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冬,一部“话剧舞台的《金刚川》”——由黄宏领衔,以上甘岭战役为背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原创话剧《上甘岭》火了!
继2020年10月1日正式在上海保利大剧院成功首演,之后走过杭州、苏州、青岛、潍坊、无锡、合肥、太原、天津等城市,顺利完成首轮的18场演出。
昨天,《上甘岭》制作人李东,导演李任,艺术总监、编剧兼主演黄宏等主创来到上海大剧院与媒体见面,并带来一个好消息——该剧将在今冬启动二轮演出,并定于12月18日至20日登陆上海大剧院。(详细报道🔎点这里👉《八佰》特效团队首次在中国舞台尝试爆破,黄宏话剧《上甘岭》登陆上海大剧院)
“大片质感”是业界和观众看过以后的普遍感觉,一部“舞台剧”却能给到观众子弹从耳边飞过、如临战争现场的科技感和沉浸感,这版《上甘岭》可以说不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红色经典,也彻底打破了观众对于“话剧”的刻板印象。
采访中,制作人李东向《新闻晨报·周到》记者解码了《上甘岭》的这次“舞台剧的审美革命”。
李东说这个戏的由来可以概括为“一个戏,一个梦,一个人”。
这个“戏”就是我去年七、八月份在西安看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我看了三遍,而且第三遍是在舞台的台侧看的,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
我就有一个触动,你看“电波”把红色经典排得那么好看,那么受欢迎。我本来还担心在西北观众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结果不仅老观众喜欢,年轻人也很喜欢。我就一直在想,是不是也做一个红色经典?所以,这部《上甘岭》是同行激起了我不断创作的欲望。
“一个梦”则是因为他一直在想这件事:
因为你老想,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就梦到在舞台上完整地呈现了上甘岭的题材。而且这个戏在梦里面非常清晰,我自己和自己在辩论:你为什么要排上甘岭?它打动你的是什么东西?它最后会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怎么样?
李东说,“一个人”说的则是黄宏。
因为上甘岭之前只是一个概念,但碰到黄老师以后我得了几个重要信息:第一个他告诉我上甘岭这个题材是可以做的,第二个因为黄老师当时在准备故事片,他做了大量的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内容的准备,所以跟他一讲,他根据已经接触的史料,一下子就让我找到了创作上的一个突破口。这整个过程就是这个戏的由来。
李东说《上甘岭》让他思考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就是“红色经典IP的运营”。
包括我分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我自己认为红色经典是有两个大家有时候提过的关于一部好戏的标准,就是看“三性”——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后来又出现了一个“三精”——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这些标准放到原创一部红色经典时,就会遇到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是选什么题材?
要选择在建党百年的历史里那些经过时间考验仍然留下来的东西,我视为是经典作品。
第二很重要的是,如何从一个历史题材切入,找到一个适合舞台剧去表达的话题。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当代审美的转化:
拿到了红色经典这个宝鉴,你就必然在今天有观众,这就要有当代审美的转化。我觉得起码在前面有一个标杆,就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东说这三点是自己对于运营一个红色经典IP的目标,
这三个东西是我在做《上甘岭》这个剧定的目标,达没达到是一个后面的话,但这是我对制作一个经典作品的感受。
李东说《上甘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团队。
一个好的东西背后必须要非常好的艺术家团队。这次非常幸运,有我们的主演、艺术总监兼编剧黄宏老师,还有一个编剧庄一,其实编剧里面还有一个没有挂名的,我们的李任导演。这个戏真的是老中青三代结合。
我们整个视觉设计,今天高广健老师没有来上海,他是国家大剧院的舞美总监,有过非常多好的作品。
还有一个我要特别介绍的就是莫小敏老师,小敏老师是特别低调,我们1999年跟田沁鑫导演做《狂飙》的时候整个造型就是小敏老师。他是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的,然后他上来的话起步太高了,就是大片《荆轲刺秦王》,包括里面所有的面部设计,这些工艺都是小敏老师来做。
所以《上甘岭》这个戏的质感,可能大家有时候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工业化也好,工匠精神也好,这些细节也好,这就是体现在所有创、制作环节。
中间年轻的团队,首当其冲就是李任导演,其实李任导演也是我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非常优秀的演员,包括《谷文昌》很多戏都是他来参与创作的。这次是他作为导演完全自己独立的一个作品,非常棒。他的团队里面,像我们的音响设计是做电影的,本身就是学录音的。
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就是《上甘岭》的特效团队。
这个特效就是《八佰》和《金刚川》的特效团队,他们第一次来尝试做舞台,这里面其实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所谓当代审美的转换。
大家对《上甘岭》的评价老提一个所谓“大片质感”,其实我觉得这个词还是一个比喻。什么是大片质感?观众可能还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从我们的电影大片里面,或者准确说从好莱坞的电影大片的概念来讲,它实际上是有一个指标性的东西。
比如,我们这个戏里面就是除了“文戏”好看以外,“武戏”也要好看。因为今天我要让观众两个小时在剧场耐心看完一个山洞里面的文戏是比较难的,所以一定要有很多外部的东西,能让他们直接感受到刺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身临其境跟电影不太一样,因为就在你眼前发生了,这些爆破和爆炸,这绝对是中国舞台第一次,因为有一个很强的安全问题,这些技术难关我们都突破了。
所以,在李东看来,《上甘岭》最难的就是让观众走进舞台,一旦走进舞台之后,“我们就不会让他们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