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长江的水上咽喉、上海的水上门户,历史上兵家、商家的必争之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吴淞。鸦片战争陈化成抗英、两次淞沪抗战的重灾区及主战场、奠定上海解放胜利基础的钳击吴淞战斗……当我们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触摸一桩桩沧桑往事时,吴淞,不仅仅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特定地名,还是上海乃至全国有重大历史影响的、特有的“文化符号”。
自1840年开埠后,上海在屈辱下对外开放,作为移民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一批立志教育救国的志士仁人,历经劫难,顽强不屈,借助吴淞独有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兴办教育,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大学城”之一。从1905-1937年间,方圆5平方公里的吴淞镇,先后出现过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同济大学、国立上海医学院、吴淞政治大学、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吴淞水产学校、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等8所院校,其中有5所是在吴淞创办的,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由于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尤其是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日军侵华而爆发的淞沪抗战,吴淞首当其冲。当时在此的院校全部毁于日寇战火,现在已难见踪影,仅存同济路、水产路等几条当年以学校名字命名的马路延续至今。
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1905-1911年在吴淞)
复旦公学是今复旦大学的前身。1900年,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将松江、青浦两地的家产,计3000余亩粮田赠给上海徐家汇天主教耶稣会,要求耶稣会以此为基金,在中国创办大学,并捐现洋4万元购卢家湾(今黄浦区)土地以建校舍。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因反对学校当局的封建压迫,集体退学。经蔡元培介绍,一部分学生要求马相伯继续办学。马相伯遂于第二年办起震旦学院。“震旦”意为中国的曙光。办学宗旨为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讲教理。震旦学院办出成绩以后,法国耶稣会教士以马相伯生病为由,逼其住院治疗,另派法国神父南从周管理学校,废除原有规章制度,改变课程设置。对此,爱国学生开会决定集体退学。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马相伯提请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周馥支持,选定吴淞提镇行辕旧址为校舍,邀著名学者严复、袁希涛等人来校,共同办学。马相伯用《尚书·大传》中《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复旦”二字为校名,定名“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隐寓恢复“震旦”和复兴中华的双重含义。1905年9月14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复旦公学在吴淞正式开学,由此成为今天的著名学府——复旦大学办学的起点。
就在复旦公学创办的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开创了科学新纪元,而我国的新学才刚刚起步,与世界的距离非常遥远;这一年,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宣告废除,中国教育乃至中国文化,从此开始了新旧分野。复旦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历史时刻!
复旦公学在吴淞时期,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先后担任公学监督(校长)。袁观澜(袁希涛)、李登辉、周贻春等先后主持教务。1908年,杨鋆等8名首届高等正科生在吴淞毕业。至1911年,共毕业高等正科生四届,计57人。
辛亥革命期间,复旦公学吴淞校舍被光复军司令部借用,学校一度停办。1912年,孙中山先生鉴于复旦公学学生富于反帝精神,在政府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款1万元,同时由政府借上海徐家汇李鸿章祠堂为新校址,协助复旦公学复学。1913年初,复旦公学成立校董事会,由孙中山、蔡元培、陈其美、于右任、王宠惠、曹成父等任董事,推王宠惠为董事长,聘请李登辉为校长。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句古朴典雅的校训,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为引导求学之人广博学识,坚定志向,矢志前行;而在具体的学习中又要切近实际去认真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格。这则校训,除激励学子们勤学之外,更像长鸣钟一样,警醒着一代代复旦人思考着学问的真谛,思考着民族的命运,思考着人生的方向。此外,复旦校歌也堪称经典,其思想、辞章、韵律、堪称完美。“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土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1917年,学校改为私立复旦大学,分大学部和中学部。大学部内分文、理、商3科。1918年起,李登辉校长通过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在江湾地区建设新校区,得到国内外热心教育者的踊跃赞助。先后集款约30余万元,如郭子彬独建子彬院,计7万余元;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独建简公堂,计5万余元。1922年迁入新校舍,即今日复旦大学总部校址(上海邯郸路220号)。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经历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和发展,复旦大学由一所通过民间集资自主创办起来的学校,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国家教育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开始了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新征程!
