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疫情,更见证诗情!这家书店周岁了,上百名读者写诗为她庆生


作者:孙立梅 刘立言
编辑:袁媛
时间:2020-12-20 08:44

在上海主持一家“历史人文行走”工作室的宋秋风,决定要在12月7日“大雪”这天,做一件特别浪漫的事情。于是,她提前邀请在工作室跟自己学着写诗的孩子们,每人写一首诗。

在收集完之后,“大雪”当天,宋秋风来到坐落于黄浦区皋兰路16号的思南书局·诗歌店,将8个小朋友的诗,写在诗歌店的留言纸上。

其中,6岁的成成模仿李白的《静夜思》,写下这样的诗句:

高高的小楼

像一座灰色的大山

我抬头看着

小楼

低头想起

我家在216的房子 

刚刚大学毕业的胡佳誉,比宋秋风早两天来到诗歌店,留下自己的作品《时光一季——给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以下为节选):

有多少遗憾就有多少悔恨,欠下的

拥抱,还在枝头颤抖着不肯飘落,该走的

不该走的都会远去,该来的

不该来的正缓缓而来,比如

冬天,也比如春天

6岁的成成,22岁的胡佳誉,两个生活在上海但素不相识的诗歌爱好者,作品同时出现在诗歌店的展示区内。

为了迎接12月28日的一周年店庆,思南书局·诗歌店的经营方、世纪朵云公司在其公众号发布线上线下征集活动,从12月3日至28日,邀请读者“写一首诗,为诗歌店庆生”。活动发起两周时间,已经收到总共一百多首诗作,其中,超过40位读者像宋秋风、胡佳誉这样,专门前往诗歌店,郑重地留下自己的笔迹。


📚 诗歌店一年间,疫情难挡诗情 

2019年12月28日,思南书局·诗歌店正式开业。这是上海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专业诗歌书店,也是继思南书局、朵云书院广富林店、朵云书院旗舰店之后,世纪朵云旗下第四家新型实体书店。

诗歌店的前身是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圣尼古拉斯教堂,设计师则是曾打造过钟书阁松江店、思南书局等网红书店的上海设计师俞挺。

从开业之日起到2020年1月18日,诗歌店在开业季总共举办了10场盛大的线下活动,成功吸引了文艺爱好者们的关注。

但开业季刚过,疫情突如其来,诗歌店从除夕开始闭店,直到2月中旬,才随着上海复产复工的脚步重新开门营业。

疫情并没有挡住读者对诗歌店的热情。即便复营业之初,读者要通过小程序预约才能进店,但这里每天仍有稳定的人流量,周末则有更多预约者。

读者的热情也极大地鼓舞了工作人员。虽然不能举办线下活动,但从3月20日到6月5日,诗歌店组织了包括“春秋来信——纪念张枣逝世十周年”“什么算是一首好诗——诗歌鉴赏指南”等5场线上活动。随着室内文化场所逐渐放开,从7月10日起,诗歌店重回线下活动,并保持着平均每月两次的线下活动频率。一年来,约有上千名读者参与过诗歌店的线下活动,线上读者群约600人次。

世纪朵云方面表示,当初之所以做旗下第一家垂直主题书店——诗歌店,就是因为相信在外界认为很小众的诗歌领域,是有很多忠实的垂直受众的。

“大家都说2020年是特别魔幻的一年,但在这一年当中,我们不时会发现诗歌一直在发光发亮,像年初日本友人给中国抗疫物资纸箱上写的那些诗句。可以说,诗歌店开业的这一年,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当初的相信。”

诗歌店一周年之际,世纪朵云邀请读者以“时光机”为主题创作诗歌,为诗歌店庆生。

“我们一开始也不确定有多少人愿意来写,因为喜欢读诗和能够写诗,毕竟还是两回事。但我们很快发现读者是特别热情踊跃的,而且他们作品的精彩程度,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正在策划将写诗做成一个长期活动,每个读者都可以在诗歌店留下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会在店内进行展示,甚至有可能汇集成册出版。” 

📚 “无限的少数人”,在这里汇集 

在上海带着孩子们写诗的宋秋风,是诗歌店的忠实读者。她在接受晨报采访时表示,自己带的诗歌班里有十来个孩子,

“我拿他们的作品给家长们看,家长们都说太不可思议了,不敢相信是这么大的孩子写出来的。像成成的这首诗,他写的时候就告诉我,自己模仿了李白的《静夜思》。李白低头思故乡,他的故乡就是上海,但是搬过家,216是他以前的家在小区的楼栋号。”

