种自由漫游的游览方式,把美术馆的展览回归成墙的离散布局,人在这里面可以自由地走动和观展。墙跟天花板没有边界,观众的视觉沿着墙体向上,不时会仰起头,不知不觉就走了很多路,不会觉得累。

贯穿龙美术馆的中央有一列煤漏斗卸载桥,是原有北票码头工业场址的存留物,建立起美术馆内部和江边公共空间的通道,外部空间和江边的广场及其高架步道连接成一个立体的步行系统,可以让人们自由去探索和漫步。

这种新的观展模式,让人的身体自由。有观众跟我讲,他在龙美术馆看完展后,会清楚记得哪幅画和哪个空间有关。这也启发我重新思考空间的公共性、开放性、自由感的内在是怎么形成的。我意识到,建筑的公共性,不是晚上关门、早晨开门或者24小时不关门这种空间上的开放性这么简单,更要带给大家思想与行动上的开放性,这是公共空间最核心的内容。

龙美术馆外部的公共空间(摄影:Hufton+Crow)

做完龙美术馆之后,我参与改造了西岸艺术中心。在我和几个建筑师及艺术家的建议下,已经停用的中国最早的民用机场之一——龙华机场的修理库与冲压车间被改造成了西岸艺术中心,原有的一些小厂房和仓库也通过改造和临时填建扩展成了艺术示范区,作为多功能的艺术和文化空间聚落。2014年,在西岸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一届西岸艺术博览会,而这里原计划是要改造成酒店的。配合着美术馆和西岸的艺术品保税仓库,艺博会把整个西岸地区的艺术生态全部带活了起来,而后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在这里举办。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因为建筑师的建议,这些老建筑得以保留,而且用了对建筑师来说特别理想的保留方式。根据澳大利亚保护文物古迹的准则《巴拉宪章》,为一个工业场馆寻找最适合它的功能进行改造,是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最佳方式。

2014年,由厂房改造的西岸艺术与文化示范区举办了第一届西岸艺术博览会,而后每年举办一次。

于是,从西岸艺术中心开始,我开始有了以更主动的方式介入城市区域建设的想法。我和上海的另外几位建筑师以及西岸集团共同成立了一个民间非盈利组织——一岸设计文化促进中心,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促成建筑师和政府、开发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筑师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作为地区智库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或具体决策补充专业角度的意见,而城市开发或管理者也会从他们的角度判别吸纳,逐渐形成一种良性沟通的方式。

在整个徐汇滨江五六年来的开发过程中,我一直都存在两个角色,一是作为西岸艺术委员会的委员,参与策划各种文化活动等,和西岸共同招揽设计机构以及艺术家;二是作为西岸规划建设委员会的委员,在整体西岸的建筑、规划方面出谋划策。

2016年西岸艺博会现场

西岸用文化项目带动城市更新,不仅有空间上的大众参与,城市表面的美化,还实实在在地给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在龙美术馆之后,余德耀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多家美术馆在西岸陆续开放。美术馆也推动了艺术家们的个人创作,比如在龙美术馆,每一个艺术家的个展都会为龙美术馆的空间量身定做,专门创作作品。这些美术馆并非只靠艺术来“装点门面”,反过来,整体的艺术生态也繁荣了艺术家的创作。

持续的文化活动,是把艺术家和公众持续吸引到这里的关键,每年的艺博会促进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持续的创作,这样良性的艺术生态是最重要的。现在国内很多的新美术馆,一两个展览过后,热度过了,没有持续的好展览,以及艺术家和大众的持续互动,可能就迅速衰落了。

“走进香奈儿”展览在西岸艺术中心举办

西岸的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星美术馆都是民营美术馆,虽有少量的政府文化基金的支持,面临的挑战也很多。西岸对场馆建设、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让这些民营美术馆产生了文化场馆的溢出效应,如土地的增值,吸引其他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企业到这里来。同时这些美术馆自身有了专业上的名气和行业里的高度后,也会在其他地方有衍生的艺术空间的出现,无论对于他们自身关联企业的发展,还是当地的城市文化,都带来了积极效应。

西岸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成功地靠文化项目带动城市更新的案例,这跟徐汇区政府决定将土地销售收入的一部分拿来支持西岸地区的公共空间及文化场馆的建设是分不开的,这一决策决定了西岸地区的文化场馆的运营和建设在一段时间内是可持续的。文化活动本身收益不高,有背后资金和政策支持是特别重要的,这样才能良性地持续下去。

2016年在新建成的西岸营地上举办的食尚节。这块功能性绿地会定期举办音乐节、美食节等公共活动。

同时,西岸也不是单纯的靠文化项目来带动城市更新还有金融城计划、设计资源的汇聚等等,最终形成多种产业并行的生态,这是一个城市更好的内在性生态。艺术和文化只是西岸的启动环,但这一环既能给这个区域的企业发展带来好处,也能服务于市民,这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艺术场馆陆续吸引了许多AI企业如阿里、腾讯,小米等进驻到西岸。这些企业在转向智慧城市和人文生活等方向的时候,要通过设计来提升产品的价值,这跟西岸的文化艺术氛围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艺术和人工智能是西岸在上海的两个标杆。我们正在努力推动一个设计的产业基地计划,希望能把所有设计类的行业,包括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智能设计、平面设计等相关领域的机构及其由此拓展出的城市服务和生活空间,在西岸形成新的聚集区。

西岸艺术与文化示范区里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工作室对外开放。(摄影:田方方)

在西岸,建筑师的办公室是向公众开放的,希望能让公众更理解建筑师的工作,同时也搭建一个政府和开发商了解建筑师想法的空间媒介。随着龙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的出现,政府和开发商越来越了解到艺术的运作规律,以及艺术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开发商、政府和公众是共同成长的。

或许西岸的艺术与人工智能双引擎发展的产业模式是特殊的,但建筑师以更主动的方式介入到城市区域的建设里面的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文中未单独署名图片均来自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三联人文城市奖是由《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首次发起主办的建筑/城市评奖。

中国城市化进入存量时代,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城市必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发生更加密切关系的关联。然而在当下,公众对于城市的公共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审美、功能、权力意识都相对薄弱。我们期望借此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推动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2020三联人文城市奖的主题设定为“重建联结”,以回应在社交隔离之后,如何回到人与人的交往和关联。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