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以针代笔,以线着色,她把名画搬上绣布


作者:晨报学记团
编辑:张骞
时间:2020-12-02 20:21:48
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25

守护项目上海画绣
传承人:叶伟娜

没有留过长发,没有穿过旗袍,没有踩过高跟鞋,叶伟娜以至简至朴之态,创造了画绣艺术。

不生孩子,不要房子,还早早签署了遗体捐献书,叶伟娜不求身外之物,一心只想维系与传承的,唯有画绣艺术。

从懵懵懂懂的小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清瘦女子,叶伟娜的人生,以针代笔,以线着色,勾勒描摹,在绣布上呈现出一幅幅画坛名作。

五六岁时,她就喜欢在自己的枕套上穿针引线,勾勒出稚拙的花样。

十余年里,她兼学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终于大成,开创了画绣艺术。

再数十年,她三次卖房,以一己之力,勉强维系着画绣艺术,“买布,配线,请助手,每个月实打实支出十多万,我们卖掉最后一套房子的时候,我老公说,以后再想‘败家’,都没得败喽。” 可明明曾经有人出价百万,想要买下她的心血之作,她却偏偏选择了免费捐赠给公共机构,只为了让画绣艺术得以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

近十来年,她终于寻到得意弟子。很多人惊异,这样一门精巧绝美的艺术,竟然传授给一个男徒弟?她却说:“和我一样,姜姜安于清贫,又醉心画绣艺术,这是难能可贵的缘分,我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看,有他在,画绣艺术,不至于‘到此为止’。”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百骏图》有bug?

晨报小记者  张子肖
(上实附属东滩学校  六年级)

“哇!这马像活的一样,好逼真啊!”一个惊讶万分的声音,把我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眼前这幅似曾相识的“名作”之上。
这个马的世界栩栩如生,窃用一句王维的名诗,可以说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马不惊。” 绚丽的花瓣仿佛柔嫩欲破,蓬勃的小草像是与风轻语,阳光之下,一棵棵盘根虬枝的古松上,根根松针恰如镶上了金边。作为画面中的主角,那些马儿纤毫毕现,或立或卧,姿态怡然,仿佛它们和牧人、和天地的关系,本就那么和谐。
这不是画家郎世宁的传世名作《百骏图》么?怎么到了我对面这位一头乌黑齐耳短发,一身飒爽衣裤的“女先生”手里?

 “我叫叶伟娜,是上海画绣的非遗传承人,大家今天看到的这幅作品,就是我近期的得意之作!” 今年62岁的叶老师,引领着我和晨报学记团的伙伴们,细细观赏那以针代笔、以线上色的《百骏图》画绣作品。我们惊叹于东方刺绣与西方画法新奇而又融洽的结合,更是被“附赠”了一个大瓜:原来世界名画里面也有bug!
 “你们知道吗?无论是郎世宁的《百骏图》,还是这幅画绣作品《百骏图》,其实都没有100匹马哦!”叶老师笑着娓娓道来, “为了描摹出每一匹马的动静之态,我曾经几次三番到故宫观摩真迹,也曾经细细比对过高清画作图,这才发现,郎世宁的《百骏图》里,其实只有97匹马。”
原来,这就是“画绣大师”!“画绣大师”的奥义是什么?是细心,是细致。

解说完了《百骏图》背后的故事,叶老师让我们也体验一下画绣的过程。从劈线、穿线,到定位、走针……“我太难了”这句话,用到此时,真是再好不过了。原来细细的一根线,竟然还要劈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手指稍微毛糙一点,线就会变得乱七八糟;而走针时的上上下下更有讲究,一不留神就会搞混,然后就是拆了绣、绣了拆,着实把我弄得手忙脚乱!再细想想,我还只是在那不足一个手掌大小的布上绣了一朵简单的小花而已,叶老师可是绣了足足三四米长的世界名画啊!
原来,这就是“画绣技艺”,“画绣技艺”的真谛是什么?是 “轻功”,是“苦功”。
“画绣”是一项了不起的非遗技艺,它的存在与延续,需要细心、细致,需要轻功、苦功。
而我们生活中,要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有所成就,不也一样需要细心、细致,需要轻功、苦功吗?

一双柔软的手

晨报小记者  张霂岑
(市西小学  三年级)
听妈妈说,周末要去采访上海画绣的非遗传人叶伟娜老师,我心里可激动了!捧着一摞叶老师的资料,里面对她作品的描述有很多很多。可我却更好奇的是,叶老师究竟是怎样一位厉害的人物?她为什么要花8年时间卖了房子去绣一幅作品?这样“昂贵”的作品还有多少?她连房子都卖了,生活会不会很艰苦?

带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我来到了叶老师在长宁区的工作室。在我眼前的叶老师,一件黑色上衣,一条黑色阔腿裤,耳边挂着两盏小灯笼似的耳环,右手手腕上还系着一方漂亮的丝巾。早早等候着我们的她,那么精神奕奕,那么英姿飒爽,一点也不像是资料里说的六十多岁的样子。
经过了作品介绍和刺绣体验环节,终于到了提问环节,这我可是有备而来的呢!为了占据有利地形,我“噌噌噌”挨到叶老师身边,拿出我的采访本,好奇地提问:“叶老师,您刺绣已经有50多年了,我写字才几年,我手上已经有老茧了,您手上也有老茧吗?”叶老师笑着摇了摇头:“我可没有老茧。”我才不信呢!赶紧放下我的采访本,伸出自己的手,把叶老师的右手握住,”啊,那么凉。“我有一些些担忧:叶老师的手那么凉,会不会是不舒服呢。这时,叶老师的手,也回握住了我的手,我这才小心翼翼地托起她的手,仔细地看了看:修长的手指,平平的指甲,没有一点点毛刺。我又摸了摸叶老师的手背,好光滑呀,按了按叶老师的手心,好柔软呀。我不禁纳闷起来:这双手摸起来比我妈妈的手还要舒服,怎么会是拿了50多年针的手呢?

叶老师这才解释道:“其实刺绣特别讲究手的保养,脸可以不护理,可一双手要当心得很呢。每次准备刺绣之前,一定要洗净双手再抹上护手霜,然后再把护手霜洗掉,擦干,才能开始刺绣。在刺绣的同时,随时要准备一块湿毛巾。隔段时间就要擦擦手,防止手上的汗把绣品弄脏。到了晚上睡觉前,还要敷上手膜,戴上手套呢。”听到这里我都惊呆了:这么多这么复杂的步骤,就是为了保证双手的光滑和柔软,为了保证不会把绣品刮毛。
望着眼前的叶老师,握着那双柔软的手,我的心头涌上浓浓的敬佩:哪怕是双手保养这样的细微之处,这位画绣大师都在追求着艺术的完美境界!我相信,有这样的极致考究,画绣艺术会以它的魅力,征服越来越多的人;而非遗技艺,也一定不会变成将死的“技艺”,也会真正活起来、流传起来。

带教老师:谢正宜

活动统筹:张智丽
视频文案:张智丽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