同济医工学校(今同济大学,1917-1937年在吴淞)
同济医工学校是今天同济大学的前身。起始是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学校初创时,位于上海白克路(今凤阳路)。1908年,由于学生增多,学校决定在今复兴中路(今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购地12亩自建校舍。1909年校舍落成。1912年建立工科,学校名称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校园面积扩展至31亩。
1914年初,中法两国政府商议改订上海租界条约,同济校址被划为法租界。1917年3月17日,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上海法租界当局借口同济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先进的机械制造武器,由法国捕房总巡带着捕头四五人,率领安南兵大队,荷枪实弹,包围同济,强迫德文科监督费提克召集全体师生于风雨操场,当众宣布解散学校。
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达训令,将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名为同济医工学校。由华人组成的校董会成为学校最高的领导机构,教学仍由德籍教师主导,由此开始了同济在吴淞的岁月。1919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1万元,在吴淞乡购地150亩。1922年2月,工科和机师科迁入吴淞新校舍,医学预科于1923年迁往吴淞。1923年4月24日,教育部下达指令,将学校名称改为同济大学。至1924年春,吴淞新校舍全部落成。
吴淞时期,同济大学的各项规章制度相继建立和健全,初步形成了严谨求实的学风。主要特色有: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用德语讲课,务使学生在听、阅、讲、写各方面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密切结合实际,抓紧实习环节,组织参观调查和专题报告。在吴淞时期创刊和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学报《同济》(1918年9月创刊),《自觉月刊》(1920年2月创刊),《同济杂志》(1921年7月创刊),《同济医学月刊》(1925年10月创刊),《同济医学季刊》(1931年创刊)。
192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命名学校为国立同济大学。1930年,同济大学将医科、工科改称医学院、工学院。当时,医学院有教师18人,在校学生204人,居全国各医科大学之首。1929年至1937年间,又先后建起了生理学、药物学、生物学、病理学、细菌学等研究馆。1933年增设高等测量系(1935年改为测量系),成为我国民用测量学科的策源地。1936年4月1日,柏林德国工程师学会来函,承认同济大学工学院毕业生与德国工业大学毕业生具有同等资格,同时也为该会上海分会的正式会员,享受工程师待遇。同济理学院于1937年成立,设生物、化学两系。至此,同济大学形成了具有医、工、理三大学院的纯实科大学,成为当年闻名世界的科学中心之一。
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同济大学是重灾区。从此,同济吴淞校园的废墟一步步变为了农田。抗战胜利后,同济大学于1946年回迁上海四平路现址。历经百年沧桑,同济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中央大学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1927-1932年在吴淞)
中央大学医学院,原名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就是今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的前身。1927年10月在吴淞创办,当时是国立中央大学的八大学院之一,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科学校。
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由当时的国民政府拨定前吴淞政治大学旧址为校舍,占地28亩。《第四中山大学公函第三六号》档案中,记述了张乃燕校长当年指定国立吴淞政治大学校址给医学院的情形:“迳启者,本大学今指定吴淞前国立政治大学为医学院院址。兹聘先生暨乐文照、牛惠生、高镜朗先生为接收委员,请即日前往吴淞政治大学接收,负责保管为荷。除分函外,合亟奉达。至希查照。此致颜福庆先生。张乃燕中华民国十六年七月廿一日”。留学归国的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著名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任首任院长,1927年10月正式开学。
建院之初,教师仅数人,学生一、二年级两个班共29人。学院先设解剖、生理、生化、细菌、病理、药理等6科,第二年起,陆续设立临床各科。全部课程均用英语讲授。学院提倡任教的专家、教授不私人开业,专心致力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当时学院经费相当困难,但教师们勤奋认真地教学、刻苦钻研的精神,都成为学生们身体力行的表率,开创了严谨治学的优良作风。
国立上海医学院的院训是“正谊明道”,源自古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意思是,做人做事不要谋求一己的私利,不要贪图一时的近功;合乎正义的利,乃公众之利,是最远的利;合乎规律的功,乃天下之功,是最大的功。这一院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办学理念,颜福庆院长还请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谱写了国立上海医学院院歌,对校训作了进一步阐释。歌词如下:“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减除痛苦。可喜!可喜!病日新兮,医亦日进;医日新兮,病亦日进。噫!其何以完我医家责任?!歇浦兮汤汤,古塔兮朝阳!院之旗兮飘扬,院之宇兮辉煌!勖哉诸君!利何有?功何有?其有此亚东几千万人托命之场。”由此形成医学院的独特精神品质,培育了一大批各学科的一流人才奉献医学事业。颜福庆还大力提倡“公医制”、“为人群服务”,深受社会欢迎。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时,吴淞校舍毁于日寇战火。一、二年级学生暂借上海圣约瀚大学继续上课。同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在上海华山路实习医院建筑临时校舍上课。同年10月,国立上海医学院迁离吴淞。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10月组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6年成为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后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1911-1937年在吴淞)
