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主持一家“历史人文行走”工作室的宋秋风,决定要在12月7日“大雪”这天,做一件特别浪漫的事情。于是,她提前邀请在工作室跟自己学着写诗的孩子们,每人写一首诗。
在收集完之后,“大雪”当天,宋秋风来到坐落于黄浦区皋兰路16号的思南书局·诗歌店,将8个小朋友的诗,写在诗歌店的留言纸上。
其中,6岁的成成模仿李白的《静夜思》,写下这样的诗句:
高高的小楼
像一座灰色的大山
我抬头看着
小楼
低头想起
我家在216的房子
刚刚大学毕业的胡佳誉,比宋秋风早两天来到诗歌店,留下自己的作品《时光一季——给雨巷里的丁香姑娘》(以下为节选):
有多少遗憾就有多少悔恨,欠下的
拥抱,还在枝头颤抖着不肯飘落,该走的
不该走的都会远去,该来的
不该来的正缓缓而来,比如
冬天,也比如春天
6岁的成成,22岁的胡佳誉,两个生活在上海但素不相识的诗歌爱好者,作品同时出现在诗歌店的展示区内。
2019年12月28日,思南书局·诗歌店正式开业。这是上海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专业诗歌书店,也是继思南书局、朵云书院广富林店、朵云书院旗舰店之后,世纪朵云旗下第四家新型实体书店。
诗歌店的前身是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圣尼古拉斯教堂,设计师则是曾打造过钟书阁松江店、思南书局等网红书店的上海设计师俞挺。
从开业之日起到2020年1月18日,诗歌店在开业季总共举办了10场盛大的线下活动,成功吸引了文艺爱好者们的关注。
但开业季刚过,疫情突如其来,诗歌店从除夕开始闭店,直到2月中旬,才随着上海复产复工的脚步重新开门营业。
疫情并没有挡住读者对诗歌店的热情。即便复营业之初,读者要通过小程序预约才能进店,但这里每天仍有稳定的人流量,周末则有更多预约者。
读者的热情也极大地鼓舞了工作人员。虽然不能举办线下活动,但从3月20日到6月5日,诗歌店组织了包括“春秋来信——纪念张枣逝世十周年”“什么算是一首好诗——诗歌鉴赏指南”等5场线上活动。随着室内文化场所逐渐放开,从7月10日起,诗歌店重回线下活动,并保持着平均每月两次的线下活动频率。一年来,约有上千名读者参与过诗歌店的线下活动,线上读者群约600人次。
世纪朵云方面表示,当初之所以做旗下第一家垂直主题书店——诗歌店,就是因为相信在外界认为很小众的诗歌领域,是有很多忠实的垂直受众的。
“大家都说2020年是特别魔幻的一年,但在这一年当中,我们不时会发现诗歌一直在发光发亮,像年初日本友人给中国抗疫物资纸箱上写的那些诗句。可以说,诗歌店开业的这一年,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当初的相信。”
诗歌店一周年之际,世纪朵云邀请读者以“时光机”为主题创作诗歌,为诗歌店庆生。
“我们一开始也不确定有多少人愿意来写,因为喜欢读诗和能够写诗,毕竟还是两回事。但我们很快发现读者是特别热情踊跃的,而且他们作品的精彩程度,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正在策划将写诗做成一个长期活动,每个读者都可以在诗歌店留下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会在店内进行展示,甚至有可能汇集成册出版。”
在上海带着孩子们写诗的宋秋风,是诗歌店的忠实读者。她在接受晨报采访时表示,自己带的诗歌班里有十来个孩子,
“我拿他们的作品给家长们看,家长们都说太不可思议了,不敢相信是这么大的孩子写出来的。像成成的这首诗,他写的时候就告诉我,自己模仿了李白的《静夜思》。李白低头思故乡,他的故乡就是上海,但是搬过家,216是他以前的家在小区的楼栋号。”
胡佳誉参加过思南书局的几场活动,也一直关注着世纪朵云的公众号。在看到“写一首诗”征集之后,她先在手机里写好,然后来到诗歌店,誊写在店里提供的专用纸张上。
胡佳誉说,自己喜欢的诗人包括博尔赫斯、艾略特、雪莱、拜伦、叶芝、济慈等,并且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
“虽然读诗、写诗这个事情,在同学当中显得还是挺小众的,但我觉得,读诗本身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你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上奇妙的满足感,是一种特别私人、很难去对别人解释的美好。你爱一首诗,你就是很爱;你如果不爱,也很难被劝着去爱。”
