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音频报道|因为“老娘舅”李九松,今天这个会独一无二,你听…


作者:邱俪华
编辑:邱俪华
时间:2020-12-11 16:46:17

今天,“艺坛不老松——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李九松艺术研讨会”举行。回忆李九松的一生,让众人“悲欣交集”,难舍难忘。

今天这场艺术研讨会,也是沪上艺术和评论界一次难得的“说上海话的研讨会”。因此,《新闻晨报·周到》记者也对研讨会全程进行了原汁原味的音频还原,与读者分享。

《新闻晨报·周到》相关报道

👉“老娘舅”李九松离开快一年了,在今天这场特殊的会议前,被王汝刚写哭了


2020年1月29日(大年初五)下午16:26,“老娘舅”李九松逝世,享年86岁。因为当时正处疫情期间,这场酝酿已久的艺术研讨会终于在年末顺利举办。

今天下午,“老搭档”王汝刚、《老娘舅》导演、制片人屠耀麟,姚勇儿、毛猛达、陈国庆等沪上滑稽名家,以及业界专家济济一堂,共同来怀念“老娘舅”和他的表演艺术。

《新闻晨报·周到》音频报道,让你一次听过瘾👇

评弹名家吴新伯:他是了不起的艺术家也是了不起的人

点击收听音频👆

吴新伯作为上海曲协副主席,他表示,观众和同仁对“老娘舅”的喜爱是相同的。

他透露,曲协所有活动,李九松都无条件参加,吃盒饭、演出条件艰苦,他都从来不说一句。

“他是了不起的艺术家,也是让我们非常怀念的一个人”。


《老娘舅》导演、制片人屠耀麟:他接“老娘舅”一角曾经“心事重重”


点击收听音频👆

我认识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认为他的艺术人生可以定义为前半生的累积和后半生的厚积薄发。

他与王汝刚的艺术搭档也相得益彰,十分难得。他们的搭档表演是江南滑稽艺术的翘楚。

李九松的《老娘舅》从1994年拍到2008年,作为具有海派特色的电视情景喜剧,如此“长寿”又极具观众喜爱度的作品,可以说成就卓著。

屠耀麟今天还透露,最初选角的时候,还真是困难重重。“老娘舅”必须是接地气的老者,又要有喜剧色彩的忠厚长者,这是对喜剧演员的极大考验。

又要滑稽发噱,又要能宣传正能量。

巧合的是,当时正好剧组观看了一场李九松与王汝刚合作的独脚戏,恰好也是扮演一对娘舅和外甥,对这位“老娘舅”十分满意。

但是,一开始面对这个角色,李九松面色凝重,他可能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这个任务的非同寻常。

拍摄两个月后,收视率和口碑都很好,但是“老娘舅”突然病了,剧组只能临时换角,结果收视率“立下”。好在“老娘舅”很快康复复出,也成就了李九松表演艺术生涯的这段传奇。

回忆中,近15年的合作屠耀麟回忆满满,也在今天和大家作了分享。

他最后也谈了如何接棒: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新上海人越来越多了,上海小孩也都不愿意讲上海话了,所以滑稽艺术面对挑战,希望年轻人能迎难而上,有所突破。”


滑稽表演艺术家张定国:他红了也没有“偶像包袱”

张定国来自:新闻晨报00:0004:04

点击收听音频👆

张定国讲了生活中的“老娘舅”的诸多感人故事。

虽然当时“老娘舅”已经非常走红,但是只要自己的剧团(人民滑稽剧团)有需要,有演出,他从不推脱。

张定国说,当时的演出条件艰苦,去各地演出的车子里没有空调,大冬天和大夏天难熬,“老娘舅”照去不误。


滑稽表演艺术家林锡彪:文彬彬一脉期待年轻人能接棒

林锡彪来自:新闻晨报00:0004:54

点击收听音频👆

林锡彪爆料最初李九松到人民滑稽剧团还有点“水土不服”,但很快有了突破,尤其是和王汝刚搭档以后。

他也指出,文彬彬一脉的滑稽艺术风格在李九松以后有了断层,希望年轻人能接棒。


滑稽表演艺术家刘福生:我和李九松都属狗

刘福生来自:新闻晨报00:0002:07

点击收听音频👆

刘福生透露,自己和李九松是同龄人,“我们都属狗,是同岁”。


上海滑稽剧团团长凌梅芳:拍一下脑袋,“梗”就有了

凌梅芳来自:新闻晨报00:0011:27

点击收听音频👆

“角色替代名字,是对一个演员最大的褒奖”,凌团长认为李九松做到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1994年,她也参与了《老娘舅》的拍摄,扮演“凌老师”,所以在剧组里和李九松有过很多交集。

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李九松的表演总是创意十足,拍一下脑袋,“梗”就有了,绝对是一位天才演员。

镜头之外,他则是功课做足,认真踏实,这一点凌梅芳觉得值得年轻人学习。

凌梅芳说,传承方面李九松的贡献也很大,让青年演员得到很大提升,还跨界向京剧名家王珮瑜传授过滑稽艺术的秘诀。

他用勤奋和智慧,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滑稽艺术。

希望当下年轻的从业人员能接过老艺术家的班,面向未来,更好地弘扬海派文化。


滑稽表演艺术家陶德兴:我不是“小娘舅”

陶德兴来自:新闻晨报00:0003:31

点击收听音频👆

曾经有人在抖音上冒充屠耀麟导演,说陶德兴要接棒“老娘舅”续集,演“小娘舅”。今天陶德兴在研讨会上也郑重辟谣。

说起自己印象中的李九松,他觉得直到今天,还是不觉得他离开。

“音容笑貌太熟悉了! 他真的是滑稽人的表率!”


姚祺儿、毛猛达、陈国庆:“《老娘舅》三兄弟”最难忘李九松的慷慨解囊

姚祺儿、毛猛达、陈国庆来自:新闻晨报00:0012:55

点击收听音频👆

一生绿叶,从跑龙套成为了不起的艺术家,三位与李九松有过深切合作的滑稽人一谈起他就停不下来。

毛猛达的回忆是,李九松一生不迟到。

陈国庆说“他出噱头很松(松弛)”,这种方式非常适合的电视镜头的“夸张表达”,这也是《老娘舅》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

他还曾经问过李九松一道“难题”——睡觉和吃饭哪个重要?李九松马上回答,“当然吃饭重要,睡觉将来(离世)有得睡了!”反应如此迅速,真的让同仁都非常佩服。

姚祺儿说,自己当年就常常去后台看李九松的戏,虽然都是小角色,但是都非常精彩,所以直到今天,他还可以如数家珍。原来,李九松最早的绰号不是“老娘舅”,就是“娘舅”,这个绰号也是因为和王汝刚合作的《头头是道》。

姚祺儿说自己1976年就和李九松认识了,除了艺术,生活里的李九松同样令他难忘——无论邻居街坊,有任何事情,他都乐于助人,遇到别人有事,马上出钱。

采访中,《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发现,慷慨解囊这件事,几乎李九松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提到了,足见“老娘舅”一生为人的热诚。


从“绿叶”演到“大艺术家”,一生乐于助人。

这个下午,话题虽然从李九松的艺术研讨开始,但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被他的人生态度温暖。

窗外虽然寒意阵阵,会议室里暖意洋洋。

感谢“老娘舅”,永远难忘。




视频:邱俪华
图片:邱俪华、主办方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