吴淞商船学校,1911年在吴淞创办,1927年升格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她的创办,是先辈们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我国的近代航海史是一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反航运侵略、反航权掠夺的斗争史。185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胁迫清政府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强行控制我国海关,制订了一系列限制我国航行发展的规章、法令。《华商购置小火轮请领牌照并拖带渡船章程》规定,中国行商购置轮船须经理船厅批准、发照,营运时只准在通商海口行驶,不准搭载客货进入江河营运,违者罚办,并将船货没收。还规定1000吨以上轮船须聘雇外国人操驾,凡聘请中国船员来担任操驾的轮船,则不发给营运执照,严禁航行。在此限令下,中国招商局所有驾、轮人员175人均由洋人担任。
从1861年起,在中国设办的外国航行公司有30家,委托洋商代理的外国航行公司有15家,我国内河航运营业额的80%,远洋航运营业额的98%均被外商航运公司报掠夺。吴淞商船学校就是在各界爱国人士为挽救我国航运业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应运而生的。
1909年7月,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今上海交通大学)监督唐蔚东(唐文治),以我国“航权旁落,亟需广植航务人才,以图挽救”为名,于1911年奏准将船政科改为专科,定名为“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自任学校监督,在吴淞炮台湾购地100余亩作为校址。吴淞由此成为近代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起源。
1912年1月,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改由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易名为吴淞商船学堂,唐文治兼任校长。1912年3月,国民政府交通部任命海军提督萨镇冰为吴淞商船学校校长。1929年9月定校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由交通部部长王伯群兼任。
王伯群校长亲自为学校题写了“忠信笃敬”的校训。“忠信笃敬”四字,源于《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与此同时,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还确定了校歌。歌词是:“江潮澎湃,淞水潆洄,黉舍何崔巍,萃菁莪,讲航海,乐育英才。掌轮机,娴驾驶,乘风破浪何快哉。前进,前进,宏开海运,海运宏开。几番兴革,惨泊经营,校史何光荣。齐努力,同奋闯,有志竟成。环地球,运国货,发扬航业,谁与京。前进,前进,前程无量,无量前程。”当年有多少有志之士在这嘹亮的歌声中,昂首扬趾,奔向海洋,为祖国的航海事业贡献力量。
1932年“一·二八”、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时,吴淞首当其冲,校舍全部毁于日寇战火。
1946年10月,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在上海东长治路505号(原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办学。1950年5月与上海交通大学航运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2月,上海航务学院与东北航海学院合并组建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至此,中国航海高等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1912-1937年在吴淞)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又称“吴淞水产学校”,后先后改名为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就是今天的上海海洋大学。
清朝末年,著名实业家张謇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向清廷商部奏议创办水产学校,以“护渔权,张海权”。民国元年(1912年),经黄炎培襄助,由张镠在吴淞炮台湾筹建校舍,创办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因校址在吴淞,又称“吴淞水产学校”。
学校初创时,设四年制渔捞、制造2科,学制四年。1920年增设养殖科,各招学生30名。1924年增设航海科与远洋渔业科。招收高中或10年制小学毕业生入学,学制三年。
吴淞水产学校毁于侵华日军炮火。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7年在上海复兴岛复校,定名“吴淞水产专科学校”。1951年5月,学校迁入军工路334号(原中央水产实验所)。1952年8月,成立上海水产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等学校。2008年3月,学校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同年10月12日,主校区迁入浦东护城环路校区,现已成为以海洋、水产与食品等学科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
从1905年至1937年间,吴淞一地先后出现过8所高等院校。这一中国高等教育创立发展的渊源历史,既是先辈们自强不息、不断开拓和探索的历史,也是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动荡、落后挨打悲剧的真实写照。它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大学的命运是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的发展也是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发展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在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阔步迈进。100年前吴淞“大学城”探索创办、艰辛发展的历史,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研究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