诗歌店的开业主题词之一,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来自西班牙诗人、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门内斯。
希门内斯曾说过,诗歌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
而在包括诗歌在内的阅读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电视、短视频、游戏所挤压的当下,诗歌店的横空出世,无疑给了这些散落于各处的“少数人”一个聚集于此、寻找同好、逐渐扩大的实体空间。
在诗歌店的咖啡廊里,数十张诗篇从空中悬挂下来,形成一道小小的风景,吸引很多读者驻足观看。
这首诗很可能出自一位中年女士之手——
《我没见过诗歌(节选)》
作者:花儿(微信名)
等到了老年,垂暮将死,
我希望我的孩子轻轻地说:
瞧,她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
这首诗令人想起木心的那首《从前慢》——
《从前》
作者:自然卷的猫(微信名)
从前人们穿长长的袍子
念厚厚的书、有简单的愿望
背长剑去遥远江湖
做龙城飞将、太平卿相
写终南归隐,结发受长生
从前城市都有边界
初春白马系在洛河柳树边
呼仙人索酒,素手调琴
秦淮江畔春梦新
公子王孙逐袜尘
从前人间就是归宿
明日可期有干净的人生
青梅煮新酒
红袖泼白茶
天地尽是值得的消磨
这首诗引用了诗人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
《壁炉》
作者:山人(微信名)
叶芝的壁炉里
烧出足足一生的金句
也不过四个字
——原来如此
时间 经验的秋风
意外和未来
化作尘泥
永恒的积极意义
不是岁月积淀的绵延
一瞬中生生灭灭
一瞬中超越
我又坐在那里
打着盹儿
这位读者巧妙地把诗歌店及其隔壁的笑果文化进行串联——
《无名》
作者:爱森纳赫小镇(微信名)
你喜欢去
思南书局 诗歌店
看绘本。
无比放松。
据说
笑果文化
在隔壁?
李诞说
人间不值得,
你说,
由于有诗歌
人间似乎值了。
开业将近一年来,诗歌店销量排名前五的图书分别是: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这份书单:莎士比亚诗集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常销书,不算上海特有现象,略过不谈;小林一茶的书是往届上海书展的畅销书,鲍勃·迪伦艺术大展曾是上海的网红展,而年轻的日本诗人最果夕日最早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跟上海国际电影节密切相关。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根据最果夕日同名诗集改编的影片《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成为“日本电影周”单元最抢手的影片,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而在此之前,由该片导演石井裕也执导、同样根据畅销书改编的《编舟记》,是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抢手影片。2018年,中文出版方世纪文景将这本诗集引入国内。2019年,石井裕也应邀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这些勾连的“缘分”,无疑会推动相关作品在上海的受关注度。
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书店、剧场、电影院的人流量已经回暖。
据世纪朵云方面介绍,受疫情影响,在旗下书店实行预约制、客流仅为去年40%的情况下,全年营业额已基本恢复,部分门店甚至较去年同期实现了逆增长。以朵云书院·旗舰店为例,今年11月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比增长8.8%。诗歌店的人流量和营业额,也在稳步提升中。
“我们开诗歌店、戏剧店的信心,一方面当然来自于上海有大基数的读者群体,另一方面,从更大范围内来说,更是因为看好上海整体的城市文化发展。书店只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剧场、电影院、博物馆、美术馆,这些文化场所的蓬勃发展,其实都是为我们书店培养未来读者;同样的,书店的读者,也会是其他文化机构的潜在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