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松江米兰诺贵都小区爆发“貉事件”。多年来,因有居民投喂流浪猫狗,但猫粮却喂饱了野生貉,导致貉的数量在短短两三年内从一两只激增到几十只,并疑似咬伤居民。事件发生后,相关方面进行了紧急应对,目前告一段落。但是,该事件提出了城市野生动物管理的新问题:当更多的野生动物从野外走进城市,走进小区,走进人们身边,从城市管理的角度,该如何应对?
王放介绍,他们的团队从今年五六月间开始研究貉,目前已经在全市布设了300个红外相机,监测貉的同时也监测到了其他野生动物的踪迹,“目前拍摄到了貉、华南兔、黄鼬、刺猬等野生动物,还发现了一种此前认为已经在上海灭绝的动物,但暂不便透露具体是哪种动物。”
据悉,这些红外相机分布于复旦大学各校区、浦江郊野公园、社区等各类场所。
除了使用红外相机,研究团队还为3只貉戴上了卫星定位追踪器,追踪它们的活动踪迹,分析其行为等。王放表示,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当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失控,产生一定危害时,应当进行适当的干预,“我们此前调查了貉相对集中的区域,大约180个小区里有147个小区存在貉,但整个上海到底有多少貉,没有全面系统的调查,估计2000-3000只,但这不是确切的数字,需要我们接下去进行调查。”
王放介绍,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在野外有一定要求,但是到了城市环境中,每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究竟应该控制在多少是合理的,目前没有研究数据,这也是团队接下去要做的事情。
他表示,一些野生动物的出现会带给市民惊喜,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给市民带来困扰、给城市管理者带来挑战。如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保护和管理生活在城市生境的野生动物,如何经营和管理城市生态,是需要加以关注的新课题。
而对普通市民来说,观察野生动物,只需要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够了。今天的启动仪式上,上海位育中学生物学高级教师姜雅风做了题为“潜心观察身边动物,记录不一样的精彩”的自然笔记分享。执教40余年,姜老师始终对野生动物保持浓厚的兴趣,认真钻研和应用专业知识,坚持观察记录身边的常见野生动物,向大众普及动物学知识,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理念,出版了《我的野生动物邻居》一书。
今年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以“爱上海,爱‘沪’野生动物”为主题,在为期1个月的活动期间将开展“第十五届上海市民观鸟大赛”、“爱‘沪’野生动物趣味游戏”以及专题科普讲座等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注,积极倡导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共建上海“生态之城”。
主要活动包括:“爱沪野生动物”游戏,市民可以通过“上海林业”微信公众号进入游戏,游戏包含爱“沪”攻略、黑暗使者、守卫奇缘等8个闯关环节,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增进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野生动物科学知识。
12月5日,第十五届上海市民观鸟大赛将在世纪公园举办,今年有30多支队伍报名参赛。每支队伍在规定区域、规定时间内观察到的鸟类种数为指标决出优胜队伍。
12月20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闭幕式暨生物限时寻活动将在上海植物园举行,带领大小朋友们探索身边的自然野趣,活动计划招募30组亲子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