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日志:冬至,焚香默坐候气至


作者:岳强
编辑:陈里予
时间:2020-12-21 08:01:38

今天18:02:12,庚子气运行至仲冬中气:冬至。

冬至,一岁节气之始,一年节气之终。说其为一岁节气之始,缘自周历以冬月建子,以冬至为岁首。“冬至一阳生”,岁气的阴阳消长,以冬至为起点。又说冬至为一年节气之终,是因为目前通行公历也就是阳历年年末最后一个节气为冬至。而目前通行的节气顺序,将冬至列为第22个节气,则是以立春节气为始。

宋代诗人陈必复《山中冬至》曰:“读易烧香自闭门,懒於世故苦纷纷。晓来静处参生意,春到梅花有几分。”

冬至日焚香默坐,这是古代文人节令生活的日常习俗。在《礼记·月令》中载,冬至应“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本期题图为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明代画家唐寅《悟阳子养性图》卷的局部细节。画中老者悟阳子(顾谧)抱膝坐于蒲团上,头裹乌纱,身著宽袍,面孔微微上仰,仿佛神游物外。在其右手边矮桌上置一鼎式炉,还有一展开的书册与书函。

如苏轼在《安国寺记》中言:

“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此即是中华传统文人香事的灵魂之所在。

香,不仅仅可以净化环境,还是净化心灵的良药。焚香默坐、坐课香席的香事文化渗透到儒释道三家之中,并且形成了一整套从香室陈设到器物审美的仪范沿袭至今。对于文人香室的布置,在宋陈敬著《陈氏香谱》引颜博文《香史》云:

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或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大意是香室不要太大,陈设的香桌高与膝平这是从跪坐的角度来布置的,现在的话桌高与腰平似更合适。明代的臞仙朱权《焚香七要》列举了焚香所需的七种必要器物:香炉、香合、香碳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筯瓶。并对这七件器物的选择、使用和注意事项均有详细的说明。俗语道“器以载道”,器物本身是民族文化的符号,在中国香文化领域,日本香道器具大行其道,了解中华传统香文化的香席陈设与器具使用仪范,在今天显得尤其重要。

文徵明的《焚香》诗生动描绘了传统文人品香的意趣所在:

“银叶荧荧宿火明,碧烟不动水沉清。纸屏竹榻澄怀地,细雨清寒燕寝情。妙境可参先鼻观,俗缘都尽洗心兵。日长自展南华读,转觉逍遥道味生。”

在汉传佛教所推崇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香严童子章中,有一位香严童子作为廿五位圆通菩萨的第三位证道者,向佛陀汇报了闻沉香而悟道的心得: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香严童子是在静坐止观中闻到沉香的香气为缘起,觉观香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而由此证得般若智慧。文人的坐课香席同样如刘良佑先生所言:“香席是经过用香工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而升华为心灵飨宴的一种美感生活。”

冬至习俗流传至今,仍让人熟悉的恐怕只剩下祭祖与美食,在冬至日试一试中式传统的焚香默坐,这般体验能让你更加直观的领会古诗文意境所在,而非仅仅是文意的理解,这种体验式的学习与感受,是对传统文化系统学修与研习的正途。


图片:蔡嵩麟
来源:周到