胡佳誉参加过思南书局的几场活动,也一直关注着世纪朵云的公众号。在看到“写一首诗”征集之后,她先在手机里写好,然后来到诗歌店,誊写在店里提供的专用纸张上。

胡佳誉说,自己喜欢的诗人包括博尔赫斯、艾略特、雪莱、拜伦、叶芝、济慈等,并且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

“虽然读诗、写诗这个事情,在同学当中显得还是挺小众的,但我觉得,读诗本身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你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上奇妙的满足感,是一种特别私人、很难去对别人解释的美好。你爱一首诗,你就是很爱;你如果不爱,也很难被劝着去爱。”

诗歌店的开业主题词之一,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来自西班牙诗人、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门内斯。

希门内斯曾说过,诗歌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

而在包括诗歌在内的阅读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电视、短视频、游戏所挤压的当下,诗歌店的横空出世,无疑给了这些散落于各处的“少数人”一个聚集于此、寻找同好、逐渐扩大的实体空间。

在诗歌店的咖啡廊里,数十张诗篇从空中悬挂下来,形成一道小小的风景,吸引很多读者驻足观看。

这首诗很可能出自一位中年女士之手——

《我没见过诗歌(节选)》 

作者:花儿微信名    

等到了老年,垂暮将死,

我希望我的孩子轻轻地说:

瞧,她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 

这首诗令人想起木心的那首《从前慢》——

《从前》 

作者:自然卷的猫微信名

从前人们穿长长的袍子

念厚厚的书、有简单的愿望

背长剑去遥远江湖

做龙城飞将、太平卿相

写终南归隐,结发受长生

 

从前城市都有边界

初春白马系在洛河柳树边

呼仙人索酒,素手调琴

秦淮江畔春梦新

公子王孙逐袜尘

 

从前人间就是归宿

明日可期有干净的人生

青梅煮新酒

红袖泼白茶

天地尽是值得的消磨 

这首诗引用了诗人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

《壁炉》 

作者:山人微信名

叶芝的壁炉里

烧出足足一生的金句

也不过四个字

——原来如此

时间 经验的秋风

意外和未来

化作尘泥

永恒的积极意义

不是岁月积淀的绵延

一瞬中生生灭灭

一瞬中超越

我又坐在那里

打着盹儿 

这位读者巧妙地把诗歌店及其隔壁的笑果文化进行串联——

《无名》 

作者:爱森纳赫小镇(微信名

你喜欢去

思南书局 诗歌店

看绘本。

无比放松。

 

据说

笑果文化

在隔壁?

 

李诞说

人间不值得,

 

你说,

由于有诗歌

人间似乎值了。

📚 上海这座城市,给了“少数人”无限空间 

开业将近一年来,诗歌店销量排名前五的图书分别是:

1.《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小林一茶俳句300》

2.《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巴别塔诗典系列-精装本)

4.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VIII)-《爱与偷(2001-2012)》

5.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III)-《像一块滚石(1965-1969)》(汉英对照)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这份书单:莎士比亚诗集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常销书,不算上海特有现象,略过不谈;小林一茶的书是往届上海书展的畅销书,鲍勃·迪伦艺术大展曾是上海的网红展,而年轻的日本诗人最果夕日最早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跟上海国际电影节密切相关。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根据最果夕日同名诗集改编的影片《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成为“日本电影周”单元最抢手的影片,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而在此之前,由该片导演石井裕也执导、同样根据畅销书改编的《编舟记》,是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抢手影片。2018年,中文出版方世纪文景将这本诗集引入国内。2019年,石井裕也应邀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这些勾连的“缘分”,无疑会推动相关作品在上海的受关注度。

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书店、剧场、电影院的人流量已经回暖。

据世纪朵云方面介绍,受疫情影响,在旗下书店实行预约制、客流仅为去年40%的情况下,全年营业额已基本恢复,部分门店甚至较去年同期实现了逆增长。以朵云书院·旗舰店为例,今年11月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比增长8.8%。诗歌店的人流量和营业额,也在稳步提升中。

“我们开诗歌店、戏剧店的信心,一方面当然来自于上海有大基数的读者群体,另一方面,从更大范围内来说,更是因为看好上海整体的城市文化发展。书店只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剧场、电影院、博物馆、美术馆,这些文化场所的蓬勃发展,其实都是为我们书店培养未来读者;同样的,书店的读者,也会是其他文化机构的潜在消费者。”

图片:刘立言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